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祥从“百病皆生于气”治疗胃痛

2018-03-22 11:38王仁平张庆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胃气心痛胃痛

常 兴,张 恬,王仁平,张庆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

张庆祥教授,师从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张珍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注重《内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治未病、辨证论治和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主张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胃痛,有独到的经验与见解。现将张庆祥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胃痛”的源流考证及历代医家认识

“胃痛”又称胃脘痛,可单独发生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过程中,同时还会伴有嗳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症状。“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如胃炎、胃癌、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部的各种溃疡病等,都会出现“胃痛”的临床表现[1]。中医学认为,胃痛是一种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唐宋时期之前,古代医家们常常把胃痛和心痛混为一谈[2],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论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条文中出现的心下痛实则指的是胃脘痛,直至宋代以后诸多医家才开始提出异议,如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中提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认为心痛虽然病位在胃脘上部,但不应与胃痛混为一谈,应予以区分。金元时期李杲在《兰室秘藏》中首次创立“胃脘痛”病名,并将胃脘痛与心痛明显的区分开来,其认为“胃痛”不同于“心痛”,两者虽然疼痛部位较为相近,但是两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大有不同,故而在临证治疗时应加以鉴别[3]。

2 病因病机

张庆祥教授认为“胃痛”的发生和发展主要由于“内”和“外”两方面因素,胃失和降或胃气郁滞则发为“胃痛”。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仓廪之官”,且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胃气郁滞不畅,脾胃气机不调则“不通则痛”。导致脾胃气机不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外邪侵袭 外邪犯胃是胃痛的常见病因,外感寒、热、湿等邪气,内客于胃,皆可导致胃脘气机郁滞,正所谓“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2 饮食不节(洁)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食辛辣,五味过极,过食冷饮或寒凉药物是导致胃痛发生的直接原因。长期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经常食用不洁净的食物或不洁净的饮水,又或者偏嗜异物也可以导致胃痛,如《金匮要略》所言:“食生肉,饱饮乳,变生白虫”。

2.3 情志不调 内伤七情,最易损伤肝脾,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发为胃痛。肝与胃之间联系密切,若肝气不和或肝气郁滞就会导致木不疏土,肝气犯胃而发为胃痛[4]。

2.4 脾胃虚弱 脾胃主受纳和运化水谷精微,全身营养物质都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为多气多血之脏腑,人体的生长发育会不断地消耗自身的气血和功能。若是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则会影响其他脏腑和躯干的正常活动,而其他脏腑受损也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健,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而发为胃痛[5]。

3 从“百病皆生于气”治疗胃痛

3.1 “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的重要内涵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曾论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得人体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而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则使得脏腑的生理活动发生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6]。《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原文中提到的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可以称之为“九气为病”,故而由“百病皆生于气”可知胃痛的发生主要为脾胃气机失调所致。从藏象学说的角度来讲,脾气升清与胃气降浊是相对而言的,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脾胃并居人体中焦,两者共同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若脾气升则肝肾之气皆升,胃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故而两者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所论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3.2 “胃痛”的临床治疗重在“燮理脾胃之气机” 张庆祥教授认为胃脘痛的治疗离不开调理脾胃气机之升降,同时也离不开肝的生理功能。朱震亨在《格致余论》曾提到:“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就是调畅气机[7]。若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可以正常有序的进行[8-9]。张庆祥教授运用“调理气机”法进行辨证论治,常使用柴平汤加减。柴平汤原方是由小柴胡汤与平胃散相合而成,正如《增补内经拾遗》原文中所描述:“方用小柴胡汤以散风寒,平胃散以消饮食,故曰柴平。”而在这里应用小柴胡汤并非取其“散风寒”之功,而是用其“调气机”之效,取小柴胡汤“辛开苦降、调节气机”之功用以治疗脾胃气机不调。取平胃散健脾和胃、祛湿消积之功用。二方相合即成柴平汤,疏肝之中兼以和胃,又善调气机,以和胃止痛[10-11]。

3.3 “胃痛”的临床治疗应先审证求因 张庆祥教授认为胃痛的治疗虽然以调理气机为主,但是在临床治疗前应首先辨清寒热虚实。若胃痛剧烈,痛处拒按,脉盛大者为实证,常见证型为饮食伤胃证、肝气犯胃证和瘀血停胃证[12]。若胃痛隐隐,痛无定处,痛势徐缓,痛时喜按,并伴有食少乏力,脉虚者为虚证,常见的证型为胃阴亏耗证和脾胃虚寒证[13]。此外,脏腑气机的调节和脏腑位置的恒定也离不开脾胃的升降功能,若是脾胃气机失调,脾气上升不及还会导致胃下垂、肾下垂等疾病的发生[14]。金·李杲在《脾胃论》中应用柴胡和升麻之品以遂其生升之性而升发脾之阳气[15]。胃痛虽然都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但临床上应该以病程的长短,疼痛的程度以及兼有的症状为依据,对不同的证型进行辨别,谨守病机,方可施治。对此我们从张庆祥教授的众多医例中,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医案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4 病案举例

魏某,女,26岁,于2016年9月6日就诊,主诉:胃脘部绞痛2周余,加重3 d。患者平素纳呆,胃肠炎病史3年。现症:胃脘绞痛剧烈,蹲下后缓解,疑因进食寒冷而诱发,进热饮后胃痛并无缓解,且伴有恶心,小便量多,大便稀溏等症状,晨起痰多,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弦数弱。中医诊断:胃痛,证属湿热内扰,脾胃不和。方药组成:柴胡12 g,酒黄芩9 g,清半夏9 g,党参15 g,青皮、陈皮各9 g,厚朴9 g,苍术12 g,白术12 g,炒谷芽、炒麦芽各12 g,鸡内金9 g,砂仁6 g,生甘草3 g,大枣6枚,水煎服,1剂/d,早晚2次分服。服药进7剂后胃脘疼痛减轻,恶心,小便量多,大便稀溏等伴随症状消失,10剂后偶有小腹胀痛,再进10剂后腹胀减轻,纳眠可,二便调。

按:该患者平素纳呆,患有胃肠炎史3年,现因进食寒冷食物刺激胃肠而诱发胃脘痛,并且进热饮后并没有缓解胃痛症状,可见此患者并非单纯的寒邪犯胃证,实为寒邪直中入里而从阳化热。观伴随症状和舌象脉象,患者兼有恶心、小便量多、大便稀溏、舌红苔黄厚腻,脉滑弦数弱等,提示该患者为寒邪化热并兼夹湿邪之象。故而诊断为湿热内扰,脾胃不和之胃痛。方用柴平汤加减,方中柴胡为君,味苦、辛,性微寒,取其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之功,使肝木得舒则脾胃气机自调;酒黄芩清泻实火,清利湿热,合柴胡以通调中焦气机;加半夏取其燥湿和中,健运脾胃之功,与酒黄芩共清内扰之湿热;厚朴入脾、胃、大肠经,行中焦之湿阻、调脾胃之气机;苍术、白术均为除中焦湿满之要药,可以燥湿以健脾,配伍柴芩之后更能直达肝经,调畅气机;青皮、陈皮具有行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与补药配伍则补,与升药配伍则升;砂仁化湿行气,调中而止胃痛;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皆可消食健脾;再加党参与甘草以补气健脾,顾护正气。纵观全方,诸药合用,疏肝之中兼以和胃,散中有补,补而不滞,共奏调理气机之升降,内清脾胃之湿热的功效,使脏腑气机通调畅达则胃痛可除。

5 结语

“调理气机法”主要是通过纠正脏腑气机升降的不及、太过和反作,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辨证论治时应该在谨守病机的基础上各司其属,合理用药,脏腑共调,而不是拘泥于某一个证。张庆祥教授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胃脘痛,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并把经典理论与疾病治疗相结合,为胃痛的临床施治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胃气心痛胃痛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心痛的感觉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