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癌转化”的病因病机
——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例

2018-03-22 11:38袁嘉嘉孙志广滑永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邪气正气萎缩性

袁嘉嘉,顾 超,孙志广,滑永志

(1.如皋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苏 如皋 226500;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南京 210029;3.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 210029)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分为“可控性炎症”和“非可控性炎症”[1]。实践中发现,某些经久不愈的慢性炎症(非可控性炎症)可增加癌症的风险,如慢性溃疡型结肠炎与结肠癌,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慢性胃炎与胃癌等。早在19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病理学家Virchow发现肿瘤组织中存在白细胞浸润,认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部位,“炎—癌转化”的构想首次被提出[2]。现代研究发现,当机体处于非可控性炎症状态时,炎症介质释放引起原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进而引发肿瘤[3],其机制与NF-κB和STAT3等通路活化有关[4]。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之一,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胃癌前期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慢性病变过程[5],也可视为“炎—癌转化”的典型过程。“炎—癌转化”的中医基础理论尚未有广泛的研究及共识,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较多也较为成熟,现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例,探讨“炎—癌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1 正虚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机中,脾胃虚弱往往贯穿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6],脾胃虚弱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脾气虚和胃阴虚为其根本[7]。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宗必读》[8]中云:“一有此生,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9]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黄帝内经》[10]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即机体的整个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人体正气充足,机体生理功能协调、抗病能力强大,病邪不能入侵则身体健康,反之,则容易生病。因此,在“炎—癌转化”的进程中,正虚也应当是疾病发展的内在因素。

1.1 先天不足 《灵枢·经脉》篇[10]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人禀受父母之精气而成形,称为“先天之精”,具有遗传特性。若父母身体孱弱,精气不足,则可导致子女先天禀赋不足,可表现为子女年幼时形体瘦弱、脏腑形气欠充抵御病邪能力差。其次,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元阳,不能温养脾土,而致化源不足,脏腑形体失养,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受邪气而致病。在“炎—癌转化”的发病中先天遗传与自身免疫方面的因素并不少见,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例,其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有关,多致脾胃运化不足,胃络失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有一类为自身免疫型,此型与免疫机制有关,多因内因子缺乏而伴有恶性贫血,后期可导致全胃萎缩,其中部分合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有报道[11],在重度自身免疫型患者中,癌发率约为10%。故先天不足致使机体抗病机能孱弱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之一。

1.2 后天失养 人的生长发育不仅依赖先天精气的资养,也依赖后天精气的培养和补给。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充养四肢九窍,脏腑经脉。若后天不注意修养身性,情志失调、劳逸失常、饮食失节、外感六淫邪气等皆可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失于濡养,以致脏腑失和,变生他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主要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包括HP感染)、药物所伤等多种因素有关[7],诸多因素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产生气滞、食停、湿(痰)阻、寒凝、火郁、血瘀等各种病理产物[12],诸郁阻胃,进一步妨碍脾胃气机之升降,脾胃气机不行,运化功能失调,胃阴亏损,胃络失养,萎而不用,胃萎不用,气滞血瘀痰阻,使胃络萎缩、增生或异变。“炎—癌转化”是慢性炎症即非可控性炎症长期浸润发展的过程,而感受外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及痰饮、瘀血等因素必会加速疾病进展的过程[13]。因此,后天失养导致正气不足、邪气盘踞也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

2 邪气充盛是“炎—癌转化”的重要条件

《素问·通评虚实论》[10]云 :“邪气盛则实”。病邪侵犯机体,正气必然奋起抗邪,邪正相争则破坏机体阴阳平衡,或使气血功能紊乱,或使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从而产生局部或全身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炎—癌转化”的过程是在长期慢性炎症浸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正气克邪则病情向愈,反之,邪气充盛正不胜邪则病情加重,变生他病。

2.1 气机阻滞 《素问·调经论》[10]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即气血失常可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肝郁气滞证多由于现今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导致人脾气急躁,怒气伤肝,肝主疏泄喜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可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机体清阳不升、浊气不降,阻滞中焦而致病,病邪积聚日久,脾气虚弱,生湿生痰,郁久化热,痰热互结,气滞则血停,热壅血瘀,久必伤阴则胃络失养,导致胃腺萎缩甚至恶变,治疗方面注重疏肝解郁[14]。可见,在“炎—癌转化”的过程中,气机阻滞,气不行血则致血瘀,气不行津则致水停,进而生痰生湿,痰湿瘀血阻滞经络、郁而化热则化生邪毒,邪毒久居则疾病进展,恶病乃生。

2.2 痰浊中阻 《疡科心得集》[15]中记载:“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丹溪心法》[16]也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疾病日久,痰湿内生,痰湿之邪性黏滞,难以祛除,痰湿久积化热,煎灼津液,阻滞经络而结块,变生肿瘤。六淫入侵、饮食失宜、七情内伤等使得胃部气机阻滞,津液不行,久之化生痰浊,浸淫胃部细胞,为胃癌细胞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最终造成细胞突变,形成胃癌。因此在“炎—癌转化”的过程中,痰浊等邪气所形成的炎性微环境为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3 毒瘀互结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P感染病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幽门螺旋杆菌致病在中医理论中属“邪毒”,多为湿热之邪。湿热之邪留着,多缠绵难除,蒸灼津液,耗伤胃津,伤及胃阴,使黏膜失养;胃失濡养,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气机阻滞,血行无度,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滋生,阻滞经络,毒瘀乃成,败坏形体,进一步损伤胃络,出现增生、异变。在“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多由病毒、细菌等邪毒致病,邪毒致病多耗伤人体正气,邪毒久滞,阻滞气机,津液停滞而成痰湿,痰湿化热,煎灼津液而成瘀,痰瘀兼夹邪毒,黏腻不易祛除,耗伤正气而致邪盛正衰,病程迁延,毒瘀互结,留着于致虚之处,与脏腑相亲和而发生增长,形成肿瘤。因此,毒瘀既是疾病中的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而这些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进展、转化的致病因素。

3 正虚邪实是“炎—癌转化”的最终环节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患者由于先天脾胃不足,或者后天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或过度劳倦等损伤脾胃正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正气亏损,气血运化失调,水谷精微生化无权,机体失于濡养,使脏腑经络正气不足,邪气易侵;外感邪毒及内生之湿热、痰浊、瘀血等病邪侵袭胃络,阻滞气机,诸邪由生,痰瘀毒邪留滞经络,胃阴亏耗、胃络损伤,增生、异变乃生。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炎—癌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慢性过程,由于病患先天不足,病邪易生,或者后天失养,正气不足,难以抵御邪气于外而发病,正气与邪气相胶着,病位由浅入深,病邪由单一变兼夹,气机阻滞、痰浊中阻、毒瘀互结,久滞经络,变生肿块,汲取人体精气以自养,肿块逐渐增大,产生质变,邪实正虚,癌变乃成。

4 结语

慢性炎症恶性转化的病因病机目前尚不明确,对于其治疗目前多以去除病因、定期跟踪复查及手术等为主,中医药治疗对于延缓疾病的进程有较大的优势。笔者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形成这一典型的“炎—癌转化”过程为例,论述了其病因病机,推导出“炎—癌转化”的一般病因病机,强调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气滞、痰浊、血瘀、毒瘀互结等邪气充盛是“炎—癌转化”的重要条件,正虚邪实是“炎—癌转化”的最终环节,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络兼以扶正为治,以减缓甚至逆转疾病进程[23]。

猜你喜欢
邪气正气萎缩性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幸福来自感动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别轻易拔罐刮痧
清风正气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