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的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

2018-03-16 07:39陈远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旧社会呼兰河传文化

陈远

【摘要】《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整个作品以萧红童年生活为线索,讲述了孤独的童年形象,映射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呼兰河传》通过无情的揭露和鞭笞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陋习,形容人生百态就如同流动的呼兰河,向前呼啸而去。《呼兰河传》写的是一座普通小城的故事,写的是一群普通的人在这座小城中生活的故事,从文化、历史、风貌的角度,勾勒出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的风貌。

【关键词】《呼兰河传》 旧社会 东北社会 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09-01

前言:

《呼兰河传》把人的思绪带回祖国的陈旧年代,再现出旧社会色彩鲜明的东北边陲小城,朴素的生活。《呼兰河传》中的人民朴素而善良,在旧传统的重压之下,艰难生存。《呼兰河传》像是一首叙事诗一样,展现出一幅多彩的风景图画,在《呼兰河传》的描写过程中,展现了细腻而丰富的社会风情、历史风貌,这一切由于呼兰河所在的位置而表现出浓厚的东北色彩,抚今追昔、引人入胜。

1.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的渊源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地区的人类活动遗址非常多,东北文化起源较早,而旧社会区域的东北文化,一般指的是以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为社会两大阶级的农业社会,或者说乡村社会,这种社会延续至今约有一两千年的历史,一般泛指延续至今到20世纪40年代末左右的时间段。

东北社会文化讲的是,在东北当地由社会文化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整个的观念体系,这些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经济形态,同时也反映了积极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同时,非意识形态的内容、纯粹的语言学、自然科学社会文化结构内容等也涵盖其中。

2.《呼兰河传》中蕴含的东北社会文化因素

2.1渔猎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农耕文化

东北文化涵盖了渔猎文化,在此基础之上,展起来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围绕《呼兰河传》周围所衍生的文化序列,主要是指在渔猎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这在《呼兰河传》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非常细致的描写,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的顺序和结构,勾勒出整个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早期的东北文化,由于多民族聚集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非常多元的文化格局,鲜明特色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的特色,使得经营各行各业的人民都在呼兰河畔汇聚,而旧社会的东北社会文化,展现出了各行各业普通小手工业者,在艰难生活过程中所表现的麻木,展现出类似于黑白苍凉小人物的社会图景每个人的个性,在这幅画卷的描绘之中都不再鲜明。

例举如下:

“我家的院子”里住着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几家人: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他们是没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暂住的人。即便是随时要倒塌、破烂不堪的房间,因为租金便宜,也唱着歌斗胆住着。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2.2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基层生活

民国时期和伪满时期,东北有大量的移民流入,受到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影响,很多山东、河北、河南地区的居民向外迁移,东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资源比较丰富。同时,旧社会日本占领东北之后的劳工招募、诈骗和强征强虏,促进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这种移民文化使得东北三省的人口在几十年内迅速增加,而移民文化所带来的农业传统手工业等各方面的文化,在廉价劳动力充斥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常多元化的色彩。《呼兰河传》讲述了这些老百姓的基层故事,讲述了小人物在旧社会苍凉冰冷的境遇内所展现出来的被奴役和蹂躏的地位。《呼兰河传》中的小人物,呈现出精神状态两级分化的特点。有二伯,一直被奴役蹂躏,但是却毫无觉悟,而冯歪嘴子,则敢于打破传统规矩,希望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呼兰河传》中描述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人物,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例举如下:

有二伯身处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十分可怜,但他毫无觉悟,健忘自傲,是个活脱脱的东北阿Q。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埋葬了小团圆媳妇之后,他连连夸赞“酒菜真不错”,“鸡蛋汤打得也热乎”,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本来是个扛活的却偏偏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有二东家”、“有二掌柜的”。这个“ 二东家”不敢反抗真正的东家,只能对着绊脚的砖头发牢骚。

2.3《呼兰河传》中展现出来的东北方言地域特征

语言是人与文化融合的媒介,移民在融合的过程中,语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地域文化融合和分化的载体,语言的融合性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展现出了非常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在《呼兰河传》中大量的使用着浸润着泥土气息的东北方言,突出了地域特色,反映出了围绕呼兰河周围居住人们独特的人文特色、民俗和风情。东北方言在形式上,通过加缀和重叠改变词汇的方法,来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普通话词义相近,但是实际上词性和内涵完全不同的词语,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在《呼兰河传》中,旧社会暗淡的生活环境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和普通幸福的畅想,采用词性的灵活多变,展现出了东北人的创意和地域映射。

例举如下:

小狗凍的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外祖母用力地在孩子的屁股上哐哐的打起来。

他身上写着他名字的纸条,来风一吹,还忽咧忽咧地跳着。

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子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咕的,每一打颤,就装出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

结束语:

真正的文学可以使用活跃和灵动的话语,表现文字中的生命力,《呼兰河传》方言的运用,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东北的地域文化。同时,对于社会风情的描述,人和人之间生活以及不同命运的展示,都能够让广大的读者认可和接受,感受到旧社会时东北社会文化风情和风貌,提升了的文化作品的表现力和张力。

参考文献:

[1]杨忠. 浅析《呼兰河传》的双重叙事视角[J/OL]. 北方文学(下旬),2017,(07):23-24.

[2]曾茜茜. 《呼兰河传》比喻修辞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6.

[3]王琦. 《呼兰河传》的体式与叙事[D].吉林大学,2006.

[4]王金城. 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122-127+138.

猜你喜欢
旧社会呼兰河传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鲜活地流淌在历史中的“京味”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