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育思想论略

2018-03-19 11:57
关键词:思想发展教育

谢 俭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谋划新时代的教育战略,鲜明阐析:“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现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度在致信、考察、会议、座谈中发表了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讲话从国家繁荣、民族兴盛的视域阐释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系统厘清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根本性、方向性重大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构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教育篇,彰显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极其重视和关心。新形势下,探赜研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对于坚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普及教育现代化,培育和造就矫矫不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者,在观念和实践层面有较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习近平教育思想的产生机理

伟大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历史文化根基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教育思想是在承继和弘扬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准确研判和把握国际国内教育态势,逐步发展和创新起来的。

(一)文化渊源:对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教育思想的承继和弘扬

先哲前贤以其深邃智慧对教育做出奠基性和开拓性的思考和论述,孕育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资源,为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历史借鉴。先哲前贤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教育著书立说。首先,在国家重视教育方面,班固指出:“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2],具体即为国家兴办太学,各郡县设置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朝杨雄提及:“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3]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无一不是将教育作为先行关键任务。其次,在尊师重教方面,荀子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4],荀子此言从正反两面揭示尊师贱师与国家兴盛衰败的关系。《礼记》著“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5],同时亦有汉明帝敬师“犹尊桓荣以师礼”、程门立雪的典故。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适时启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6]。北宋欧阳修提到服民以道德,以高尚情操使人们顺服。孟子也论及“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7],即武力并不能使人真心信服,认为要施行道德感化教育。另外,在教师职责方面,《礼记》中谈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谋事之才,更为重要的是立世之德。孔子言诲人不倦,不知疲惫不敢怠倦地教导学生这并非难事。还有,在教育平等方面,孟子有得天下优秀人才而教育之的情怀;孔子“有教无类”直言无论何种背景的人均可接受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的来源面和基础性,保障众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凡此种种,习近平教育思想根植于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教育思想,汲取精华,沉淀承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基因。

(二)理论基石:对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发展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历届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关教育的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从国情出发提出相应的教育思想。毛泽东大革命时期提出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土地革命期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强调教育与无产阶级政治结合。毛泽东教育思想一以贯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为目标,强调学以为用、教育最终落实在服务民众。邓小平承继毛泽东教育思想合理成分,将教育推向新阶段,初步形成中国教育事业新格局。他提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并且高度重视教育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发展指导方针,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及社会主义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江泽民进一步丰富教育思想内涵,创造性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强调发展素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重教育创新,并提出教育的“系统工程”理论。他坚信在社会经济发展前提下,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可有效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胡锦涛奋力推进教育思想走向成熟,他提出“以人为本”要义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令人民满意的教育视为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并锐意创新教育改革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正确脉准教育事业发展规律,阐发如何改革、怎样发展系统且完整的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三)实践基础:国际国内教育态势的研判和把握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但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模式僵化,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发展程度差距过大,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及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旧存在。教育层次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教育专业结构有待深入嵌合社会需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等这些现实问题内在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破除发展藩篱,实现教育现代化健康持续发展。同时,新形势下教育态势发生巨大变化——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新理论新技术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教育要借势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好时机,紧跟时代潮流,放眼未来工作和竞争格局,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撑持和人才后盾。国际上,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成为教育的新资源和新空间,形成一种崭新的教育生态环境,触发了教育数字海啸——慕课。可见,当今教育突破传统时空禁锢界限,愈发凸显教育手段现代化,愈加明朗信息技术趋势。以信息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较量实质上就是菁英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高素质菁英的角逐。教育在培养菁英方面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效用,只有创新教育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才能为4.0工业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夯实人才根基。教育已然成为国际局势所需,同时教育在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强大和民族自信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紧跟世界教育前沿,发展和创新教育思想。

二、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战略:“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运兴衰,取决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汲取党和国家以往教育事业发展历史经验,始终秉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信念与决心,从教育顶层设计逻辑出发,明确教育的定位和谋划教育发展布局。2013年4月,他在致清华大学启动学者项目贺信中所言“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8]。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会揭橥视频贺词中明确表态:长期不动摇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9]。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在社会发展所起重要作用,甚至教育泽被福荫人类子孙后世均有清晰认识且能牢牢把握。诚如他在2016年年底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10]。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将教育作为各项现代化建设先行工作而率先发展,认为加强巩固教育战略地位,需不断扩大经费投入。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 866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1 373亿元[11]。国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从经济上保障了教育有序平稳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为教育普及与公平提供持久强大后盾。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优先发展,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祛昧启智作用的深刻认知,对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价值的关注珍视,对教育基础先导基础决定作用的坚信和不移。

(二)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教育导向和价值旨归。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彰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2],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神圣职责”[13]。2014年五四青年节,他出席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又谈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4],教师使命最庄严最神圣,因此广大教师要以甘当铺路石姿态全心全意教书育人,传承薪火。习近平总书记就人的培养标准、培养路径以及培养目的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时代命题给出了回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培养人;贯穿始终多维度路径育人;培养目的坚持“两为”教育方针。学校教育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理解核心价值观宏观维度的价值目标、中观维度的价值取向以及微观维度的价值准则。如何培养践行核心价值观,他明晰了具体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他还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是精神上强壮的钙,理想信念摇摆抑或缺失,精神上少钙无钙便将得软骨症[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历史厚重延绵的印迹,在当今仍敦化民风、涵养民德,亦需坚持弘扬[16]。将立德树人视为教育旨归,立意深远,这凸显党和国家对人的思想道德体系构建的重视,说明对教育职责教育功能的准确理解及把握。

(三)教育发展的关键:“教师是最伟大神圣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肯定及重视教师的作用和价值。2013年教师节前日,习近平在致贺教师节慰问信中写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7],2014年教师节前夕,他谈及“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8]。2016教师节前夕,他讲到教师要充当学生锤炼品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此番讲话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专业成长提供了可操作的量化参照。关于如何研判界定一位优秀老师,他从政治、道德、学识和境界四重维度提出具体标准:一是理想信念,二是道德情操,三是扎实学识,四是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教师工作,首先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在国家发展层面意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确保教师健康,改善提高待遇,维护正当权益,为教师们提供更舒心畅怀的工作学习环境。其次,高度信赖牢牢依靠教师,支持教师长期甚至终身执教,勉励年轻教育工作者奔赴偏远落后地区书写别样青春,为祖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再次,还需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尊师重教浓厚风气,让教师明显感受到职业带来的骄傲感和幸福感。他的系列重要讲话阐扬了教师工作“人”的特殊性,将教师的职业声望及社会地位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饱含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殷殷期盼。

(四)教育发展的动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规模居世界之首,但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嵌合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习近平认为,破除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藩篱和枷锁,必须大力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跃迁至新的台阶和新的高度。实施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具体举措有:改革的重点放在探索形成合理评价学生能力和水平考试办法,运行阳光下的招生入学机制;消除行政官僚化色彩过于浓厚的典型弊端,学校掌握办学自主权,健全自身内部治理结构;教育改革的发力点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民间力量兴办教育,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习近平强调,教育改革要着眼于解决教育短板问题“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19]。同时,他还倡导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不忘初心不负重托,将质量视为发展生命线——从追求入学率增长到重视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变。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习近平以其魄力披荆斩棘提出系列可行措施,拨云见日指明我国教育事业何去何从以及如何砥砺前行,坚定了摸石头过河前行的信心。

(五)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教育”

有方向方晓所趋赴。201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致全国人民教师信中写道“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17],这明晰了我国教育前进方向。2014年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谈到,办好做强中国的世界卓越大学要突出民族特色。一流大学不能固步自封,在恪守教育规律基础上借鉴世界知名大学的办学成果。我们需立足中国现实、总结中国经验,探索中国特色发展现代教育。习近平认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一要发展基础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得益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立场坚定地加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出效果学校形成特色;二要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程度及后劲的重要标志。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办学治学模式,应探索出一条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为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拟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20],完成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另外他还指出,发展现代教育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搭建教育的国际平台便于各国青年交流学习,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才俊创造条件。习近平教育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教育办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坚持教育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坚持教育现代化和对外开放,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信心,必将进一步开拓我们的教育事业。

(六)教育情怀:“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发展教育必须秉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并反过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2016年教师节前夕,他在八一学校走访时谈到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问题,概言之,国家教育经费要往上述地区特别倾斜,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办学经费,完善资助体系,通过教育挖断穷根阻击贫困代际传递。他承诺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公平优质的教育泽被全体人民。首先,对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开通多条绿色通道助力教育普及;中职教育免学费发补助无缝对接高等教育。其次,缩小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差距,构建公办学校标杆化模式;破解择校难题,解决家长最关心的子女入学问题。再者,对于女童,确保她们能够上得起学;对于妇女,发展终身职业技能教育,帮助她们更好融入社会;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让家庭贫困的儿童也能享有良好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认为信息化是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共享优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教育观富含民生思想,致力于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人民皆可接受更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凸显制度优越性。教育普及与公平是缔造美好生活享受美丽人生的途径和促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石,确保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掌握设计自己人生、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话。

三、习近平教育思想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习近平教育思想承继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是中国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现实的有机结合。首先,其教育思想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原则,锐意改革创新,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厘清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向和目标;在改革具体措施上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遵循“发现—剖析—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脉准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设计优化解决路径,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范式指导。其次,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形成其教育哲学观。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扎实推进教育领域各项改革,认识和把握人成长成才规律契合学生认知阶段性开展教育工作,坚持发挥能动性和按规律办事结合的科学方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驾驭运用教育规律的娴熟自如。第三,教育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国教育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育事业鲜活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增添新元素新内容,集中展现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篇章,形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其教育思想精准、直接、有效地回答了当今中国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

(二)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环境变化巨大,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治国理政新高度,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视野格局,阐明我国教育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指出我国教育工作必须主动适应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首先,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关注的读书话题,更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层面的时代难题,习近平坚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的正确政治方向,做出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英明睿智决策,呈现出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其次,习近平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首位,蕴含着强烈的人民主体性,鲜明彰显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出强烈的为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21]。尤其是对教育普及、公平的孜孜以求,体现了教育惠及每一个人的共享民生理念。第三,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行动科学方法论指导,脉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明晰教育工作重点和前进方向,是我国教育理论新论断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鲜活的理论总结和重大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谋划新时代的教育战略,习近平立意深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的教育思想必将不断创新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引领我国教育事业跨步向前取得新时代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施丁.汉书新注(三)[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1756.

[3]韩敬.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2:14.

[4]朱岚.礼法之间:荀子[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374.

[5]杨天宇.礼记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58.

[6]张铭一.论语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119.

[7]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8.

[8]赵婀娜.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04-22.

[9]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

[11]教育部关于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7/201705/t20170503_303596.html

[12]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1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N].中国教育报,2013-10-07.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05-05.

[15]艾楚君.习近平青年社会责任感培养思想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1-46.

[16]刘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建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4-117.

[17]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中国教育报,2013-09-10.

[18]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19]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中国教育报,2016-09-10.

[20]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15-11-06.

[21]陈宝生.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体会[N].中国教育报,2017-09-30.

猜你喜欢
思想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