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对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解读

2018-03-19 14:28李北东
关键词:手稿自然界共产主义

宁 姗,李北东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譬如,有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不过是马克思弥撒亚主义的目标而已。”面对这样的理解,我们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纵观马克思一生在建立共产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不同的,譬如早期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理解和在后来《共产党宣言》中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疑构成了马克思共产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手稿第三笔记本中,马克思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全面地探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其实践效果。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源起

法国是共产主义思潮的发源地。当时欧洲涌现出许多“共产主义运动”,这项运动自然地引起了1842年在《莱茵报》当主编的马克思的注意,他在《奥格斯堡总汇报》发表了有关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问题的争论,写过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使得青年马克思从理想进入到现实,首先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察令》中使他认识到普鲁士的法律要符合普鲁士政府的口味,模糊的东西都是骗局。而在《科隆日报》中他写到“世界上一切报纸文章,都不能使那些大体上已经感到安乐和幸福的居民相信他们是在走霉运,即认为物质上的安乐和幸福感是比救苦救难、无坚不摧的坚定的信仰更可靠的东西”[1]在这里不难看出,马克思已经有了对人的现实问题的考虑和描述,而且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当时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批判他们与现实的脱离而认为真正的“哲学是阐明人权的,哲学要求国家是合乎人性的国家。”[1]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陷入意义重大的真正的现实生活问题,捡拾枯树枝成了盗窃林木,法律符合富人的利益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就已经陷入矛盾之中,理论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促使他除了研究国家、法律、宗教、哲学外还着手研究经济领域,即国民经济学。在之后的巴黎时期,完成了其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形成了转折,从先验的人的本质出发和现实生活出发,详细阐述了劳动异化理论以及私有制与共产主义。正是这部《手稿》构成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

二、《手稿》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阐述

《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描述,主要集中在《手稿》第三笔记本中,对此马克思做了细致入微的论证,《手稿》作为一个整体对这一系列论证是从国民经济学入手的,在笔记I中马克思详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和私有财产”,他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即私有财产的分析,另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从制度上总、全的方面批判国民经济学。

笔记II从“私有财产关系”入手,结合第三笔记本的补充。他在一开始就写到“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这个关系的这些成分必定经历的运动是:第一,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第二,二者的对立……第三,二者各自同自身的对立。”[2]《手稿》到第XXXIX页时,马克思讲到了私有财产关系的现代形式,即从在古罗马、土耳其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体本质和客体化劳动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在私有财产的关系中,资本只是劳动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私有制下的资本是剥削奴役人的力量。私有财产有害性的一面,使人异化。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马克思通过讲蒲鲁东、傅里叶和圣西门的观点,最后指出“共产主义扬弃,是扬弃了的私有制的财产的积极表现。”[2]由此,在第三笔记中马克思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

(一)粗陋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2]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是以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这个运动是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物质的直接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他用“公妻制”为例来说明“人的对象性的本质”从私有者的排他性转向共同体的普遍性。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否定人的个体主体性,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是原始社会物质资料极其贫乏下的做法,而私有财产的出现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否定。“任何私有财产就它本身而言,至少对较富裕的私有财产怀有嫉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这种嫉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甚至构成了竞争的本质。”[2]在这里不难看出马克思所指的粗陋的共产主义,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类似的农民起义,最典型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有马克思所说的“公妻制”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制度很接近。马克思对与此类似的一切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否定,是对文化的否定,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甚至没有达到,这种共产主义不是进步反而是一种倒退。

(二)共产主义的政治性

马克思从政治、国家、权力的角度来阐释,“共产主义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2]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在这里是讲,在政治领域扬弃私有财产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在现有的国家形式即在民主制的国家内,或者是在专制制度的国家内都可以扬弃私有财产,也就是在现存国家体制内进行改良扬弃私有财产;第二种形式就是废除国家,即推翻国家现存体制来扬弃私有财产。但是这两种形式的私有财产的扬弃让国家、政治的权力摆脱了私有财产的限制,即政权不应当掌握在拥有私有财产的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国家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这并没有让人与人之间形成真正的平等。所以是未完成的,总是还处于人的异化的影响中。但是在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一个进步的表现,有其积极的本质,为后来著作中论证共产主义必将胜利准备了现实条件。

(三)共产主义与历史之谜的解答

首先,“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并不是指消灭私有财产。之所以扬弃是因为要充分利用私有财产,为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如何来理解这句话呢?实际上在这里,马克思是通过其在前面笔记中对“劳动异化”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共产主义即私有财产的扬弃,使人摆脱被异化困境,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与异化理论相联系,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是被异化了的存在,而不是本质的存在,工人辛苦劳作的劳动产品被占有、压迫,而不是归自己所有。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人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因此,人被划一、分散、成为劳动商品,失去作为人的本质,而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是人本质的复归,使人的劳动成为每个人的劳动,是所有矛盾真正的解决。

其次,马克思是这样规定这种共产主义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2]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共产主义是完成的自然主义和完成的人道主义。从古希腊“宇宙本体论”到近代“认识论”,人类从发现自然到发现自身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出现,“自然”“宇宙”这些本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含义被驱逐,自然专指那个与人的社会相对立的自然。自然完全与人割裂开来,形成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对立。共产主义并不是把人与自然割裂地看待,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但是这一切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马克思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以及自然的属人性。

最后,这种共产主义还是“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生产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2]在这里马克思认识到,历史运动是现实的生产活动,它是在经验里的活动,而不是思维或者观念意识凭空的想象,是基于现实生活而被理解被认识到的。因此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一切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思维领域内的扬弃,即人的观念、精神、意识等的扬弃;另一方面是在经济领域内的异化的扬弃。“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普遍规律的影响。”在这里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生产规律的普遍规律,并制约着上层建筑,虽然此时马克思还没有提出这个概念,但呼之欲出。

(四)共产主义和感性的解放

在第四条论证中,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不过是一种感性的表现。他认为,“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愿望、情感、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2]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感觉,都是通过某种感觉器官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人只有和世界的对象发生联系,感官才能获得感觉。即我们的器官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比如眼睛看到的、鼻子嗅到的、触摸到的,但是人的感觉受制于对象。人的每一种感官感觉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一次就到位地认识对象,而是通过许多感官的综合作用去认识对象,反过来,也只有对象对各种感官的不同刺激,才能实现感官的现实化,从而认识该对象,对其实现占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与人需要彼此的联系,并以此为前提,形成社会。

其次,马克思讨论了对象如何成为人的对象。正如马克思所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2]也就是说对象之所以能成为“我”的对象,是因为“我”的感官具备把握它的本质力量,任何一个对象对人的意义都在于以我们的感觉所及程度为限,而且还取决于这个对象的性质,比如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颜色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对象,视觉的享受与听觉的享受是完全不同的,对象只有在人感官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下才是人的对象。

最后,马克思认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即人的感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人不仅依靠自身感官力量去认识客观对象,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私有财产的出现,这种形成所需要的全部材料,构成了社会即工业社会的形成;同样社会也在创造着人,工业社会创造着具有这种全部丰富性的现代人。在这里也可以看到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实践观。他认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2]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因为工业的发展、私有财产的运动而直接否认其发展,反而工业发展是基础,为感性的解放做准备,共产主义是在此基础上积极的扬弃。

(五)共产主义和无神论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首先预设了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依靠它自己而独立存在。靠别人恩典而生的都是从属物。其次,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和人通过自身存在与人们意识中的这一切是被创造意识相矛盾。他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父母与子女的例子作了说明。父母产生了儿女,可以看出人的肉体的存在归功于人。进一步发问,谁生了我的父亲?谁生了他的祖父?这样无限循环,一直追问,产生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结果式的,即“由于这个运动,人通过生儿育女使自身重复出现,因而人始终是主体。”[2]另外一种是过程式的,即“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2]这第二种思维方式是“创世说”的来源。关于之前哲学(神学)中讨论的创造,“从无到有”,马克思从这种观念的源头进行了批判,仅用一句话就作了反驳,即“那个无限的过程本身对理性的思维来说是否存在,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问题,你也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你设定了它们是不存在的,你却希望我向你证明它们是存在的。”[2]如果设想人和自然界是不存在的,那么就要设想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因为自己也是自然界和人。那样提问就把自然界和人抽象掉了,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了。首先,人活在这个世界是靠自身即在自身的劳动中,改造着自然界,生产出自身的生活资料,从而把自己再生产出来。人是在劳动中创造自己的,而不是其他存在物的恩典。其次,人在自身的劳动过程中,与自然界发生着天然联系,通过自己劳动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转变为“为我存在”,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地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空想的共产主义,从政治、人的本质以及历史、关于无神论等角度对共产主义、私有财产和人的解放等问题作出了哲学的解答。巴黎时期作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为后来全部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不难看出此时马克思已经提出了很多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相联系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呼之欲出,《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虽然仅仅是雏形,也不同于后来学说中共产主义的含义,但其中包含了许多合理的成分和天才的设想,可以看出唯物史观的方法已经在其中闪现,这正是以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从青年时代是如何完成思想的转型,到最后是如何提出那些天才式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共产主义思想,坚信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手稿自然界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丢失的手稿
例说“自然界的水”
手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