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树立文化自信

2018-03-19 14:28孙国栋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孙国栋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医科大学学工部,安徽合肥,2306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提出了诸多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近来,党中央又以中央文件形式首次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弘扬工作。这对于延续中华文化文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这就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这一评价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立场和积极态度,也蕴含着文化自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心理)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根、自信之源。文化自信更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能力和前途的坚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在文化层面对本民族的自我价值、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自觉持守和淡定心态”。[3]在当代中国,树立文化自信,就要正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按照内在层次的逻辑,其基本内容和精神主要包含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这三个主要维度。[4]

(一)核心思想理念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丰富滋养

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一系列的基本思想理念,如求实俱进的思想、利民安民的思想、邦国和睦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中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中国人民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提供有益借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宏大场域中,以资本逻辑和人文启蒙为主要特点的西方文化强势浸入中国,科学、民主等观念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过度的世俗化让人们淡忘甚至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优质基因,“言必称希腊”;为官者不讲廉耻,为富者不顾仁义,为人者不守诚信,“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波三折。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西方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在19世纪才出现衰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为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滋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华传统美德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如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崇德利群的社会风尚、义高于利的荣辱观念,体现着人们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当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持续蔓延,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善恶不分、义利难辨,甚至把恶当作善、利就是最大值的义,把不懂礼仪当作“个性”,这些所谓的人生哲学不断销蚀、解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民大众思想和言行中的积淀。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混淆人民的价值判断和行动抉择,而且也会消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的正导向作用。因此,弘扬上述传统美德能为文化自信提供价值源泉。

(三)中华人文精神是树立文化自信的丰厚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积淀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中和俭约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最集中表达,滋养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对中国人民的言行举止影响深刻深远。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当前,社会中却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人生哲学,部分人戾气较重,为人处世偏执偏激,文章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以丑为美,物欲追求奢华无度,崇拜“消费主义”带来的感官刺激,嘲笑、厌恶勤劳节俭,这些怪诞、错误的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藉的人文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弘扬上述人文精神能为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丰厚的土壤。

二、辩证思维在树立文化自信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处处闪耀着辩证思维的光芒,不断指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辩证思维是以变化发展视角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对立统一等基本观点,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中介和科学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秉持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一)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坚持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提炼、升华出来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产品,是深深打上人类实践烙印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能为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其健康发展。因此,坚持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统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意。

(二)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而其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方向。摒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一味标新立异,名为创新实为背离,也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丧失根基。同时,如不根据实践变化对其进行发展,必将使其丧失活力。因此,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性、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向度。一方面,我们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华,坚持古为今用,扬弃继承;另一方面,要顺应时代变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三)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要重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科学内涵,这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源头”和“根本”。另一方面,形式表现内容。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契合、与实践吻合,就必须采取适当、正确的方式方法。

(四)自觉与自信的辩证统一

自觉与自信是基于自知之上的有机统一。自觉是自信的前提和基础,自信是自觉的积极导向。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在文化自知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作用、发展规律上的清醒认识及自身在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同,更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能够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同时在文化自信中加强文化自觉,可以克服“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从而在文化自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矛盾运动中走向文化自强。

三、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实践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视域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文化自信,必须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要立足于时代发展与社会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教育中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互鉴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首先是要正确对待党史、国史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不能在改革中自我否定、自我丑化,妄自菲薄,导致自我垮台。另外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是制度之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兴国之魂。习近平认为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5]在当今文化多样化的视域中,我们必须大力根植、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当今世界一切科学、先进文化,来建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多样的社会文化、政治生态,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建造转型社会的文化融合机制、价值整合制度,塑造当前转型中国的社会文化,引导转型社会时期的社会心理、社会思潮、文化信仰以及生活观念。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其融入各级教育体系中去。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发展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滋养、实践之需。必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工程,构建准确、全面、立体和共享的资源公共大数据平台。同时,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各级教育,根据当代中国实际来编排、编写各类、各级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全社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核心理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深入人心并外化于行。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进艺术、诗词、书法、戏曲等进校园,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另外,要借助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传播、及时推送,在社会中形成尊重、宣扬、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

树立文化自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文艺创作、生产生活诸方面,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弘扬其精华。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当代题材、获取艺术灵感、汲取创作养分,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载体进行当代表达。注重实践与理论、继承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的实践运用,并科学规划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元素的城市建设、乡村治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以及景观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对外交流的文化旅游中,要加大具有中华文化元素与特色的景观带、景观区建设力度,引导国外民众在游览景观中感知、领会、服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其言行举止。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节日内涵、创新节日载体,从而在传统节日的当代形式和载体中溶解部分西方节日中的价值观色素。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互鉴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对外交流中可以扩大自身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当代中国实践相促进,并根据当代实际对其进行转化和创新,以实践需要之钥来开启转化和创新之门,与其他世界文明一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形成和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在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要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容、提升交流水平,充分运用海外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孔子学院以及其他形式的展览会等,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利用各种载体积极宣介戏曲、国画、书法等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通过组织和个人、官方与民间等多种形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对外交流格局,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展好中国形象。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文化内涵。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各民族相互依赖、彼此依存、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内在基因,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倡导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该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竞争比对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注入了持久力和包容力,同时也为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发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参考的文明发展范式。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

[3]李宗桂.文化自信是强大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16-09-14(7).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1).

[6]人民出版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