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民夜校”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2018-03-22 12:54林士辉
魅力中国 2018年41期
关键词:运行模式

摘要:“农民夜校”作为四川省文化扶贫亮点工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优化,有力推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农民夜校”的开办背景、运行模式和存在问题,探索其长效发展的基本走向。

关键词:农民夜校;运行模式;长效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背景下,脱贫攻坚工作依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四川地区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的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保障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显得格外重要。

一、“农民夜校”的开办背景

解放初,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迫切需要从文化上翻身。为顺应时代的需要,广大农村办起了夜校。“农民夜校”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农民学习文化、扫除文盲,其次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五十年代,“农民夜校”在为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培养土改、农业合作化干部,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劳。

现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民夜校”还要不要办?实践证明:夜校办得红火的地方,村里安定团结,生产生活热气腾腾。因此,现阶段应切实办好“农民夜校”,充分发挥“农民夜校”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平台作用,真正将其建成宣传党的政策、普及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四川是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较多的省份,尤其以甘孜、阿坝、凉山为代表的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为代表的山区,是典型的脱贫帮扶对象。2016年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强调将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开办“农民夜校”。[1]

二、“农民夜校”的运行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安排。

“农民夜校”以《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为标准,秉着“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原则,以村组织活动场所为主,针对性的脱贫培训,确保贫困户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能,带动更多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农民夜校”开设了时事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技能、文明新风、文化科普五大板块课程。时事政策上,借助夜校平台,传达国家扶贫政策,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法律法规上,以党内法规和十九大精神为主体,贯彻落实党的决议和部署;技术技能上,立足本村产业发展,根据“问诊”清单,按劳动力构成、文化程度、作物种类、畜牧养殖因素分类展开技术支持;文明新风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观念,破除封建思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成文明和谐新农村;文化科普上,社会组织借助夜校平台讲授科学文化知识。[2]

(二)教学方式。

轻松多样,因材施教。凉山冕山镇小山村的喜德农民夜校[3],利用晚上和空闲的时间开展培训,用唱歌、跳舞、看新闻的形式寓教于乐,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德阳脱贫工作,以个人实际为导向,农民群众根据自身情况“点课”,教师讲群众能听懂的大白话,举农民身边的例子,调动了农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群众“主动学”内生动力。[4]

(三)运行保障。

四川省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人员、有设备、有师资、有教材、有制度、有活动的“八有”标准,从领导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人中择优聘请专兼职教师,确保每所夜校至少有6名相对固定、素质较高的教师,并每月开展不少于2次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如:达州市委严格对照“农民夜校”八有标准,把市财政年度党建工作经费1500万元,全部用于全市基层活动阵地建设,其中685万元集中用于总共2744个行政村“农民夜校”教学场所建设,统一规范化打造夜校软硬件,确保了夜校师资完善、制度跟进及学用便利。

(四)现存问题。

一是办学主体认识不够深。部分村两委将“农民夜校”同“思想品德课”等同,对教学活动实际开展上“不关心”,检查时“闭门造车”,编造记录迎检。二是办学客体留住较难。农村多留守残儒,文化水平学习和兴趣不高,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群众流失度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夜校村民流动性大,人口占比不合理,缺乏有效载体和组织渠道等。三是办学文化环境不同。藏、彝、羌族占四川贫困县多数,文化差异大,民风民俗观念不同,不少教师不了解当地情况,导致除了技术培训外的文明新风和文化科普板块受众反响小,资源浪费。

三、“农民夜校”的发展方向

(一)引进产业发展,锻造夜校技术平台。

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创业就业机会多了,才能吸引青壮年回村。当前农村脱贫后劲不足,在于劳动力大都流向东部沿海,村里可创造财富的青壮年不足。因此,如果提供稳定就业机会,缩小村内外收入差距,势必吸引一批青壮年回流。

(二)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藏、彝族大多集中在贫困较多的凉山彝族自治区,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虎节是彝族节日;藏历年、沐浴节、望果节、转山会、牧民节是藏族节日。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特色文化产业,由民族文化长者担任夜校文明新风板块教师,对于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传承、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整夜校考核机制,加大保障力度。

将夜校发展同干部业绩考核挂钩,激发干部对夜校文化扶贫的积极性。调整教师考核制度,如根据授课类别、交通条件、成果运用等方面,细化教师补贴标准,避免“教好教坏一个样”情况发生;制定奖励机制吸引群众学习,如提供培训合格證书、就业推荐书,促进村民就业和创收,有利于促进夜校发展长效化、持续化,推动脱贫攻坚事业完成。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开办“农民夜校”的通知》

[2]《四川省“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大纲(试行)》

[3]冕山镇小山村农民[N].凉山日报,2018-05-23.

[4]新华网.四川德阳:农民夜校燃起希望之光 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1/27/c_129750241.htm.

基金项目: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cxcy2017050);2017年四川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党风廉政建设的内生动力研究”(编号20171063807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士辉(1992-),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运行模式
职高专业部构建及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会运行模式概述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零售业”时代运行模式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数学教学“先学后教”模式的运行研究
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供暖季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
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