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贫困治理路径探讨

2018-03-17 07:53李雨婷黄锐诚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贫困

李雨婷+黄锐诚

[提要] 西北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区”和“攻坚区”,具有周期长的显著特点。本文基于空间视角,以宁夏为实证研究区,以实证调查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的空间贫困状况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空间要素对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产生既有消极的推动作用,也有积极的消除作用。基于此,说明西部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现状,并提出实施反贫困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贫困;西北民族地区;贫困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校级项目(项目编号:YCX1737)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29日

贫困是困惑人类发展的全球性难题,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西北民族地区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区”和“攻坚区”,而制约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子则是长期贫困,长期贫困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特征,无疑,迫切需要基于新的视角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的长期致贫问题。为此,本文以贫困程度很深的宁夏同心县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对西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拟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政策四个维度,结合研究实际,进一步细化选取相应二级指标,依据所选变量指标,进行微观数据的回归分析,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寻求新的贫困治理路径。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省,其贫困人口多,以回族为主,地形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且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是扶贫攻坚中的绊脚石,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宁夏是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贫困治理问题的理想之地。鉴于此,基于空间视阈下,对宁夏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从空间要素分析西北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现状及未来路径选择。

一、数据来源、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一)数据来源。鉴于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进行空间贫困分析进而制定反贫困措施在贫困研究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本文将根据所选二级指标,设计调研问卷,进行入户实证调查,另一方面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宁夏统计年鉴为依据。

(二)模型构建。为了更加科学的分析空间要素对西北民族地区贫困程度的影响,拟根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研究,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如下:

Yi=?茁1+?茁2X2i+?茁3X3i+…+?茁kXki+ui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FGT指数,X为k-1个解释变量,X1为全年无霜期,X2为平均地形起伏度,X3为平均海拔,X4为平均坡度,X5为到最近城市的距离,X6为家庭规模,X7为通公交村的比例,X8为通有线村的比例,X9为人均耕地面积,X10为人均灌溉面积,X11为粮食作物占播种面积比例,X12为人均耕地流转面积,X13为工业从业人员比重,?茁为模型的参数,ui为随机扰动项。

(三)变量选择

1、因变量的选取。在定量分析不同空间要素对贫困程度的影响中,以贫困程度(FGT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宁夏地区的贫困程度作为实证分析的因变量。

2、自变量的选取。基于空间贫困视阈,拟选取13个二级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研究区贫困现状进行解释,具体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表1)

其中,环境维度下的气候因素是空间要素中影响农民农业生产活动的关键性影响因子之一;地形的起伏度、海拔以及坡度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状况体现了农业资源的现状;乡镇经济水平则由地方工业水平等来体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由通公交村、通宽带村以及通有线村的比例来综合体现,代表了农村与其周边地区等的联系水平。

二、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利用软件SPSS22.0,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表3所示。(表2、表3)

从整体的拟合效果来看,调整后的R2为0.440,因此,本文所选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FGT指数的解释能力为44%,并且各项指标的系数均通过了置信度为5%显著性检验。其中,平均坡度、地形起伏度、平均海拔、到最近城市的距离、家庭规模、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作物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均为正向指标,为致贫因子;通有线村的比例、通公交村的比例、年无霜期、人均灌溉面积、人均耕地流转面积、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为负向指标,为消贫因子。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由标准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决定。因此,对宁夏地区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平均海拔、平均地形起伏度以及平均坡度,这些地形因子为显著的致贫因子;其次是农业生产条件区位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工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和年无霜期则为影响作用相对较小的因子。

通过以上回归分析,找到了影响同心县的各项因子,但还存在残差自相关的问题,残差空间自相关是由被忽略的解释变量导致的,因此要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

空間误差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表6所示。(表5、表6)

如表5所示,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检验拟合度为0.492961,也就是说,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约为49.3%,比检验前的模型有所上升,且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通过了0.05的水平。

从总体上来看,环境维度下的地形因子是宁夏最大的致贫因子,海拔高、地形起伏度较大且坡度大的地区贫困发生率更高。环境维度下的区位条件也是一大影响因素,与城市距离较近的地区更易受到城市经济福射改善贫困,反之则更易陷入贫困。灌溉条件的改善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从而改善贫困现状。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良策,能起到一定的减贫效果。基础设施条件与贫困情况成反比,基础设施条件越好则贫困情况越轻。地区工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有减贫作用。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作物占播种面积比重以及家庭规模均为正向指标,这说明人均耕地面积与人均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家庭规模较大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更易陷入贫困。endprint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以宁夏为例,基于空间视角,通过对宁夏地区贫困问题的实证研究表明,空间要素与贫困的形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采取如下措施减少和消除空间要素对贫困的消极影响:

一是扶贫策略因地制宜,在地形较好,基础设施相对优越且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开发式扶贫模式为主,反之则以救助式扶贫模式为主,后期依据扶贫程度,逐渐将开发式扶贫模式扩散到条件不够优越之地。

二是不断完善生态补偿体制,用以保障生態补偿机制的长期有效性,对后期西北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贴贫困群体使用节能产品。

三是做好西北民族地区防灾害管理体系,重视灾害对贫困人口造成的巨大损失,防患于未然,保障灾害发生时贫困人口抵御灾害有依靠,以政府补贴为主,调控贫困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力更生,自我保护。

四是加大投资,除了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也要设置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到西北地区投资,为贫困群体提供工作岗位,同时要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根源。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及其政策含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0.8.

[3]李昭楠,刘七军,刘自强.民族地区慢性贫困现状及治理路径探讨——以宁夏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5.1.

[4]刘七军,李昭楠.地理资本视阈下西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实证研究——以宁夏为例[J].兰州学刊,2015.1.

[5]刘小鹏.县域空间贫困的地理识别研究——以宁夏泾源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2016.1.

[6]沈茂英.新时期川滇连片特困藏区扶贫路径研究——基于空间贫困视角的分析[J].决策咨询,2016.3.

[7]高鸿欣.陇东地区多尺度贫困格局及空间分异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

[8]陈烨烽,王艳慧,王小林.中国贫困村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16.12.

[9]罗庆,樊新生,高更和,杨慧敏.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6.4.

[10]陈生耽,叶阿忠.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外贸易和中国碳排放——基于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