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双重维度

2018-03-19 11:57王国成
关键词: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王国成

(西安航空学院 思政部,陕西 西安 71007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以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在此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断融入中国,其自身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曾指出,中国化就是要立足民族传统,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好东西融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填鸭似地、小儿学舌似地把外边的东西尽管往自己肚里硬填……世界上任何好东西,须经过我们的咀嚼消化,融合到我们的血肉机体中,然后对我们方为有用。”[1]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也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才能成为本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恩格斯曾提出,传统是一种历史阻力,具有惰性,但任何传统文化都有其精华,都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有选择性的消化,这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外来文化要想在本土传播、扎根,必须和本土文化结合并获得本土人们的接纳、认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必须遵循文化传播的这一基本规律。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积累、沉淀、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其中,一直以来就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先秦诸子到汉代经学再到宋明理学,都包含了将人与自然的界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价值取向,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充满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富有着磅礴氤氲的生态美学气息,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生态建设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共产党人真正践行了以人民利益为重、执政为民的宗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时代感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涵盖面极其广泛,既包括可操作性的制度层面,又包括规律性的理论层面。其中,生态发展观是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理论层面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危机,使共产党人越来越重视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涵盖面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P706)。这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生态发展观的总要求,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则是生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发展肯定是人的发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好的发展。具体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首先,生态发展观必须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基础上的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3]“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导致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背景提出的。”[4]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担负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重任。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性的政党,其先进性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发展。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苦干,也许会取得较好的眼前利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种牺牲环境、甚至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做法。

其次,生态发展观必须是全面、协调、统筹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本主义社会,贪婪扩张是资本的本性。与资本主义不同,共产党人不汲汲于小利,而是目光长远,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反复强调,发展应该是协调、可持续、长远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社会永续发展”[2](P850)。中国共产党人深谙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间的整体性和社会各方面的整体性、关联性,高屋建瓴地指出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统筹与协调,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从总体上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生态发展观必须是一种循环发展观。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被确定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与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使循环经济的规模逐步扩大,使可再生资源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要注重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的资源利用率和再利用率,使循环经济真正成为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上述内容,既是对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实际所做的理论性概括,也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纲领性方针。这些论断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创新

受所处时代的特征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生态发展观问题上都有过理论家般的阐释。可以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扩张,快速积累自己的财富,会不顾一切地进行疯狂掠夺,资本的贪婪性使得资本家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标。恩格斯对西班牙的种植场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古巴山坡上的森林被西班牙种植场主焚烧,他们将木灰作为能获取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材料,他们认为这种肥料能足足使用一个时代,他们却对雨水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毫不关心。”[5]西班牙种植场主这种大肆焚烧森林导致土地沙化、石漠化的行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不尊重自然规律、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最典型例子。

不仅资本主义、资本家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对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等地的居民进行了抨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实例指出这些地方的居民因为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目光、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而无节制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由此遭到了自然界疯狂的报复。恩格斯指出:“为了获得更多耕地,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等地居民大肆毁灭森林,致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水分的贮存和积聚中心,最终成为不毛之地;而意大利人则将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两侧的枞树全部砍光,不但毁掉了其高山畜牧业的根基,也使山泉枯竭、雨季洪水泛滥。”[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从反面说明了不尊重自然、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会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因小失大后果,最终使自己受到惩罚,因而发展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进行可持续协调发展。

对于循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以其前瞻性的眼光有所论及。马克思曾指出,要把生产废料变为再生产和消费的要素之一。他认为,生产废料可以转化为同一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新生产要素,通过这个过程,生产废料就可以再回到生产进而消费的循环之中。但在马克思看来,上述对生产废料的再利用、再转化过程还并不是最优方案,他认为,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发展,才是最佳的发展方案。马克思说:“生产废料的再利用可以造成节约,废料的减少也可以带来节约,应注意将两者明确区分开来,后者是把生产废料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及把所有进入生产中原料的利用提高到最高限度。”[7]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实际上就是阐明了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也成为了我们党今天提出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其进行了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强调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强调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良传统。

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问题时,中国共产党人能比较客观地指出工作失误是由于没能遵循自然规律所引起的,比如对“大跃进”运动就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实际工作中从主观愿望出发,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提出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造成实际工作中违反自然规律、违反经济规律的情况”[8],经历了挫折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愈发注意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口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人口盲目扩张必然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出发,认为新中国的各项工作一定要做到统筹兼顾。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强调:“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我国人口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9]。因此,在人口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提出对人类自身生产实行计划管理。由此可见,尊重自然规律,对人口进行计划管理,实际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已经开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强调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提倡节约增产运动,提倡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毛泽东曾经以红军长征过程中吃树皮的经历,强调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厉行节约,才能不脱离人民群众。1957年,毛泽东两次提到节约问题,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提出全国的城市和乡村都要勤俭持家;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专门辟出一节论述节约的问题。他从矛盾论角度出发,提出厉行节约是解决我国大规模建设与贫困状态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长久地推行厉行节约。毛泽东上述思想与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起点有直接关系,但也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国情密切相关,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必然要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厉行节约。同时,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此外,在统筹协调发展方面,继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不断发展,在20世纪60、70年代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发展、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人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所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所坚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观、统筹发展观,从实质上看,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发展观的辩证吸收和继承,并以其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不断推进和崭新发展。理论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发展的理论必须源于对中国现实状况的客观调查和全面清醒认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只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当作不可更改的教条而不顾客观情况的变化,那便会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断褪色,失去其理论魅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根据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以此作为理论指导来解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继承,同时也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知识土壤。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语境中,历届党的主要领导人都在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一定国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的。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与研究之深,非普通人能及,在他之后的历届领导人也都具有一定国学修养。比如温家宝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经常借用古典古训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习近平同志谈治国理政时就引用了老子的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李克强同志早年在国学大师李诚的指引下研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化的传承性使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其固有的文化氛围和模式,中国共产党人生于斯长于斯,无形之中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就会发现其实际上吸收了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思想

在尊重自然规律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表述。中国古代习惯于用“常”“则”“道”来指自然规律,老子把“知常”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认为如果不了解规律而肆意妄为,只会造成不利局面,而只有把握了万物的规律才会没有危险。荀子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都是在强调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如不按规律发展和治理国家则会带来灾难。管子在《管子·形势解》中讲到:“故天不失常,则寒暑得其时……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认为天地都有自身规律,顺应规律,万物才会繁荣,而且他还从社会治理角度一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庄子在《庄子·在宥》中说:“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他也认为如果遵循了自然规律,则万物生长,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则天地失序,万物失和,不得其荣。

先哲们不仅谈到了遵从自然规律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后果,也进一步提到了遵从自然规律的方法。遵循自然规律有很多方面,传统文化最为重视的是人所有的活动必须遵从季节时令,《礼记》《孟子》《荀子》等典籍中都强调了遵照自然规律,按时序变换进行生产活动有利于物种的繁衍生息。《礼记·王则》言:“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荀子·王制》言:“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孟子·梁惠王上》言:“斧斤以时入山林”,先哲们都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生态整体观出发,认为打猎捕鱼、入山林、烧田等活动,要先观察其他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然后再按时而动。不仅如此,先哲们也直接指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工作和禁忌,比如立春禁止伐木捕鸟、仲春禁止烧山,秋冬季则可以伐薪烧炭。概言之,先哲们从古代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认为每个季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人们的活动也必须按照时序来开展,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如果违背时令、违背自然规律进行活动,必然会引发自然灾害,导致自然、社会各个环节的失序。比如《礼记·月令》中提到,“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陵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早降,兵革并起”,就清楚说明了违背时令所带来的灾难。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明确规定了人的生产活动必须按照季节时令开展进行,这样人的活动就不会受到限制。比如《礼记·王制》中提到的“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统治者们还因此而制定了各种禁令甚至比较严苛的法律,这些严格的规定在《荀子》《吕氏春秋》《管子》《秦律》等著作中都可以见到。如《荀子·君道》规定:“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而《吕氏春秋》也详细地规定了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即所谓“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不敢灰,缳网苴罘不敢出乎门,罛罟不敢入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为害其时也”。这是说,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伐树木,禁止割水草焚烧制造肥料,禁止随意狩猎,禁止随意捕捞等。可以说,“四时之禁”从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出发,指出了人与自然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违反“四时之禁”的不利后果,其用意就在于统治者要求人们要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从事活动,使弱小的资源得到保护,并据此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精彩论述,这些论述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意义。从实质看,上文所述古人强调顺时而动,其目的也是为了让万物得到繁衍,已经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蕴。《逸周书·大聚解》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指的是春三月不上山伐树,夏三月不下河捕捞,加强山林管理,保护生物,实际上都是为了物种能延续繁衍的种子,让物类能永续发展。

正是为了能够可持续发展,古人强调不能将自然资源一举全部用完,在进行农耕、狩猎等生产活动时,应该有层次性合理地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论语·述而》记载孔子的渔猎活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孔子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射鸟而不猎击归巢之鸟,《淮南子·人间训》“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焚林打猎只顾眼前之多必然导致日后无猎物可打。上述观点在当时是异于常人之举,但却具有前瞻性,用意和出发点也都是一样的,就是给物类留下再生产和持续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如果涸泽而渔,必然会导致灾难性后果,这一点,古人也早已认识到了。

物类的代代传承和持续发展需要留下延续的星火,而控制消费则可以让物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古人认为人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力行节制、节俭。先秦诸子百家都十分看重节俭的生活习惯。老子自称有三宝,节俭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声色犬马之事只能激发人无尽的欲望,容易使人迷失自己,因此他主张见素抱朴、克制欲望、复归真性。庄子也强调素朴有助于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道家色彩浓厚的《吕氏春秋》也对当时社会上的奢侈浪费之风进行了批评,指出奢靡之风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也会造成对百姓的压榨,引起社会怨愤,进而导致国家衰落、王道崩坏。儒家也十分强调过节俭生活,孔子就多次谈到节俭问题,在管理国家时他说“节用而爱人”,就是强调节约用度。在谈到“礼”之根本时,孔子强调:“礼,与其奢也,宁俭”,即将俭朴看做是“礼”之根本。荀子言:“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篇》),即是强调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才不至于使百姓过贫困的生活。习近平主席在《之江新语》中也曾引用了这句话强调节俭的重要性。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管子对此也有过系统的论述,他指出当时的贵族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管子·揆度》记载了当时的贵族士大夫为了得到虎皮、豹饰而穷尽各种手段,结果导致了山民都去捕猎猛兽。管子认为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而土地的生产有时节,民众创造财富的能力也有疲倦之时,因此铺张浪费必然会导致国家衰弱,他以楼台修建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管子·七臣七主》),因此,必须节衣缩食,国家才会充足富裕。对于这个问题,《国语》的撰写者也像管子一样,反对大建楼台宫殿、铺张浪费,《国语·楚语上》记载了伍举严厉批评灵王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指出楼台要注重实际用处,铺张浪费只会造成对大自然资源的破坏。此外,晏子也强调节俭的益处,他对不同时代的施政方式作对比,对节衣缩食、不大兴土木的生活方式倍加推崇,认为节饮食、不大肆砍伐、不随意猎捕,才不会对川泽构成压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统筹发展思想

关于统筹发展,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很多朴素的认识和论述。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记载:“夫天地各出半力,并心同欲和合,乃能发生万物……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10],即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天地、阴阳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等各个方面不能协调发展,则万物无法生长和延续。此外,先秦时期重要史籍《逸周书》对此也有记载:“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蒸。以匡穷困。”(《逸周书·大聚》)这是认为不适合栽种粮食的地方可以栽种树木,春天利用枯树干、夏天利用树叶、秋天利用果实、冬天利用柴薪,都可以救助贫困人家。这实质上就是讲对各种资源要进行综合和统筹利用,不要让土地、林木等各类资源闲置。应该说,这些观点所涉及的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在内容和深度上都远不及当代统筹发展思想宽广,但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各类资源综合统筹利用之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最为积极、最为先进的思想,反映出古人已经具有了朴素的综合利用、统筹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统筹发展等思想,经过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传承与发扬,已深入人心,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历代广大民众,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注重理论创新,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一,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和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过程,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相连,形成有机整体。在党的十九大上,又着重论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将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两步走”第二步的重要目标。生态发展观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勤俭建国、禁止大兴土木、提倡光盘行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主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治理环境污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严守资源生态环境红线,强化统筹协调,提高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等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已经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发展思想,就是希望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自身的节制、节约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上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发展思想,尽管十分朴素,也远不及当代生态发展观全面深刻,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思想智慧,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同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符合民族文化心理思想主张的重要知识土壤,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

[参考文献]

[1]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A]//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征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62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4]钟芙蓉.绿色发展的正义维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6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21-52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

[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4.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M].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11:502.

[9]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2.

[10]杨寄林,译注.太平经(下)[M].北京:中华书局 ,2013:2393-2394.

猜你喜欢
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