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2018-03-19 00:50李卓阳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敌意攻击行为攻击性

李卓阳 张 野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引言

大学生一直以来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是社会先进科技与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国家栋梁。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是刚进入成人行列的群体,处于青春期的后半段心理断乳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智力高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人际交往不成熟,还需更好的引导。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冲突增多,暴力事件频发,马加爵事件和最近的东京女留学生被杀事件等都给社会带来警示。事件当事人都为学生群体。当遇见冲突时,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有着不同的认知与归因,有人偏向于愤怒,有人偏向中性。基于认知与归因的不同有着不同行为。认知偏差是指人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与真实偏离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接收与评价各种信息,产生问题和应付处理问题还有预估结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他的个人信念体系、想象与思维过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曲解,并且这种既错误又消极和不合理的思想,经常会引起多种情绪上的障碍以及不合理行为。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对发生的事件的认知归因方式和评价的偏差,和功能失调性认知曲解、自动性思维以及不合理的信念等。归因偏差是会在一些条件下必定会出现的心理反应。归因属于社会认知范畴。攻击性是指个体对人或事物有目的的侵犯和破坏等的一种心理特征,当这种心理特征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发泄时,便会转化为外显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不仅包括踢、打以及抢夺等外部攻击形式,也包括排斥、忽视等关系攻击形式。指的是当一个人在内心失衡的情况下,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对他人进行有意识的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早期的攻击行为已是研究重点。社会心理学家道奇(Dodgeet.al,1980,1986)提出了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在对他人的行为和目的不清楚的状况下,带有攻击性的儿童对他人做出的消极行为或者消极话语更容易做出敌意认知和归因,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依据一般攻击模型(GAM)的两个输入变量人和情景这两个因素影响了个体对事情过程的认知以及对决策的认知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攻击行为,这种人的行为就是包括敌意性思维认知。有研究显示,5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敌意性认知偏差和攻击性行为不但会给大学生自身带来身心健康等的困扰,还会给他人造成危害。因此想要研究认知偏差与攻击性行为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从不同的大学随机抽取240名大学生被试填写问卷,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为83.75%。其中女性被试155人,男性被试46人,被试的年级分别来自大一23人;大二31人;大三31人;大四107人。

(二)研究工具

1.攻击行为问卷Buss&Perry(Q1)

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是0.895,问卷一是来自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共有29个题项,单题得分按1到5分。问卷按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愤怒四个维度计分,其中六题和十九题反向计分各个分量表的得分和量表总分为其所含条目的得分之和,得分越高代表攻击性越高。

2.敌意性认知偏差问卷(Q2)

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是0.864,问卷二是来自西南大学硕士论文中的问卷。(Q2)所用材料来自srull和wyer“Donald的故事”本材料描述了一些可以理解为敌意,也可以理解为果断的行为,也就是主人公的行为是模棱两可的。让被试阅读材料后,对不友善的、敌意的、愤怒、使人厌恶的、体贴人的、善解人意的、友好的七个形容词按照11点量表进行评分说明在这些形容词上的符合程度,0代表完全不符合,10代表完全符合。将认知偏差分数由高到低排序选取前27%为高分组H和后27%低分组L,并对相对应攻击性行为(Q1)做独立样本t检验的差异比较。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和攻击性行为性别上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攻击性各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从攻击性行为的各因子总分看男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并且在愤怒、敌意两个因子上男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身体攻击这一因子上来看,在p<0.05的前提下男生身体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言语攻击上男生也比女生显著。在敌意性认知偏差上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二)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和攻击性行为不同年级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大一到大四的攻击性行为和敌意性认知偏差差异均不显著。

(三)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高低对攻击性行为的差异

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高低对攻击性行为的差异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的高低与攻击性行为有显著差异,P<0.05,均值差为8.26。

(四)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敌意性认知偏差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和敌意性认知偏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和敌意性认知偏差之间呈正相关。

表1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敌意性认知偏差的相关分析N=2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五)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对攻击性行为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探讨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对攻击性行为的预测采用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Q2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较显著的预测大学生2%的攻击性行为。

表2 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对攻击性行为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一)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对敌意性认知偏差性别上和年级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敌意性认知偏差在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不显著。敌意性认知偏差高低在对攻击性行为上差异显著并且成正相关。攻击性行为上在年级上差异不显著。攻击性行为上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5)男性攻击性更强,尤其在身体攻击因子上。研究中的言语攻击上男性也高于女性,这一点上与国内外研究不一致。愤怒、敌意维度上没有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前人研究一般情况下认为女性成年人表现出更多的言语攻击、愤怒与敌意情绪。(6)原因有可能是外国文化比较开放,这可能与社会认知和生理因素激素等有关。(11)例如社会固有认知一般认为男生应该是有力量的,因此在儿童时期男生的玩具偏向于棍枪等。如果孩子成人以后因为保护家人等攻击别人,父母还会十分赞同其行为。相反女生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应该文静,如果有攻击行为,是不被社会认可的。因此男生的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女生。

(二)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高低的对攻击性行为的差异分析以及相关分析

敌意性认知偏差高低与攻击性行为差异显著。在敌意性认知偏差和攻击性行为相关上显示正相关,即高敌意性认知偏差会导致较高的攻击性行为,低敌意性认知偏差会导致较低的攻击性行为。

(三)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对攻击性行为的线性回归分析

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对攻击性行为的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大学生的敌意性认知偏差能够正向预测其攻击性行为,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少大学生的敌意认知。

五、总结

结果显示,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与攻击性行为呈显著相关并能正向预测其攻击性行为。研究也存在不足,例如结果显示大学生敌意性认知偏差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正相关但却显示的是较弱的正相关,这可能与被试数量较少,男女被试选取比例不均衡等不足有关。此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各种压力也会导致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例如有前人研究显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有学习压力和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产生与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关系的压力。(4)针对大学生的高敌意性认知偏差和攻击性行为可以提出的建议是有问题及时沟通,多运动,多对自己进行鼓励,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等。

[1]陈薇怡.“85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

[2]程苏.社会排斥下自我肯定对社会性痛苦、攻击性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3]罗贵明.贫困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及人格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1):1430-1431.

[4]罗贻雪,余毅震,杨奕,孙艳.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外显自尊的相关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14-915.

[5]刘晓秋,陈亚萍.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628-630.

[6]刘文文,江琦,任晶晶,李树芳,徐雅珮.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认知和冲动性水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4):485-493.

[7]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9.

[8]于蕴淼,刘玥汐,陈璐,杨艳杰,邱晓惠,杨秀贤.大学生攻击性行为与生活事件相关性[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1677-1679.

[9]钟佑洁,李艳华,张进辅.儿童攻击行为的短期追踪干预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的角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30(3):225-233.

猜你喜欢
敌意攻击行为攻击性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青少年外显、内隐攻击倾向与敌意归因偏差关系研究
短暂相逢?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二维码
跟踪导练(二)(6)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