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青海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以河南道西线为例

2018-03-19 18:21胡成霞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青海河南旅游业

胡成霞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宁810007)

青海地处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里海拔高、降雨量少、氧气稀薄,生态环境总体十分脆弱,对于环境保护有很高的要求。青海境内呈现出多样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灿烂的历史遗迹及多民族文化,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无烟工业”之称的旅游业,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青海无疑是一个因地制宜的选择,势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业是一个能够富民、繁荣社会的产业,它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使一些发展传统产业条件很差的地区兴旺发达;旅游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产业,旅游景区、景点如果开发利用得当,经营管理科学,将会提高资源的品位和价值。旅游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投资环境的组成部分。”[1]20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青海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具备资源优势,理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推进青海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审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发展旅游为契机来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协调发展。

1 “一带一路”倡议与旅游业的发展

“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圈定了新疆、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云南、西藏13个省、市、自治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了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个省、市。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同年10月,习主席又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政府通过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完善相关政策等措施来推进落实。

对丝绸之路的旅游开发很早就备受关注。世界旅游组织于1994 年10月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的首届丝绸之路旅游国际研讨会和1996年在中国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旅游论坛,两个重要会议被认为对丝绸之路旅游业兴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动力。2014年6月,中国联合其他国家共同为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为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赢得了一张世界级名片。2015年举办的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上,各国旅游部长一致认为:“要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推动沿线各国的市场互换和客源互送,努力扩大人员互访规模。”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往的大大增多,给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青海省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河南道西线旅游发展状况

2.1 河南道西线简介

丝绸之路河南道主要指东晋南朝时期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沿长江到达益州(今四川成都),从益州出发,经过川北的茂县、松潘到甘南的临潭,进入青海的同仁、贵德等地,到达吐谷浑牙帐伏俟城,接古老的羌中道进入西域的道路。北魏统一北方后,也曾一度借道吐谷浑境内通往西域,即从洛阳经陕西西北行经兰州,过乐都、西宁,北上大通经扁都口,到达张掖进入河西道,或者沿青海湖两岸经柴达木盆地进入西域[2]。从使用频率、持续时间、发挥作用等方面来看,前者是河南道的主干道。吐谷浑国因其统治区域位于黄河以南,吐谷浑可汗曾被刘宋王朝封为河南王,因此,穿越河南国境内的丝绸之路史籍中被称为“河南道”或“吐谷浑道 ”。公元4-6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北魏、西魏和北周经常阻断凉州(今甘肃武威)以东的路线,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河西走廊难以畅通运营。“就地理形势和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言,能够避开河西走廊将西域、漠北、南朝连接起来,不至于影响原有丝路功能,唯有河南道。”[3]河南道由此兴盛一时,成为当时东西交通的主干道,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当时决不亚于河西走廊”[4]。

河南道西线是指该通道进入青海境内的路段,其主要路线经过河湟谷地、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河南道西线向西汇入古老的羌中道通向新疆,北接河西走廊西端,经过扁都口到达张掖,南连唐蕃古道,从伏俟城南下玉树入藏,可抵达尼泊尔、印度,是与羌中道、河西走廊、唐蕃古道等相连接的一条通道。

2.2 河南道西线主要旅游资源

河南道西线途经青海多样的地貌区,“自南向北依次为东部河湟谷地—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阿尔金山,其基本框架也大致决定了该区域自然景观的分布特征”[5],沿线有河谷、森林、湖泊、草原、沙漠等多种地貌景观。河湟谷地是青海海拔最低、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如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大通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森林景区不仅植被良好,而且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也十分优美,其中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还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湖泊之一,青海湖鸟岛聚集着大量珍贵的鸟类,是我国大陆鸟类最密集地之一。青海湖周边是美丽的大草原,其中,最知名的是新中国核研究基地所在地金银滩草原。神秘的柴达木盆地有着诸多奇异景观,如素有“天空之境”美称的盐湖,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美丽的胡杨林等。因此,在河南道西线沿途,游客可以观赏到不同海拔差异和气候类型的各种自然景观,旅游体验十分丰富。

河南道西线途经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曾是西羌故地,后来又有汉人、鲜卑人、吐蕃人、蒙古人等不同族群进入,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河南道西线保存有许多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同仁的寨堡,贵德的明清建筑群、湟源丹噶尔古城、西海郡遗址、都兰古墓葬、伏俟城等。宗教圣地有塔尔寺、隆务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西宁土楼观、西王母石室等。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这里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6个世居民族。各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享誉世界的热贡文化、特色鲜明的民族歌舞、炫目多彩的手工制品、精巧别致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及历史悠久的体育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有很多是青海独有并享有世界声誉的,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创造性开发,无论对于文化本身的发展还是旅游业的前景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旅游基础设施状况

可进入性是衡量旅游目的地设施状况的重要指标。近些年,青海的交通设施改善明显,公路、航空、铁路方面的建设都成果显著。公路方面,与周边4省区有数十条通道相连,省内干支相连的旅游公路网络逐步形成,构建起以省会西宁为中心,通往周边贵德、尖扎、同仁、刚察、门源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环西宁两小时交通圈”,实现了省内景点全覆盖。航空方面,现投入使用的机场有西宁曹家堡机场、格尔木机场、玉树巴塘机场、德令哈机场、花土沟机场、玛沁机场,兴建中的有祁连机场、青海湖机场,航空业的迅速发展方便了远途游客进出青海。铁路方面,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于2006年7月开通,横跨甘肃、青海、新疆3个省区的兰新高铁自2014年底开始运营,2017年建成并开通的宝兰高铁及准备建设的西宁至成都高铁更赋予古老的河南道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将河南道沿线重要城镇连成一体,大大缩减了区间运行时间,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河南道主要途经地区进入性差的状况。

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高峰期住宿出现过“一房难求”的现象,住宿环境差。为此,青海加强住宿设施的建设,这些年住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旅游接待能力得以增强。全省星级宾馆由1995年的8家增加到2016年的316家,还有大量的社会宾馆、短租民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旅游高峰期住宿紧张的问题,为青海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一直备受外地游客诟病的如厕难问题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新建和改建厕所;另一方面,全省各市、州有关部门将旅游厕所建设与A级景区和星级农家乐的评比挂钩,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通过推进“厕所革命”,提升青海的旅游形象。

3 河南道西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包括河南道西线在内的青海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总结为:“一流资源, 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经营,五流管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

青海近些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游客多集中在热门景区,如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祁连草原等,致使这些地方人满为患。而一些旅游资源虽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却因为知名度低,与很多来青的游客擦肩而过。还有一些旅游资源本身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由于对其规划开发的力度不够,也未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打造优质的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以分流游客,并延长游客在青停留时间是当前旅游主管部门、企业和学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2 旅游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青海旅游业起步较晚,在一些旅游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经验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很多景区重经营而轻管理,依靠高价门票获取短期收益,缺乏对景区的长期建设和维护,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甚至造成潜在的客源损失。

3.3 旅游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青海的旅游教育逐渐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但是,其步伐还跟不上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很多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大多是一些非旅游专业出身的从业人员,一些部门和企业又缺乏对员工的日常培训和严格管理,具体服务过程中呈现专业性不强、知识水平有限、服务不够规范等问题,导致当地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从而影响了青海整体的旅游形象。

4 促进河南道西线旅游业协调发展的途径分析

所谓协调发展,既指旅游发展不以牺牲当地生态环境和本土文化为代价,又指旅游业发展中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为推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好工作,这就更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及当地居民等相互协调合作,共同推进。

4.1 平衡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对于很多自然和文化遗产,人们往往担心外来者的大量涌入会遭到破坏,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事实上,这样的事例的确也时有发生。一些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由于措施采取不力及游客素质低下等原因被毁坏,甚至逐渐失去旅游观赏的价值。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为了迎合游客心理,从举行的时间到具体内容都做了大量改动,失去了原有的形式和内涵,从而也使其失去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因此,也有人“谈旅色变”,主张为了保护资源,拒绝发展旅游。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无法自我封闭,也不应该自我封闭。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当一种文化形态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渐衰落时,旅游的发展往往会迎来生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项事业。真实、完整、永久地留存不同时期、不同品类、不同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 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文明延续的依托, 更是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和根本利益所在。”[1]17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文化持有者获得经济收益,产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会自发自觉地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因此,保护和开发并非水火不容, 在旅游业发展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会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保护。

4.1.1 旅游开发中的保护原则

旅游开发要遵循“保护为先、合理开发、以发展促保护”的原则,充分做好规划工作。河南道西线地处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在遭到破坏后恢复时间较长或难以恢复,对这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做好前期评估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容量限制,人流分散,管理制度、设施及人员的健全,定期关闭和恢复等,对于一些生态敏感区域不妨暂缓开发。

对于沿途珍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开发同样需要审慎,避免盲目追风,一哄而上,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很多民俗文化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求知探奇的需求,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变通的建议:“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为了更好地展示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效率,需要营造一个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在西宁市周边地区建立大型民族文化主题公园,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族风情和民居建筑,将各民族文化集中在一起向旅游者展示,这不但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能够满足游客领略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需要,而且可以依托这一地区知名度较高的青海湖等旅游品牌,结合壮美的自然风光,扩大影响,树立旅游品牌形象。”[6]这种形式既可以减少游客的奔波之苦,又可以使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去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而对于很多民俗文化来说,无需为了迎合游客做出改变,保留其原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个不错的选择。2017年被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的青海互助土族故土园,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此类平台的规划建设一定要在学界专家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既要使得当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适当的形式展现给游客,又要避免民族文化展示出现庸俗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总而言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有合理地规划、创意地开发,强化时刻不放松保护的意识,才能避免走弯路、错路,真正达到资源为旅游服务、旅游为资源增色的目的。

4.1.2 旅游管理中的保护措施

如何促进青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提高这片家园的守护者的保护意识,形成保护习惯。通过政府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相关部门的教育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文明素养,在身体力行的前提下争当文明传播者,从而带动外来游客文明旅游。政府也需要从宣传和制度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对外来游客的引导和管理,让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一开始就形成对大自然的爱护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其次,作为主管部门,要做好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监管工作,将其保护措施是否得当与业绩考核相挂钩,从上到下要形成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业的思想观念,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对于一些不顾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损坏而盲目开发的项目要坚决制止;对于已经造成损失的一定要追究到人,绝不姑息。最后,需要加大投入,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人员配备,都要将旅游资源的保护落到实处。

4.2 做好旅游宣传,打造知名品牌

4.2.1 利用各种媒介,提高产品知名度

河南道沿线有很多旅游资源依然知名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可供我们利用的宣传媒介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外,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邮、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层出不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宣传平台。此外,对艺术文化产品进行包装, 变无形为有形,将当地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加以编排并以地方歌舞的形式演出,既可以宣传当地历史文化,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现代旅游最好的宣传方式依然是口碑,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而且便利,人们了解旅游目的地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上游客的体验与点评来获得。“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 青海旅游业的市场主体是国内市场。首先要重视本省及邻近省区的市场, 其次是大中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除了加大对外的宣传促销力度外, 还应重视对游客的宣传。”[7]做好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让每一个游客有一个良好的旅游体验是进行旅游宣传最有力的方式。

4.2.2 地区间联动协调,做好整体营销

河南道地跨数省,对西线的旅游营销应放在河南道这一整体之中。河南道途经的川西、甘南等地本身旅游资源丰富,与青海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因此,各省需放下地域之别,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合作,精心设计河南道旅游产品并进行整体营销,将河南道打造成一个知名的旅游品牌线路。

4.3 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要加快青海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营造一个包容开放的良好环境。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不合格、违规的企业坚决惩处,并以“黑名单”形式将一些损害当地旅游形象的企业清退出市场。此外,作为旅游管理部门,要以身作则,提高管理水平、保障监管到位、坚持执法公正,为青海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旅游,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优势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游客的到来,而且优良的旅游设施能让更多游客愿意停留较长时间。在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下,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旅游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塑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形象,也为当地民众带来一个更加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当然,青海毕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能够真正投入的资金有限,尤其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资金方面难免会捉襟见肘。这就需要政府除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外,还要优化投资环境,在引进外来资金和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方面下功夫,同时,引导金融企业在融资方面做适当倾斜。

4.4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青海旅游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人才的参与。对河南道西线这样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线路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具备更深厚文化底蕴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和具体的服务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品牌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获取人才最为快捷的方式是引进,这需要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完善用人制度,提高相应待遇,让急需人才愿意“走进来”并最终“留下来”。对于一些关键人才、高端人才则可以柔性引进,使之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才干,做出贡献。

从长远而言,培养当地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青海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地政府应联合学界做好与旅游相关的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满足不同部门和企业的需要。旅游管理和服务部门也要加强日常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旅游业是一个窗口行业,高素质人员的服务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对青海旅游业的评价,同时会影响到对青海省整体印象的评价。

5 结语

近年来,青海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2016-2017年中国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显示:青海已经成为2016年全国旅游人次增长最快的目的地,排名仅次于新疆,位居第二。青海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随着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增加,必将极大地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积极解决青海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优势,弥补短板,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为旅游业的发展助力,真正使旅游业成为支撑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带来福祉。

参考文献:

[1] 董建国.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J].丝绸之路,2009(16).

[2] 赵涛.北朝丝绸之路的历史考察[D].太原:山西大学,2008.

[3] 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2.

[4] 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考古学报,1958(4):108.

[5] 陈金林.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分析[J].攀登,2015(4):89.

[6] 何梅青.青海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之我见[J].攀登,2009(1):89.

[7] 王昱.青海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青海社会科学,2002(6):51.

猜你喜欢
青海河南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大美青海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青海行七首(录二)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