胡乔木早年为何走上革命之路

2018-03-16 20:30陈娅飞
读书文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启东胡乔木扬州

陈娅飞

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1930年底,他在清华大学经曾迪先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式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秋,在其家乡江苏盐城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左联”工作任职。1941年2月起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担任毛泽东的秘书,1992年9月逝世。他先后参与党内大量重要文件的起草,同时编辑整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为中共理论宣传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邓小平誉为“党内第一支笔”。那么,这样一位理论大家当初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革命,选择中国共产党?本文试图通过解读 《胡乔木传》 《胡乔木文集》 《胡乔木诗词集》 等著作,来探究推动胡乔木走向革命之路的各种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父亲胡启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榜样示范

胡乔木的父亲胡启东以教私塾为生,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热心国事,是当时有名的社会贤达。因为少时家境贫寒,偶得读书机会胡启东便奋发努力,考取清末最后一届科举秀才。他初名胡意诚,学名胡应庚,后来在进步思潮影响下,痛恨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胡意诚,视救国救民为己任,遂改名胡启东,意为像启明星一样照亮东方。

1913年,胡启东因文采飞扬闻名乡里,而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的众议院议员。在这届议员中,国民党议员占压倒性优势,为了对付像胡启东这样被称为“新派”的议员,袁世凯一方面授意老君主立宪派组成进步党,成为国会中对抗国民党的第二大党,一方面又用金钱收买和武力威胁等手段,对国会议员采取分化政策,导致国民党在议会中无法成为钳制袁世凯的中坚力量。在这场斗争中,胡启东不为所动,坚决反对袁世凯的阴谋。在其主张遭到反对后,他愤然参加南方革命活动,进行反袁斗争以及后来的护法运动。1918年9月,胡启东到广州黄花岗悼念72烈士,作诗 《寓穗集》,满腔爱国热血和悲愤惆怅跃然纸上:“战垒哀新鬼,荒山吊国殇。应余泉下恨,何日扫欃枪。”1923年,曹锟贿选期间,胡启东联合吴江、王绍鳌等议员坚决反对,组织“宪社”以示决心,坚决不当“猪仔议员”,并离京南下发文声讨。隐居回乡后,胡启东始终热心家乡教育事业,造福家乡百姓,参与编修盐城县志,并同胡毓彬等人一起,校订 《盐城乡土史》 和 《盐城乡土地理》,使之作为小学教材被广泛使用。

在国会众议院议员任上,胡启东曾多次购买包括进步书刊在内的许多书籍带回家,供子女阅读。他归隐家乡续修 《盐城县志》 之余,更多关心子女的成长,教他们学做人,学处世,学为国为民的道理。所以,他给5个子女取名时,最后一个字均为“新”,履新、达新、鼎新 (胡乔木)、穗新、文新,这里包含着他个人的殷切希望,新的思想、新的社会、新的国家……无疑,立志求新的父亲在幼年胡乔木的心中就像一颗启明星一样,照亮了他的心灵,指明了他的人生航向。胡启东格外器重胡乔木,专门陪儿子到扬州报考扬州中学。杨尚昆评价说,“胡老先生的道德文章和爱乡爱国的正气风范为县人所敬佩。乔木幼承他父亲的训教与熏陶,养成了潜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奠定了比较好的文史知识基础”,具备了素朴的爱国意识。这对他今后踏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扬州中学宽松的读书环境:广泛涉猎革命进步书籍

胡乔木从家乡鞍本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八中 (即后来的扬州中学)。扬州中学是一所校风正、学风严、质量高、名气响的省属重点中学。胡乔木在此度过初中和高中共6年,学业上和思想上收获颇丰。学校图书馆有很多藏书,为方便学生阅读,每个班级还设有图书专柜。胡乔木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进步书刊和左翼作家如鲁迅、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的作品。胡乔木的小学同学胡公石说:“初中时,他已经接触到鲁迅的 《彷徨》 等作品,这可能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契机。”

扬州中学治学严谨,左翼势力非常强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思想异常活跃。胡乔木的哥哥胡达新也在扬州中学念书,是国民党左派人物,思想比较激进,积极参加进步政治运动,胡乔木从他那里接受了很多新思想。

到高三时,胡乔木已成为一名初步的共产主义者。这年4月16日,他在 《扬州中学校刊》上发表了3月22日写的 《近代文艺观测》。文中写道:进步的人类“需要如何的有伟大的真实的生命的宗教——这种宗教,不是幻的空疏的过去一切的旧的耶稣教,佛教,拜物教和拜金教,而是敢于以全人类的血肉为牺牲,以全人类的幸福为鹄的,将黑暗的昨日与混乱的今日勇敢的向明日的光明与快乐推进的新宗教—— 社会主义”。1930年5月31日,他在校刊上发表诗歌 《别辞》,说自己不想再做“象牙塔里的學艺者们”,不想再“继续混在犬儒和宿命论者之群里或凄然地藏在时代底暗角里”,那样“我底青年的心会要发霉,我底手将瘫痪不能拨你了”!他告诉“我亲爱的青春的友伴”,“我再不能忍受这非生灵的冷淡与平凡的空气了”,“我将永不再弹布尔乔亚底温暖而腐烂的歌声了”。那么,他要弹怎样的歌声和调子呢?他写道:

我要来奏一个粗暴的调子:那时—— 你将见你底密友倒卧在/人们所赐予的血迹模糊里,但他底脸上却仍然溢出了/战斗过来的红色的欢笑,因为他底血液曾是沸热/而他底灵魂是永远地光明的。

诗中充溢着强烈的革命气息,明确表明他向往红色,追求光明。毕业前夕,扬州中学开除了几名参加中共秘密组织的学生。对此,胡乔木非常气愤,给校长写信批评学校甘当国民党的压迫工具,令学校师生们刮目相看。

扬州中学的启蒙教育和坚实的学习基础,为胡乔木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基础。几十年后,胡乔木为扬州中学 《校友通讯》 题词,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代,说:“扬中当时并没有指引我们革命的道路,也没有教导我们许多革命的道理,但是扬州中学给了我们‘正直向上,热于求知的教育,这使我们至今仍非常感激。”在扬州中学建校90周年之际,80高龄的胡乔木在病榻上应邀为母校题词,后在题词前又加了一段。这一段后来成为扬州中学的新校歌。歌词如下:

扬州中学,

你扬州的骄傲,

你中学的明珠,

在你的怀抱中生长,

怎么把你辜负。

啊!

为河山要画出新图,

但一切我们还生疏。

啊!

学习,学习,再学习!

进步,进步,再进步!

愿你放射的光辉永远照耀人间。

扬州中学,

我亲爱的母校,

我生命的摇篮,

六年似水的光阴,

多么值得眷恋。

愿你美妙的青春,

永远驻守校园;

愿你放射的光辉,

永远照耀人间。

可见,在扬州中学学习的6年,对胡乔木的一生影响之大。这6年培育了胡乔木的革命进取意识,培育了其一生的奋斗取向: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进步进步再进步,立志要为身陷破碎的祖国河山画出新图。

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活动:积极的思想宣传和秘密党组织的有效工作

胡乔木读初二时,中共早期革命家恽代英来到扬州,在省立第五师范演讲。恽代英当时是 《中国青年》 (1923年创刊,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的首任主编,在革命青年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青年》,讲了读书与救国的关系,主张读书不忘救国,读书为了救国。这次演讲使胡乔木深受教育。从此,他开始阅读 《中国青年》。《中国青年》 可以说是胡乔木青年时代革命的启蒙老师,它使胡乔木朴素的爱国之情开始向自觉的革命意识转化。胡乔木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接触 《中国青年》 后,才接触到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后来,他又读了《向导》、陈望道翻译的 《共产党宣言》 单行本,以及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蔡和森、罗章龙等共产党人的文章。这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期刊和文章,使胡乔木懂得了救国救民的道理,其政治倾向日渐明朗起来。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胡乔木直接接触到中共秘密党组织负责人—— 曾迪先。曾迪先是广东梅县人,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1928年加入共青团,是清华大学共青团学生支部的负责人,1929年起担任中共北平秘密党组织负责人。他在清华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宣传进步思想。胡乔木列于其中。胡乔木与曾迪先的相识源于“反拖尸”队伍。“拖尸”最初是美国校园里老生戏弄新生的一种游戏,宣称用来杀一杀新生的傲气,清华采用了这一陋习。每年新生入学报到,要先到体育馆进行“体格检查”,高年级老生命令新生做“钻网过”“摸爬滚打”等动作,最后由4个人分别抓住新生的四肢,悬空着晃来晃去之后抛到旁边的棉垫上。如果有人反抗,就会被扔进游泳池中作为惩罚。对于这种有损人格的做法,新生们敢怒不敢言。1930年秋,包括胡乔木在内的一批新生集体商量应对方法,决定成立“反拖尸”队伍,胡乔木在讨论中提议罢课。他的这种勇于反抗的精神引起了曾迪先的注意,二人因此结识并成为朋友。曾迪先吸收胡乔木加入他组织的读书会,成为“左联”的积极分子,并在他的介绍下于1930年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便被中共党组织任命为共青团西郊区委书记,筹办“平民夜校”“农民补习学校”等,正式踏上革命之路。曾迪先于1991年1月18日病逝。胡乔木曾于3月25日致函曾迪先之子曾昭凯说:“他是我参加革命的直接介绍者,他在清华大学最后一学期的活动对我后来的人生道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当时,在清华大学还有其他各种秘密党团组织,如社会科学研究社、反帝大同盟、铲除基督教青年团等,胡乔木积极参与并组织领导进步社团活动,革命意志愈加坚定。

1931年暑假前夕,一个偶然的事件使得胡乔木失去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一天,香山农民补习学校的一个农民到清华大学找胡乔木,恰逢学校某学生宿舍发生失窃案,这个无辜农民被当作是嫌疑人,被校方抓起来拷问。由于经不起拷打,这个农民招出了共青团的事,胡乔木的真实身份暴露。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翁文灏找胡乔木谈话,给他两个选择,一是保证今后不再在学校从事“危险”活动,二是离开清华大学。胡乔木选择了后者。

1932年春,胡乔木跟随来京看他的父亲回到家乡。在家期间,他曾到其三姨父那里,帮他办贫儿院。那里有一名教师叫刘必余,是中共秘密党员。他向中共盐城县委书记嵇荫根 (又名蔡道生)作了汇报。后来,由嵇荫根做介绍人,胡乔木于193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有效组织领导,及时地吸收了一大批包括胡乔木在内的积极分子。党组织是党员开展活动的后方阵地和有效保障。没有党组织作依托,在白色恐怖弥漫、人心惶惶的革命战争年代,有革命意图的进步人士也難以凭借个人力量实现革命抱负。在胡乔木走上革命之路的过程中,中共秘密党组织的领导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纷乱复杂的社会背景:激发革命意识

胡乔木的青少年时代,恰逢中国社会处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动荡时期。“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混乱年代,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代,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的年代”。

胡乔木出生于1912年。这一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不久,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复辟帝制,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举国为之愤慨。接着,便是无休止的权力争斗和军阀混战,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张勋复辟,段祺瑞“再造国会”,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曹锟贿选,第二次直奉战争……胡乔木的家乡江苏省处于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控制范围,年年混战以及黑暗的统治,激起人们的反抗和革命意识。幼年时期的胡乔木正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在一个与当时的国家政治有着直接高层联系却又十分普通的家庭里,虽然尚不知何为革命,但幼年的记忆却对他后来的成长产生影响。

比如,1926年冬天,为了宣传国共合作共同北伐,迎接北伐军的到来,扬州中学的进步师生组织起来走上街头演讲。当时,年仅14岁的胡乔木也参与其中,因在演讲中公开揭露批判军阀孙传芳的倒行逆施,曾被当局逮捕,后因“年幼无知”被释放。

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会受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响。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年代,军阀的反动统治激发了人们的反抗意识,每一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或许都会为了生存而加入最后的抗争。处于这一时代的胡乔木也不例外。正如他诗篇中所说,“祖国在流血,人民在呻吟……”,在这种情况下,觉醒和反抗的“钟声在呼唤:拿起枪,前进”,作为正值年少的热血青年,“我们是生來就要做黑暗的反叛,生命好但是光明更好”。为此,我们青年的使命就是“为幸福为明天,要追逐到天边”!周围生活的悲惨状况让胡乔木义无反顾地选择同黑暗势力斗争,而与此同时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则进一步增强了他的抗争意识,使他向革命之路越走越近。

爱国初心:继承和发扬 中华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的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忧未悔”,到唐代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近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现代的雷锋精神等等,爱国主义传统代代延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生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胡乔木,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这种爱国忧民的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具有爱国传统的北平青年学子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日游行和宣讲活动。从小受父亲爱国民主进步思想熏陶的胡乔木,更是走在许多学生的前面。季羡林是胡乔木在清华大学的同学。他在 《牛棚杂忆》 一书的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一节中曾经回忆说:“每天早晨,我们洗脸盆里塞上的传单,就出自他之手。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人尽皆知。”“尽管蒋介石不抗日,青年学生还是爱国的多。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根深蒂固的。”胡乔木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当时,胡乔木正当青春年少,面对民族的危机,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满腔的救国热情溢于言表。正如他在 《救救大后方的青年》 (1941年6月8日刊载在 《解放日报》 上)所说的:“有志的青年决不能懒洋洋地缩起头来睡觉,静候痛饮凯旋之酒。为了加速最后胜利的到来,每一青年都应振作精神,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各种有益于抗战的工作……”“要我们青年人不改变这世道,白活着能成?”

胡乔木早年走上革命之路,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有来自家庭的、学校的、党组织的、社会的、个人的因素。在选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后,胡乔木便不知疲倦地为之奋斗一生,直到1992年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他仍然作诗 《希望》,感叹生命之仓促。选择革命和坚定革命同样都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而这份决心和勇气的背后却是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钙质充足,才能屹立而不倒。

(选自《党史纵览》2017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启东胡乔木扬州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这边风景独好”——畅玩启东正当时
扬州的秋日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启东:城乡联动 均衡发展
下扬州
启东有家爱心企业
“反冒进”与批判“反冒进”:胡乔木的经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