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8-03-19 14:28
关键词:培养目标大学生学校

郭 欣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覆盖率越来越高,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这不但提高了入学率,更意味高校间的生源竞争和发展竞争。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为本”的综合能力素质,这种综合能力素质取决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对知识、技能的储备和训练,高校应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时代改变调整教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健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机制。将培养就业能力的目标体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业生涯期间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一以贯之地开展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教育,为社会和市场提供对口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为提升国民的人力资源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但是,目前来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师资力量等投入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另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自己以及高校都没有准确认识到社会经济增长,市场发展所需的人才的标准,也不清楚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就业技巧和能力,以及什么样的能力是社会最需要的等问题,没有精确的定位,也没有深入全面的调查,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尚未产生一致的观点。

(一)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所谓的培养目标指的是在所有培养活动伊始就已经明确规定的预期效果,是实施就业能力培养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培养目标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具体化,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且可行的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核心。若是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且不具体不清晰,那么教学双方都无法确立教学的计划和方向,也就无法成功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优秀的人才。[1]从人才流向来说,各大高校是人才供应方,如果高校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理念,那么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

针对全国不同层次的35所高校、不同性质的企业49家和319名毕业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情况调查”,对高校应重点加强哪三个能力的培养这个题目,以高校为调查对象的数据表明,重要性排名前三的能力类型分别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1.4%、48.6%、45.7%,以企业为调查对象的数据表明,重要性排名前三的能力类型分别是知识应用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三者所占比例分别是54.3%、47.8%、39.1%,而以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数据表明,重要性排名前三的能力分别为人际交往、自我展现、知识应用,对应的比例是40.65%、38.8%、36.4%,定期在企业中调查能力需求的学校仅占调查对象的14.3%,还有同样数量的学校并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其他学校只是偶尔进行。此次调查的学校共有35所,他们都提出会联系用人单位,了解就业需求,不过都没有进行正式和全面的能力评估。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不清直接导致就业能力培养无序。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和提高,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来落实教学活动。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公布的“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在调查有利于升职的大学活动这一项时,2012届毕业生的回答反映了主要的四种活动,分别是课外学习、课堂知识、兼职实习、社团活动,这几者对应的有利性为40%、36%、32%、27%。[2]135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外学习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要比课堂学习更加广泛和有效。2015届毕业生提出了母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的方面,综合起来主要有实践及实习活动较少,该项占比为68%,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该项占比为46%,教材过时或者不切实际,该项占比为39%,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该项占比为30,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该项占比为23%,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该项占比为10%,还有教师能力不足(8%)。[2]175

学校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还导致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不受重视,缺少就业能力培养的责任机制,培养主体责任划分不清。从管理角度来看,管理的层级交叉,权责模糊。从动员力度来看,学校没有全力强化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沟通交流体系不完善,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能力不佳,在教学、招生等工作中,学生的就业情况起到的影响力较小。从机构设置来看,各个学校虽然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实际起到的作用不大,他们大都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就业信息的搜集提供上,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实际教育过程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出功利性、应急性以及盲目性。而且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由于缺乏优秀教师、教育课时太短等问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一些先进教育方法和理论的传授没有结合当前实际条件,形式化较为严重,更遑论培养的实用性、针对性、系统性。

上述的分析表明了没有明确可行的培养目标将会引起一系列管理、教学问题。就业情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就业能力实际上是综合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想要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需要学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在学校人才教育目标及定位明确的条件下,具体到各类学科,根据专业特点完善对应的教育体系,由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并且扩大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都清楚了解和重视培养目标,一致努力。

(二)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观念相对滞后

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高,劳动力的绝对增长有关。但是,扩招并不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高等教育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教育体制改革终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以至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及目标跟不上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其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造成了就业能力缺口。究其根本,在于与市场接轨的培养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1.重学科建设轻市场需求的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受苏联凯洛夫教学思想的影响,近三十年来总体上依然延续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重学科建设轻市场需求。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多从自身学科发展逻辑出发,与现实脱节,与市场脱轨,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应该是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和战略性要素,本科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些观点认为,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就业能力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高校和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有本质的区别,高校不是企业、公司的附属品,更不是为其培养职业技能的地方,持这些观点的人不赞成为了追求就业质量与就业率而实行应急性的功利教育。大量专家和学者就高等教育应不应该市场化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走两个极端的态度必然是不科学的。根据外部关系规律,我们必须清楚教育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适应。这里的“适应”可以从两当面来理解,首先,学校的教育会受到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局限;其次,学校的教育应该服务于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发展。[3]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高等教育要基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改进学科建设,即不能忽视学科建设,也不能轻视市场需求,应找到平衡点。

2.重理论灌输轻能力训练的观念

高校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理解不同,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校,更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很少讲解在具体的工作任务情境下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标,对其考核与评价更多集中在考试分数上,主要检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限制了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现阶段虽然招生的生源质量出现质量下滑等问题,但是生源数量尚可以保证,生存压力暂时不大,导致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缓慢。

3.重知识传承轻求职就业的观念

高校应秉持着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即学校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这一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条件就是学校设置的课程应该基于社会需求,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供帮助,培养能够满足市场与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学生本人来说,他们的现实诉求就是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希望毕业后能够找个好工作,使个人及家庭有一个幸福的生活。高校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确立科学的培养理念,实现学生诉求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为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提高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保持危机感,清楚认识到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

在高校内部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也不统一,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教学和就业两层皮,教师只管教学,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确保教育质量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协作。高校需要站在战略高度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工作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不仅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看作是为学生服务的一项工作,更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过程。就业指导不是某个部门的临时行政服务性工作,而是一项涉及全局的不可或缺的综合性教育环节和重要育人战略[4]。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

培养就业能力不能独立于学校教育体系而进行,应该将其融入每一教育阶段。明确培养目标及定位,借助课程地图技术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改进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完善课程建设。

(一)建立清晰的培养目标,找准自身的定位

由于近年来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学科建设上表现出了较强的综合交叉性、分化性两个极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包括了专精型和混合型;也同时包括了科研型和应用型。所以,高等教育对应的就需要向多层次、多类型转变,来满足各类职业的标准。在明确了培养目标,找准了定位之后就要在此基础上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现在,定级分层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难题,不同大学及院校的教育目标及形式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否认的是它让更多人得到了高等教育,促进了社会发展。然而它同时拉低了生源质量,高校需调整培养方式来为社会提供适合的优秀人才,不同的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定位和教学目标。不同层级的学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高校追求综合、精英、全面的教育没有错,但这不能成为唯一的定位。就拿研究型的高校来说,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创新、拔尖的优秀人才,所以需要秉持求创新、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充分关注知识本身的深度和系统,基于学科逻辑进行发展,促进交叉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利用科研活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能力。而对于应用型大学,定位要基于职业需求,追求专精,突出教育的难度适当、内容适用,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课程地图技术强化人才培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关联

1974年,美国学者豪斯曼(Jerome J.Hausman)提出将建设课程体系视为完整的一个过程。所谓的课程地图指的是基于培养目标来规划和设计课程及相关活动,然后以地图形式呈现,也就是借助图式来呈现课程规划的整体结构和实施过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两者的关系清楚展现给学生。简单来说,课程地图,即课程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的关系图,使师生及相关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和明确它们的关系。课程地图可以分成宏观、微观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教育部门进行的整体学科规划,后者是指教师对本学期本门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单元、知识点,或者是一堂课运用数据驱动的模式,以教学结果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合作式探究以及教学决策的过程。本文所指的课程地图是宏观的概念。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着手,统筹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培养过程中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同时理论结合实践,整体考察培养什么和怎么培养等难题。将课程地图应用到高等教育中,主要是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校园活动、实习实践、社会服务与就业指导等环节系统地串接起来。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地图是教学坐标图,教师可以明确自己所授课程在学生培养计划中起到的具体作用。站在相关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课程地图就相当于资源分配图,它能够对学校的经费、师资等进行科学分配。站在企业角度来看,课程地图充分反映了培养的人才类型,企业能够知道学生所学的内容及技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基于课程地图了解自身的培养计划和实际需要掌握的能力及标准,使他们能够针对性的安排学习,增强就业能力。“以地图的形式来描述课程安排,从而表现价值观念、见解需求等;所谓的课程规划,并不是按照顺序排列的线性、单一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包含了各种分支。”[5]所以,各大高校需要制定和强调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满足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在课程体系中全面落实课程地图。课程地图关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学校需要深刻认识到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高重视程度,强化培养方式和计划的目的性以及针对性。

(三)加强就业能力专门课程的建设

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不仅要对专业课进行适当的调整,还必须在其他相关课程中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通过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人格;通过设置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社会;通过设置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能够提高其就业发展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就业人格取向的有力工具和现实保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接受原理,大学生就业人格取向的培养也分为六步,第一步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吸引接受者。第二步是把道理说清楚,揭示本质。第三步是接受者能够认同这些道理。第四步是接受并内化这些道理。第五步是接受者用接受的道理指导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外化为社会行为。第六步是对这些环节及过程、效果的评价。[6]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正好起到了前四步的作用,遵循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从外部进行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的影响,形成正确的就业人格取向。

开设专门的社会应对能力培养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所必备的能力,例如开启社交礼仪;深入交流的沟通、表达;共同进步的团队合作等。在这些课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训、能力训练及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课程中的行为来炼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此类课程可充分运用训练教学法。训练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动作和任务的锻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技能的掌握。对此,有科学研究证实,在反复进行任务训练的时候,神经系统可以形成动力定型,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条件反射”。在正确的方法下,进行训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顺利地完成日后会遇到的类似任务。另外,在课上还会进行通识知识的教学工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正切合了现在教育部所主导的“厚专业基础,重人文素质”教学理念。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发展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整体就业能力。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环境、就业政策、发展趋势、职业要求、具体岗位、成长途径、薪酬体系、目标职业等进行全面介绍和系统宣传。同时开展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趋势的大数据分析,给广大毕业生选择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近年来,各种网络平台的崛起和信息渠道的建立,使得信息发布及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促成了信息环境的构建。

综上,正面教育教学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专业课程的学习,学校需要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在整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时将其细化到教学项目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完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77.

[2]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4.

[4]陈德明.生涯辅导的理念认识与机制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117.

[5]Hausman J J.Mapping as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planning[J].Curriculum Theory Network,1974,4(2-3):192-198

[6]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3.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大学生学校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