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用竹林丰产经营关键技术与发展建议

2018-03-17 04:02李冬林孙戴妍于成景
世界竹藤通讯 2018年5期
关键词:竹种竹笋竹林

李冬林 孙戴妍 孙 威 于成景

(1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211153;2南京珍珠泉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南京211805)

竹子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多年生常绿植物,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和暖温带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竹子种类繁多,根据其用途可分为观赏竹、笋用竹、生态竹和特用竹[1]。笋用竹是以食笋为目的的竹种。竹笋,即竹的嫩茎,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多种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解便秘之效。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竹笋以其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竹笋销量日益增加,竹笋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笋用竹林面积不断增加,笋用竹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我国笋用竹资源丰富,优良笋用竹种有30多种,常见的有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cv.pubescens)、 雷竹 (Ph.praecox‘prevernalis’)、 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等。我国在笋用竹林经营中,许多地区盲目追求竹笋产量,而忽视良好经营措施的应用,不仅影响笋用竹林的可持续经营,竹笋质量也日益下降。本文分析了笋用竹林经营中存在问题,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了笋用竹林高效丰产栽培技术,为期笋用竹林的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笋用竹林经营面临的问题

1.1 竹材过度生长

竹子生长迅速,幼笋生长时每一节都形成居间分生组织。当笋露出地面居间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的速度逐渐加快,迅速伸长,至笋完成高生长、枝叶展放、形成新竹的全过程,仅需1个月至1个半月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竹材过度生长消耗养分会抑制竹笋的生长,制约竹笋高产优势的发挥,影响笋用竹林的经济效益[2]。

1.2 立地条件不适宜

笋用竹要求林地土质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壤土或砂土,土壤贫瘠、过粘的红土、黄土都不宜发展笋用竹林[3]。造林地势过低、长期积水、土壤立地条件差都将造成竹笋低产或没有产量,竹笋的品质也较差。刘碧桃[4]调查发现,不同坡位鲜笋产量不同,其大小排序为下坡>中坡>上坡,但其竹笋营养成分之间差异不显著。王曙光等[5]研究表明,不同种源的云南箭竹 (Fargesia spathacea)竹笋之间营养成分存在着较大差异,说明种源不同对竹笋的质量与品质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张万萍等[6]对贵州不同山地竹笋品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桐梓金佛山方竹 (Chimonobambusa utilis)笋营养价值显著高于其他产区的竹笋品种。所以,立地条件不同会引起竹笋的品质显著不同,选择合适的土地经营竹林是确保笋用竹林高产、增效的重要前提。

1.3 对竹种特性缺乏了解

笋用竹的种类繁多,特性各异。因此,充分了解不同竹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是合理经营竹林的前提。按照竹子地上部分分布状况以及地下茎的生长习性,笋用竹种主要有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和混生型3种。地下茎具有吸收、贮藏、运输和繁殖的功能,竹笋产量的形成是通过地下竹鞭的更新生长和侧芽的分化来实现[7]。丛生笋用竹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高于散生竹,散生竹具有横向行走的地下茎,因此在栽培方法上与丛生竹不完全相同。竹农在经营管理笋用竹林时由于专业知识较少,往往对不同类型的笋用竹采取统一的经营模式,导致不同品种笋用竹的生长势千差万别,竹笋的产量参差不齐。

1.4 经营粗放

笋用竹林不同于园林观赏竹,也不同于丘陵山区水源涵养竹林。由于笋用竹林每年挖笋、移竹使大量的竹笋外移,这将造成大量的营养流失。所以,笋用竹林要比常规的观赏竹林需要更多的营养,对经营管理的要求也会更高。调查表明,营养不足、管理粗放是笋用竹林品质不良、产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笋用竹经营要注重加强管理,推广应用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目前,笋用竹林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如冬季覆盖[7]、结构调控[8]、垦复除草[9]等技术都已取得了成熟经验。但是,对于多数竹林的经营仍停留在放任经营、粗放管理的水平上,势必影响竹林整体的生产质量。

2 笋用竹林丰产经营的几个关键技术

2.1 调整立竹结构

1)调整立竹度。研究表明[9],就丛生竹而言,丛立竹数和立竹胸径是影响笋产量的主要因子,决定了出笋数量和笋个体质量,且出笋数量与丛立竹数呈正相关。笋用竹种类型不同,所要求的适宜立竹度也不同,丛生竹的地下茎节间短缩,一般栽植密度要比散生竹大[10]。丛生竹种的适宜立竹度:绿竹为3 300~6 000株/hm2,麻竹为3 600株/hm2,甜龙竹 (Dendrocalamus brandisii)为4 500株/hm2;散生竹种的适宜立竹度:毛竹为2 400~3 000株/hm2,黄甜竹为800~1 500株/hm2[10]。

2)调整年龄结构。通常,笋用竹林的低龄竹所占比例高于材用竹林[11]。笋用竹林年龄结构因竹种不同而不同,对产笋量也会产生影响。董建文[12]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量差异显著,由1~2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平均单株产笋分别比由1~3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和1~4年生竹组成的绿竹丛多产笋0.163 8 kg和0.197 9 kg。丛立竹数为4~7株的绿竹林,在相应最大密度下可获得最大笋产量。叶春斌[13]研究表明,低密度的四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竹林,其竹子的高度及地径均大于高密度的四方竹竹林,可见低密度有利于竹子的生长。

何林等[14]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2度竹的比例显著地影响着当年产笋量。毛竹笋用林竹龄结构以1度竹占30%~35%、2度竹占45%~50%、3度竹占15%~20%为宜。佘远国[15]研究显示:竹林立竹密度应控制在12 000~l5 000株/hm2,竹笋平均产量达22 381 kg/hm2;1~3年生竹各占25%,4年生竹占20%,5年生竹占5%的竹龄结构最好,竹林平均单笋质量达172.6 g,平均母竹发笋数达10.2支/株,产笋量达23 850 kg/hm2。可见,丛生竹母竹年龄比散生竹、混生竹小,一般为1~3年生竹。丰产竹园母竹留养时间以出笋高峰后期留养最合理。

2.2 合理的经营技术

1)适地适竹。造林时选择土质肥沃、疏松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不同竹种对立地条件要求不同,可实行多竹种搭配。散生竹选择海拔600 m以下山谷、山麓和山腰的南坡,坡度小于20°,土壤深度50 cm以上,pH值4.5~7.0;丛生竹选择海拔400 m以下丘陵缓坡地、溪流两岸冲击地带[3]。

2)垦复清杂。清除杂草可以避免病虫、杂草的侵害,改善笋用竹林的地下系统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竹笋生长和笋芽发育,每年进行1~2次。垦复一般5~6年进行1次,夏季宜浅,冬季宜深;新竹林宜浅,老竹林宜深;竹秆附近宜浅,无竹空地宜深;松软土宜浅,硬结土宜深。垦复可以疏松土壤,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也为竹鞭生长提供良好的地下环境,促进出笋成竹。以带翻垦复为宜,既能增产增收,也可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垦复后埋青,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竹林生长[11]。当前,垦复、清除杂草等措施,在散生竹林、混生竹林中已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低产竹林改造中,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3)竹林覆盖。作为一种丰产措施,覆盖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多种笋用竹林的经营中。利用微生物繁殖、分解、发酵有机覆盖物产生的热量使土壤加温,打破地下笋芽休眠,促进笋芽分化,提前出笋,并延长笋期,增加竹笋产量。在覆盖早期,由于土壤微生物与竹林竞争氮,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增产少甚至减产现象,随着养分被逐步分解,增产效应随之显现。研究显示,覆盖能提高雷竹鲜笋产量、单株笋质量和出笋数量,并且随着覆盖厚度的増加,鲜笋产量、单株笋质量和出笋数量均呈现出先増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覆盖厚度以30 cm时的影响最显著,谷壳和稻草 (2∶1)混合使用作为覆盖物的经济效益最高[16]。

4)截梢整枝。合理的秆高可以控制笋用竹的营养生长,促进其生殖生长,提高笋产量。麻竹秆高与产笋量关系趋于抛物线型,秆高4 m时竹笋产量最高[17]。当麻竹留2盘枝时,单笋质量、出笋个数、平均产量和累积产量最好;当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Spectabilis’ ) 留15~18盘枝时,笋芽萌发个体较大且萌发率高[2]。

5)采笋与留笋养竹。雨后出笋快,雨后3~4 d内为采笋最佳时机,采笋原则为:不采见根笋、不采鸳鸯笋、不采草根笋、不采走边笋和不采摇头笋,以护笋养竹[18]。散生竹地下竹鞭一般分布在土壤表层15 cm以内,在笋出土15~30 cm时采收为宜,选留壮笋,不伤及竹鞭。毛竹采挖应遵循 “早期笋和前期笋要及时挖、全部挖,中期笋和后期笋要选留母竹,末期笋要全部挖光”的原则。在笋期必须处理好留养母竹与多产竹笋的关系,留养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要求,质量以出笋高峰期稍后的笋为好,适宜的留养数量:毛竹为900株/hm2,中径笋用竹为3 000~4 500株/hm2,小径笋用竹为4 500~7 500株/hm2[3]。

2.3 科学施肥

土壤养分的多寡及存在状态和比例决定着土壤肥力,进而影响竹子的生长状况[19-20]。施肥是确保笋用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严伍明等[21]对毛竹笋材两用林配方施肥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各处理的出笋数、成竹数和采笋量在短期内暂无显著差异,但以较高氮肥和较少磷肥、钾肥处理的出笋数、采笋数和采笋量为最高,分别比对照高62.0%、108.3%和110.0%,单位面积收益比对照增加107.1%,明显地提高了毛竹林的经济效益[22-23]。

在肥料的作用上普遍认为,竹林施肥以氮肥最有效,而磷、钾肥效与土壤的氮素含量有关。当氮素含量较低时,施氮肥更有效;当氮素含量较高时,施磷肥效果较好,并且增施氮肥,可使竹笋提前出土,笋期较长,而增施磷肥,则发笋推迟[20]。

施肥时间与次数、施肥方法应依据竹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培育目标而定,做到既能满足竹子生长需要又不造成浪费。过去,施肥主要凭经验,随意确定施肥的种类、方法及数量,没有科学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提高,科学的施肥研究设计方法逐渐受到重视。目前,确定竹林施肥量的方法有经验法、营养诊断法、配方施肥法和效应函数法[20]。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竹种的实际需要,采取简便、合理的方法来确定最佳的施肥量。

3 笋用竹林可持续经营的建议

我国笋用竹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的笋用竹经营意识和种植观念已根深蒂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同时,应当引进高新科技,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实现竹林的高效丰产、可持续经营。

3.1 破旧出新,改变传统栽培方式,提高竹笋产量

笋用竹的栽培方式,多以传统的 “全竹栽培”为主。矮化栽培多用于果树、桑和观赏植物等的生产,其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以便充分利用光能、地力,提早结果、提高产量或增加观赏效果。而竹子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消耗养分大,竹笋形成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竹林本身的生长状况和贮存的养分。笋用竹林以高产优质竹笋为目的,可参考果树的 “矮化”栽培,适当减少地上部分的营养生长,促进地下部分贮存更多养分,使发出的笋芽更肥厚,竹笋也更鲜美。因此,改变传统栽培方式,对笋用竹林进行 “矮化”和 “园艺化”栽培,可以有效提高竹笋产量和品质。

3.2 开发多元化的竹笋产品,拓宽消费领域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竹笋产品主要是鲜笋和干笋,其中水煮笋是重点出口的大宗商品,占笋产量的60%。竹笋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纤维的保健食品,绿色食品消费理念的普及促进了竹笋市场的发展。随着竹笋国内外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竹笋产品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单一产品类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应利用高新技术拓展笋产品类型,比如可以开发竹笋糕点 (如饼干、蛋糕、面包等食品)、竹啤酒、竹营养粉、竹口服液等。结合竹炭、竹醋等功能用品,将竹笋产品拓展到农业、医疗制药、保健品等多个领域。

3.3 培养技术人才,注重高新科技的应用

目前,笋用竹林管理多为粗放管理,没有根据竹种特性 (丛生、散生、混生竹)进行区分管理,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竹笋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对笋用林实行精细管理,提高竹笋品质和产量已成当务之急。

科技进步为笋用竹的精细管理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在传统施肥的基础上出现了注射施肥、内腔施肥等高效施肥方式,施用相同量的肥料,新施肥方法更为有效;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真空浓缩技术为竹笋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鲜笋、干笋之外,开发出更多的竹笋制品;竹笋错季供应、竹笋保鲜一直是生产上的难题,传统的地膜覆盖效果也不理想,保鲜技术的应用不仅保存竹笋的营养价值,更延长了竹笋的保鲜时间,让人们能在发笋季节之外品尝到鲜美的竹笋。

猜你喜欢
竹种竹笋竹林
园林绿化竹种生态适应性评价①
广西干热河谷地带引种竹种适应性及其出笋特性
寻访竹林隐士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竹林奇俊
挖竹笋
簕竹属10个竹种净光合速率和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楼顶竹林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