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应因病而为

2018-03-20 03:50
江苏卫生保健 2018年1期
关键词:针感扎针外感

在我国,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针灸,可以刺激穴位、经络,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养生不能靠天天扎针

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针灸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然而,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时间、不间断地针灸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灸治疗,并不能保证针灸效果的“无限叠加”。

多数情况下,如慢性疼痛、火针治疗、月经病、周围神经病等,有适当的治疗间隔是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患者的“针刺得气”,从而起到扶正祛病的作用。所谓“针刺得气”是指在针刺穴位后,经过手法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则觉得针下沉紧。这种针感产生的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往往和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有一部分疾病如急性的疼痛、实性的呃逆(俗称“打嗝”)、外感咳嗽、急性泄泻、突发性耳聋等,建议由专业针灸大夫天天针刺,甚至每天两到三次,以便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除此以外,不建议人们出于养生目的盲目“经常扎”“天天扎”,应根据不同的疾病性质来选择合适的针灸疗程,使针灸作用最大化。

●针灸前后有讲究

针灸是一门精细化的诊疗方法,在针灸前和针灸后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否则不但达不到疗效,还可能危及健康。

注意不能在过饥、过饱、过劳或醉酒的状态下进行针灸。针灸前要保持轻松的心情,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尽量不化妆、刮舌苔、喷香水,以防影响医生对身体状况的正确判断。特别是要在针灸前去一次卫生间,避免针灸后留针(指进针后将针置于穴位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停留一二十分钟)出现不适,或针灸腹部时对膀胱产生刺激。

针灸后要注意皮肤清洁,不需要专门进行皮肤消毒,只要不接触脏水、油污等不干净的东西即可,以避免针眼感染;同时,不可立即洗澡、洗头、接触冷水、外出吹风或吹空调,否则患者可能出现类似外感症状(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或针眼局部轻微感染等;另外,患者还要进行充分的休息。

需要说明的是,针刺治疗是将针灸针刺入穴位或病变处而起作用的,针灸从业者除掌握针灸相关理论外,还要求有一定的解剖知识基础,尤其是对一些危险部位的解剖结构要了然于心。因此,建议患者前往正规的医院了解自己是否适合针灸疗法,并由专业人员实施针灸,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出针后少量出血属正常

关于针灸的认识和针灸的实施,目前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针刺穴位不应出血”是最普遍的误区。

临床上,一些患者认为针刺不应出血。若看到出针后出血了,患者尤其是初次针灸的人会感到害怕,认为“没扎好”。实际上毛细血管遍布全身,针刺入穴位后,有时穴位下的毛细血管也会被刺破。若出针后皮肤有少量出血、局部小范围淤青均属正常,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出血”来说,在中医疗法中并非禁忌,比如一些热病、淤滞类疾病还会用到放血疗法。所以,患者不必对针刺部位少量出血过度紧张,用干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止血。

“扎针会使人体漏气,尤其是老年人、久病的人不适合扎针”,这也是另一个常见误区。医生通过相关的穴位组合并使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可以补充人体所需,增强人体的脏腑功能。这就是针灸里所说的“补气”,也就是扶助人体的“正气”。

猜你喜欢
针感扎针外感
体检经历
高校学生团队发明扎针机器人
催眠在推拿和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民俗学
学会宽容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新型安慰针产生“安慰针感”的随机对照试验*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