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影像文化交往: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与认同的路径

2018-03-19 11:20黄明波
关键词:话语大陆交流

黄明波

(黎明职业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16年5月20日至今,蔡英文代表民进党二次执政台湾已满一周年,两岸交流进入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两岸青年交流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本就参与面偏窄的面对面交流受到较大冲击。但新媒体在两岸青年间的广泛运用,使两岸地理与政治的隔阂不能阻断两岸青年的交流。新媒体是高度社会化的媒介形式,“社会化媒体具有参与、对话、公开、平等、交流等特征,微博、博客、微信、维基等新媒体是其典型代表”[1]。两岸青年在新媒体场域就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影视艺术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但这些交流有不少非理性的成分,尤其是涉及统独议题,两岸青年时常不顾一切地互相谩骂攻击。2015年底至2016年1月间发生的“周子瑜事件”及其引发的两岸青年Facebook(以下简称FB)表情包大战,是当前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困境的一个集中表现。

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需要破解,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时普遍存在的对立和谩骂需要加以疏导,否则两岸青年不但不能体会到同文同种的骨肉亲情,甚至会积累敌对的怨恨情绪。在两岸青年新媒体交流的各个场域,无论是恶语相向的谩骂攻击还是平等友善的交流辩论,无论是“专制/民主”“统一/独立”等政治议题还是吃喝玩乐等生活议题,凝聚着影视文化元素和网络流行语的表情包,都是两岸青年热衷使用的多模话语。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两岸交流大环境,在新媒体普及的视觉文化时代,如何在两岸间建构起公开、平等、友善、深入的青年交流场域,如何让“交往理性”来指导两岸青年形成正确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业已成为紧迫的问题。

一、“周子瑜事件”及其引发的两岸青年表情包大战

周子瑜是中国台湾女歌手,韩国女子演唱团体TWICE成员。2015年12月,周子瑜在韩国电视台录制节目时挥舞“中华民国国旗”,被“深绿”媒体炒作为“台独”支持者。随后,黄安在微博发文公开质疑周是“台独艺人”。大陆网民通过各大论坛和微信、微博发起抵制周子瑜及其经纪公司韩国JYP的运动。JYP两次发表声明致歉。2016年1月15日周子瑜本人通过视频鞠躬道歉。

周子瑜发布道歉视频后,事件并没有平息。1月16日,大陆影视明星林更新转发该视频并点评“道歉来得太突然,还没来得及背稿”。随后林更新的FB页面被台湾网友攻占并留下谩骂言论,其中有不少是攻击大陆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群众。大陆网民义愤填膺。1月20日,百度知名贴吧“李毅吧”组织了一场表达“两岸只有一个中国”诉求的网络群体运动。众多青年网民在台湾政治人物蔡英文以及多家“深绿”媒体的FB主页上发送各种带有文字的表情图片,向“台独”分子宣战。台湾青年制作文字图片表情应战,从而形成一场网络“表情包大战”。在表情包大战中,两岸青年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制作各种表情进行互动。但两岸青年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在互动的过程中,双方对图片表情意义的解释存在较大的偏差,政治对抗意味不断被消解。在表情包大战的后期,有台湾网友主动邀请大陆网友私聊,咨询表情包的含义,甚至请求大陆网友发送表情包与之分享。1月23日,表情包大战倒数第二天,大陆青年发送的表情包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新增了大陆美食、风景照片。表情图片的娱乐性凸显,政治对抗被消解,美食、旅游、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差异等文化交流增多,硝烟弥漫的政治论战逐步演化成新媒体影像狂欢。大战最后一天,两岸网友都成立了FB、微博交流平台,主动推进文化交流。表情包大战前后共持续5天,最后双方以文化友好交流的方式握手言和,论战平息。

二、“周子瑜事件”“表情包大战”的启示

哈贝马斯1982年完成两卷本《交往行动理论》,提出了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等概念。哈贝马斯特别重视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总是要求一种原理上合理的解释”[2]。他认为社会和谐是建立在人们通过平等交往、相互理解的交往理性的基础之上。交往行为应该遵守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三个有效性原则[3],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信念储存库”,来“协调地处理各个角色所面临的、既不同而又共有的三个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4]13。哈贝马斯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周子瑜事件”及其引发的“表情包大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根据哈氏理论分析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后期戏剧性大逆转,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两岸青年“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明显

哈贝马斯将“经济和行政系统侵入社会的各种关系中,生活世界的结构受到破坏并由此失去其独特的人性”[4]16的现象称作“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交往理论中的“生活世界”概念主要是指交往行为中的背景因素,即交往主体对话和解释过程的文化传统力量。周子瑜是韩国女子演唱团体的成员,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原本与政治无关。但这位歌手在音乐节目中挥舞毫无关联的政治化旗帜,别有用心的媒体又对之政治化宣传,导致两岸青年新媒体场域的政治化论战。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两岸青年“生活世界”被“行政系统”殖民化的现象明显。在大陆的天涯论坛台湾板块,或者台湾的PTT论坛,两岸青年不论讨论影视明星,还是风景名胜,抑或特色小吃,只要有人或有意或无意地说出“这部是台湾电影不是中国电影”或“陈妍希是中国人”等话语,讨论区立即聚集一批网民表达政治诉求。台湾不少网友搬出“台独史观”来论述“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台独”论调,而大陆网友必定以中国历史尤其是古代史来论述“台湾是中国的,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加以反击。原本无关政治的文化交流时常被政治对抗所压倒。

(二)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理性不足

“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日趋普遍,哈贝马斯提出重建交往理性来应对,并提出“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和语言本身的可领会性”是理性交往应当具备的有效性要求。在新媒体交往场域,两岸青年交往理性不足,导致两岸网友在讨论“周子瑜事件”时很快陷入情绪宣泄状态。双方都使用讽刺挖苦甚至谩骂式语言来攻击对方。双方阵营内部逐步形成“沉默的螺旋”,批判对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支持对方的声音逐步沉默下来。本方阵营容不下有利对方的观点,只要有人提出有利对方的客观事实,立即被本方成员认定为“卧底”“反串”。两岸青年在新媒体交往过程中,“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明显,对客观世界的描述未能满足“真实性”要求,交往规范未能满足“正当性”要求,交往时的内心表达未能满足“真诚性”要求。此外,近代以来两岸社会发展轨迹不同,两岸青年所使用语言的“可领会性”也存在差异。“在两岸‘青年世代’对相互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联系日渐淡漠的时代,新媒体空间交流理性的缺失,有可能成为加剧两岸民众对立、撕裂两岸民众情感的新陷阱。”[5]

(三)影视艺人在新媒体场域和青年群体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周子瑜作为流行乐团的成员,在韩国电视台节目上挥舞“中华民国国旗”的举动,在台湾岛内青年中引起了巨大的骚动,竟被“深绿”媒体捧为“台湾之光”。在世界各地挥舞该旗帜的台湾青年绝不止周子瑜一人,在台湾岛内更不是重要或稀奇的事件,甚至有台湾网友讥讽说“民进党现在都懒得升中华民国国旗了”。周子瑜这一举动之所以会让岛内“台独”分子欢呼,让大陆青年愤慨,主要原因在于影视媒介已经将周子瑜包装为公众人物,具有象征意义和舆论影响力。转发道歉视频的林更新是大陆影视艺人,在此期间自称“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罗志祥也是影视艺人。此外,FB表情包大战中使用的图片表情中,大多数也是影视艺人的表情或表演动作。由此可见,在图像时代,影视艺人的一举一动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和交往行为都会产生显著影响。

(四)表情包大战验证了图像政治时代的到来

“所谓图像政治,主要意指图像已经成为建构政治议题的主要手段,成为动员普通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6]98FB表情包大战肇始于影视艺人周子瑜在韩国电视台上挥舞所谓的“中华民国国旗”,甜美的形象配合晃动的旗帜,这样的画面在台湾青年群体中唤起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周子瑜被誉为“台湾之光”。同为影视艺人的黄安揭发该事件,周子瑜使用影像的手段道歉,大陆影视艺人林更新转发道歉视频并评论,台湾影视艺人罗志祥在电视节目中自称中国人声援林更新,以及后来爆发的以图片影像为主要信息载体的论战,整个事件因影像而起,以影像的方式发展到高潮,最后又由影像结束。由此可见,“图像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普通公众最重要的话语模态和政治参与形式。而这次表情包大战以其前所未有的形式和规模昭示我们,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政治行动方式和逻辑”[6]97。图像语言业已成为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的重要话语形式。

(五)表情包多模话语有助于建构交往理性

网络表情是指使用图形处理软件将网络红人图片、影视剧视频截图搭配网络流行语处理而成的静态图片或gif格式动态图片。而表情包就是有统一主题、统一形象的这类图片的集合,在话语分析学者那里可以归入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是指话语使用者综合使用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意义编码,并通过调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能力,来实现意义解码与传播的话语方式。多模态话语相较文字语言具有更为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和话语建构能力。因此,在“周子瑜事件”后期,也就是FB表情包大战中,大陆网友发布的声情并茂且丰富多彩的各类表情能够吸引更多的网友参战。同时网络表情生动的图片配合简洁响亮的口号,能够极大提升诉求的视觉形象表现力。表情中的动漫人物、明星表演被加上网络流行语后“具备一种原型叙事的意义,可以使一副图包涵更丰富的复调信息”[6]97,从而使大陆网友享受到一种特殊的意义狂欢,对抗情绪逐渐弱化。台湾网友接触这种复调信息,分散了注意力,消解了敌对情绪,同时对表情图片自身的原初意义产生了兴趣,政治对抗弱化的同时文化交往的愿望被触发,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等品质在交往中呈现。两岸青年交往理性有望逐步建构起来。

三、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和认同的路径与策略

两岸青年新媒体交往困境的产生有多种原因。美国学者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中指出,交流的困境在于人本身,“个体意识的相互隔绝,是人类的既定特征,受制于人的私密的经验,交流问题由此产生”[7]4。两岸青年交往的困境不单单在两岸青年各自的私密经验,还在于两岸政治和传播地理的隔阂。彼得斯还告诉我们,“交流失败的原因主要不是语义不匹配,而是符号和物质资源用错了地方”[7]117。如何正确使用符号和物质资源,消解政治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影响,重建两岸青年交往理性,制定正当合理的交往规范,是推动两岸青年交流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生活世界“反殖民”:以影像文化交往消解政治对抗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8]在当今时代,图像已经成为人们认识、把握这个世界的重要符号工具,也是人与人沟通、交往的重要互动符号。周宪教授指出:“‘读图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9]因此,合理使用图像手段,如摄影图片、影视视频、影视艺人照片、卡通图片和公众人物照片等,对消解政治对两岸青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推进:

1.打造两岸青年自信、自豪的华语影视文化圈

近十年来,华语影视文化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电影方面,大陆电影市场已经达到500亿元以上的规模,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方面,大陆每年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亿元。影视节目成功向港澳台同胞和东南亚等华人聚居地输出,而且在非洲也受欢迎。影视作品传递的价值观具有隐蔽性,好莱坞大片成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推销美国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当前,两岸可以齐心协力,充分调用大陆的资金和市场资源、香港和台湾的演艺与创作资源,充分挖掘两岸共有的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合力打造媲美好莱坞大片的影视作品,建构让两岸青年自信、自豪的华语影视文化圈,向全球推广中华价值观。电影《捉妖记》、电视剧《琅琊榜》、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华好诗词》等影视节目在两岸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就是成功的案例。在这个影视文化圈内,两岸青年将能够更加理性地交往与对话。

2.打造两岸青年喜爱的新媒体视频平台

为了增强两岸青年新媒体交流的便捷性,有论者提出大陆应尝试开放网民访问Facebook、Twitter等境外社交平台[10]。本文对此持审慎的批判态度。开放Facebook、Twitter等国外社交平台固然可以让更多的大陆网民借助这些平台与台湾民众交流,但是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境外平台龙蛇混杂,众多反华势力和反动势力借助这些平台破坏我国的稳定,贸然开放,对国家网络安全危害较大。本文认为应该以大陆为主导,吸引台湾青年访问大陆的新媒体平台,与大陆青年进行交流。由于大陆具有广大的市场,能够培育起实力雄厚的新媒体视频平台,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不仅获得大陆青年的广泛喜爱,也是港澳台青年观看影视节目的最重要平台。但是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这些视频网站在采购影视节目,尤其是境外影视节目时,往往只采购大陆地区的播放权,港澳台同胞在这些视频网站观看影视节目时,时常碰到无权观看的情况。因此有台湾网友在PTT上抱怨“对岸一直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是视频网站又把我们分开,不把我们当中国人……”。新媒体视频平台聚集着众多的两岸青年,大陆涉台部门有必要以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优酷、爱奇艺等公司开展大中华区版权经营,打造一个两岸青年都能够平等使用和交流的新媒体视频平台。

(二)交往理性重建:以影像多模话语弘扬儒学传统

“两岸的交往理性即认为两岸应当在交往中达成共识,由此而达致和谐。儒学提出‘仁’,特别是‘和而不同’的观念跟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很大的契合。”[11]儒家强调人是整体性的主体,注重“己”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一接近西方“主体间性”的思想与哈贝马斯理论体系中“自我”与“他人”相辅相成的思想也是契合的。儒学经典中“格物致知”的求真理念、“自省慎独”的克己理念、“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中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三个有效性要求异曲同工。“儒学指导个体遵循中庸之道的交往原则,以内圣外王的交往方式,通过历史文化这一公共交往平台,成功获取交往的公共意义,促进公共交往和平有效地展开。”[12]儒学传统在两岸的弘扬将有助于两岸交往的理性的重建。

在当前的“读图时代”,影像多模话语是弘扬儒学传统的有效工具。在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影视公共领域,两岸青年可以围绕影视话题,采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表达,讨论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各种社会议题,交流彼此的思想和情感体验。这种多模话语表达的方式所使用的视频和图片本身具有元叙事功能,其话语生产能力和能够承载的意义空间潜力巨大,为两岸青年重建交往理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陆涉台部门可以组织各种力量制作蕴含儒学传统思想的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公益广告、网络微电影,乃至各种图片表情包、歌曲MV等,以影像多模话语的方式在两岸新媒体平台弘扬儒学传统思想,重建两岸青年网络交往的理性。

(三)多元规范制定:以影像文化认同建构多元身份认同

正如谢清果教授所言:“处于两岸共同体中的个体用户在不同线上社区中依据群体认可或议题设置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两岸网络社群,这为重新解构与型塑两岸之间的身份认同创造了可能。”[13]两岸青年在新媒体环境下围绕影视节目进行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不同的网络社群,例如各种粉丝群、各种电影讨论群。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喜欢的偶像明星,两岸青年在不同的网络社群中会根据不同社群的目的宗旨和群内成员的身份特点,有意识地避开政治差异和群体矛盾,制定多元规范。群内成员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可以形成新的身份认同。

蓬勃发展的影视业在两岸新媒体平台上催生了众多的影像文化交流社群。这些社群的建立和交流交往必将打破两岸青年各自原有的身份认同疆域,从而跨界形成新的多元身份认同。例如两岸喜欢胡歌的青年都会认同自己的“胡椒”*胡椒是胡歌粉丝的别称。身份,台湾女粉丝不会因为胡歌是大陆人就不喜欢他,同样也不会排斥同为胡歌粉丝的大陆网友。这样的跨界身份认同有助于打破两岸青年原有的政治对抗和排外情绪,随着这种跨界身份认同的多元化和广泛化,两岸青年身份认同的融合更加有可能实现。我们应重视基于影像文化认同而分裂重组的两岸青年网络群体认同,并充分借助这种多元身份认同来逐步建构两岸青年的社会认同。

四、结语

影像艺术的虚构特性让创作者能够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影像语言又是汇集影像、声音和文字的多模话语,已成为图像政治时代青年人表达政治诉求的优先话语。因此,在两岸青年现实空间交往因岛内执政党更替而进入复杂多变时期的当下,新媒体影像公共领域内的两岸青年交往意义重大。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提出建构“交往理性”的三个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影视作品呈现出来的大陆经济和社会建设面貌能够让从未到过大陆的台湾青年摆脱台湾当局长时期丑化大陆而形成的刻板印象,重建对大陆的认识,有助于“目的行为的真实性建构”;影视作品中传达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观念有利于两岸青年建立正当、准确的交往规范,有助于“规范调节行为的正当性建构”;影视作品中表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最本真的情感,能够感召两岸青年在交往时真诚地展示自己,有助于“戏剧行为的真诚性建构”。总之,新媒体影像公共领域有助于重建两岸青年交往的理性,大陆涉台部门应该重视打造两岸青年自信、自豪的华语影视文化圈和两岸青年共享的新媒体视频平台,借助影像文化认同来推动建构两岸青年的身份认同。

[1] 黄明波.方言电视社会化与公共化: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1.

[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48-149.

[3]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67.

[4] 艾四林.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0-18.

[5] 连子强.新媒体语境与两岸交流中的台湾“青年世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212.

[6] 汤景泰.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J].新闻大学,2016(3):97-99.

[7] 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 孙国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99.

[9] 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文学评论,2005(6):136.

[10] 艾明江.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2):75.

[11] 唐桦.两岸关系中的交往理性初探[J].台湾研究集刊,2010(3):52.

[12] 罗立军.论儒学如何促进公共交往[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

[13] 谢清果,王昀.两岸网络公共领域中的身份认同及其交往逻辑的功能考量[J].台湾研究,2014(5):25.

猜你喜欢
话语大陆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