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建造原理揭秘

2018-03-21 01:12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5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李冰内江

王 媛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中有一个特效场景,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无坝,却能让岷江水乖巧地流入成都平原,时至今日两千多年,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为什么要建造都江堰?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后,攻打楚国成为其统一全国的首要任务。成都成了秦国统一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的上游据点(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因此位于长江上游的蜀自然成为秦国的战略后方)。但在当时,岷江水道并不流经成都。因此,为了方便航运,重新打通和修筑成都水路便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承担起了这项重任,于是一项宏大水利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都江堰东部是现在的成都平原,它呈扇形向东南倾斜,这种居高临下自然倾斜的地形对修建水利工程最为有利。它不需要筑坝,只需在大江上游截江取水,引入成都。

李冰正是利用这一地形优势,将地点定在了玉垒山下,开始兴修水利工程。

都江堰为什么建造在岷江的一段弯道上?

秦国人习惯用铧尖分流的方式来截江引水,如郑国渠、灵渠等水利工程。岷江上游江水流速大而急,李冰首选的办法便是将岷江分流,建造的分水设施是“鱼嘴”分水堤,它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因其像鲸鱼的嘴巴,因此得名“鱼嘴”,“鱼嘴”将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只有内江水可以流入成都平原。

在李冰所选定的这段岷江河道中,实际存在着一个天然沙洲,“鱼嘴”分水堤就是在这个天然沙洲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天然沙洲的形成和岷江这段弯道有关:当汹涌的岷江水流经这段弯道的时候,水流受到了离心力作用,凹岸(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一侧的水面高度会高于凸岸水面,又因为重力的作用,靠近凹岸的江水会有一个向下流动的趋势,江水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凹岸一侧以及河底的泥沙向凸岸(弯曲河床河岸凸出部分)一侧移动,久而久之,沙石淤积,便形成了这个江心沙洲。这个过程叫作“凹冲凸於”。(弯道处的水流会呈现出螺旋状向前运动)

什么是“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李冰在建造都江堰时,让内江的河床低于外江,这样,在枯水期,江水流速相对较小,经“鱼嘴”分流之后流入内江的水量会增多,约占岷江总水量六成;在丰水期,岷江水位相对升高,岷江水流流速增大,流量增多,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因而,会有大概六成水(主流线)直接冲入外江,四成水流向内江,这就是“四六分水”。

如此控制水量,可以有效控制进入内江的岷江水,既可以保证成都平原的用水量,又可以避免水量过多引发洪水。而为了保证“鱼嘴”能够准确地“分四六”,李冰还使用了一种叫作“杩槎”的辅助工具用来挡水,它是一种木质结构的三脚架。例如,进入内江的水量过大时,可以在“鱼嘴”的内江一侧放置一定数量的杩槎,这样便可以阻挡一定的江水,更加精确地控制内江水量,现代则是设置了闸门调节水量。

“二八分沙”利用的依然是“凹冲凸於”的原理。依据河流动力学的原理,把水流分为表层水流和底层水流,表层水流主要受到离心力作用,向凹岸流动;底层含有大量沙石的水流向凸岸。

“鱼嘴”就是这么巧妙地被设置在这段弯道中间靠上一点点处,使得岷江中八成的泥沙从外江流走。

资料图

资料图

什么是“深陶滩、低作堰”?

“深陶滩、低作堰”的六字治水经千年不衰、家喻户晓,这六个字用来指导后人如何维护都江堰,涉及都江堰另外两大主体工程:飞沙堰和宝瓶口。

当江水经“鱼嘴”流入内江后,遇到虎头岩(宝瓶口前伸向江心的岩石)撞击,再加上离堆的推挡作用,便会自然形成涡流,这股涡流径直向飞沙堰的位置流去,多余的洪流和泥沙也随之被甩入外江。而剩余的泥沙会在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沉积,需要人为定时淘挖,这项活动便称之为“岁修”,“深陶滩”具体指的便是“岁修”淘挖时,一定要挖到一定的深度,直至挖到石马才算完成,用以保证内江河床冲淤平衡。

事实上,各朝各代都非常重视维护和加固都江堰,例如石马之后被“卧铁”代替,当然,它们的位置依然是一致的,这个位置叫作河流平衡剖面。

“低作堰”指的是飞沙堰的高度不能过高(现保持在2米左右),便于疏水、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飞沙堰的作用,一是可以排走内江多余的江水,防洪;二是将内江泥沙排入外江,排沙;三是保证内江水量。

岷江水经过“鱼嘴”和飞沙堰之后,若想顺利流入成都平原,需要绕过或者穿过玉垒山,但是由于地势地貌的特点,若选择引岷江水绕开玉垒山,则无法再引入成都平原,因此,李冰选择用以火烧石的办法凿通玉垒山,这个人工凿出的开口,形似瓶口,而且有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奇特功能,因此取名“宝瓶口”。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了分水分沙、防洪排沙、调节水量的重要作用,使成都从此由多灾之城变为了鱼米之乡。

都江堰的创建,不破坏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害为利,从此,广袤的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下谓之天府也”。它是对“弯道环流”流体力学原理的最早利用。当然,古人是不懂得水力学中这个深奥道理的,他们学习前人治水方法以及通过自身长期观察实践,经验地符合了这一科学原理。

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泽被天下、造福千秋,它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一座永恒的丰碑。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李冰内江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古蜀先民以何为食以何为居
四川内江:青花椒成为增收新引擎
李冰与都江堰
内江市中区联社:做“小微”金融服务专业银行
共同推动内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