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屯溪老街为例论述历史文化街区消防体系规划★

2018-03-23 12:02方群莉
山西建筑 2018年36期
关键词:屯溪徽派老街

徐 敏 方群莉 童 亮

(1.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2.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1 概述

1.1 屯溪老街简介

屯溪老街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位于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国家建设部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综合保护试点单位”,2009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屯溪老街北面依山,南面傍水,由一条直街、三条横街以及十八条小巷构成,整个街区东宽西窄,呈鱼骨架布局[1]。

1.2 消防现状

在屯溪老街内部,传统消防设施包括太平缸、水龙、更楼以及水井等,传统消防构造采用建造马头墙进行防火隔离,建造巷弄进行防火分区[1]。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形式的消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老街的消防体系岌岌可危。

老街的建设考虑到徽州地区地少人稠的因素,房屋呈现出户户相连的景象,建筑密度极高。从单体建筑来看,其建筑结构呈现柱连梁,梁连柱,易燃木材联系紧密,此外户户之间的联系密切,火灾隐患大,一旦发生火情,必将火烧连城[2]。随着老街保护的重视,现代消防进入老街,并逐渐形成体系。

2 老街消防体系症结分析

屯溪老街承载着城市历史与文脉,一旦发生火灾,必将产生致命性的打击,消防对于屯溪老街的保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屯溪老街因其先天的独特性,自身携带着诸多的消防症结,是火灾隐患的重灾区。

2.1 规划层面

2.1.1分区紊乱

1)功能业态复杂。

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有集中成片存在的历史建筑,在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之后,街区不断的融入不同时期的建筑,功能业态也处在不断的波动变化,从早期的单一业态发展到现在多层次业态,导致文化街区功能布局错综复杂,用地缺少合理的规划,各功能混杂在一起,大大增加了火灾隐患。屯溪老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如今,融入了包括餐饮、居住、文化、商业等多种业态,功能的复杂性加大了老街内部的火灾隐患[3]。

2)传统防火分区破坏。

老街内建筑易燃怕火,早期在采用木构架结构的同时为了便于防火,又在建筑的基础上建造了用来防火的消防构件包括:封火墙、封火檐、太平水缸等。这些消防构件能够对建筑的火势进行适当的控制,但是如果火势过大,必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所以人们在建设房屋的同时,通过采用建筑之间巷弄的方式来阻隔火势的蔓延,久而久之,街巷内部就形成了一种以防止火势蔓延为目的的特有分区肌理[3]。然而在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老街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住户拆院建房,各种功能的新建筑穿插在传统街区之间,造成街区内传统防火分区紊乱,防火效益递减,加大火灾隐患。

2.1.2消防通道受限

新建筑的融入,不仅损坏了传统聚落的防火分区、传统街区的街巷肌理,也导致建筑密度激增,压缩传统街巷的防火间距,致使火灾隐患大。屯溪老街内部有其特有的街巷肌理,纵横交错的狭窄小巷增加消防的难度,不同建筑的融入,也导致街巷出现了断头的死胡同,一旦火灾发生,这些巷弄不足以充当逃生线路,反而给灾时救援造成了阻碍。一方面,阻碍了消防车辆进入街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火灾,复杂的小巷不足以满足疏散要求,而且因为其拥堵以及新建筑融入导致的断头巷、死胡同,加大灾时救援难度,同时易诱发次生灾害(如踩踏、倒塌等事件)。

2.2 建筑层面

2.2.1建筑材料

屯溪老街是典型的徽州民居的代表,建筑以木材为基本元素,包括梁、柱、楼板、门、窗、桌椅、木雕以及隔断等。街区内各类木构件年代久远,出现不同程度的腐朽状况,质地疏松,致使先天易燃的木材成了“全干材”,易燃性提高,火灾隐患大。例如三雕中的木雕,经过精雕细琢之后大大增加了木块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极易成为火患的源头。“火得木而生”,老街古建筑为火患提供了这样先天的易燃材料增加了消防隐患。

2.2.2建筑空间

徽派建筑的建筑构件为火患提供了先天易燃的可燃物,其空间设计又为火患提供了燃烧条件——空气。徽派建筑在其建筑空间设计尤其在天井方面有所体现。徽派建筑山多地少人稠,建造房屋需要采光和通风条件。天井既为深宅获取足够的采光,也提供了足够的通风条件。良好的通风条件也为火灾创造了燃烧条件,加大火灾隐患。屯溪老街拥有大量的传统徽派建筑,其共性在老街内展现的淋漓尽致。

2.3 社会层面

2.3.1基础设施落后

老街是具有活力的社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其内部的生活是尤为重要。在基础设施层面,老街存在的问题包括:电力设施老化、私拉乱接现象严重、线路走向凌乱甚至直接靠近易燃易爆品,以及经济大背景下电力超负荷使用,水管管道锈蚀拥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直接增加了老街街区火灾隐患,同时也阻碍了消防水源的供给,火灾发生时必将导致火烧连营[2]。

2.3.2活动人口复杂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重视,作为城市性格、特色、文化的象征,屯溪老街更多的发展成为精神文明的寄托,更多的游客前往屯溪老街,感受传统文化氛围,体验徽州情怀,传统老街内的活动人口从单一的居民转变为复杂的流动人口。人口密度大,增加了火灾安全隐患。

3 屯溪老街消防体系规划研究的适应性思考及改进思路

3.1 适应性思考

屯溪老街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徽派气息,无论是一草一木,或是一砖一瓦,都与徽派记忆产生共鸣。在城市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消防能力逐渐丧失,如街区内用于室内消防的太平缸,是徽州地区传统的消防设施,随着文化战役的推进,太平缸的实用功能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象征。传统消防的丧失,必将需要现代消防融入以保护传统文脉。完整的街区风貌充分展现了古徽州地区繁荣的景象,随着现代消防的融入,其整体风貌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4]。消防的融入对于老街保护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街区历史文物的保护以及街区对城市文脉的延续,都离不开消防。

3.2 屯溪老街消防体系改进思路

3.2.1规划层面

重新划定功能分区。屯溪老街目前作为黄山市重要旅游资源之一,继续深化旅游资源的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内部由于规划的失误,功能分区混杂。重新划定功能分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推进:

1)以老街为核心对老街及其周边进行现状评估(包括街巷、业态、功能和建筑价值四个方面);

2)根据街巷肌理,重新划定防火分区;

3)其次对业态进行归类,重新整合业态;

4)综合分析街巷肌理与业态,配合防火分区,重新划定用地功能。

3.2.2建筑层面

屯溪老街以其建筑的特殊性,需要特殊的防火保护。从建筑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防火涂料的适应性改进:建筑内大面积的易燃木制品需要隔绝空气和火源,现代防火涂料的直接使用可以有效隔绝空气,但是会导致原来风貌的丧失,所以对于现代涂料的选择,要在不破坏原来的色感、触感根据徽派木构件的特殊性进行选择性使用[5]。

2)电力设施方面:更新老街内原有的线路,并重新规划管线,规划内容应精确到单体建筑内部。其次,管线在古建内部要做到线不外露的要求,同时也要避开对古建墙体、隔断进行机械式破坏,所以可采用“伪装管线”并用特殊材料黏贴在墙体上的方式,完善同时保持美观[5]。

3.2.3技术层面

1)采纳物联网技术,如采用无烟报警系统,在火苗出现时及时反馈[6];

2)采用细水雾灭火器,在火灾发生时喷洒细水雾,避免水压式灭火,以免对建筑产生迫害;

3)街区内部设立电子眼,实时人工监测;

4)增设小型消防车,方便其在狭小街区内部进行实时灭火。

3.2.4管理层面

1)建立街区消防中心;

2)以每个单体建筑为对象,定期检查火灾隐患,及时排除隐患;

3)消防中心定期进行消防演习,强化防火意识;

4)正确张贴相关标志,如应急疏散通道标志,为外来人口提供正确指示。

4 结语

屯溪老街凝聚了徽州历史文化,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口号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屯溪老街的保护日益得到相关单位的重视,而消防问题对于老街的保护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话题,在现代消防技术与老街文化不相容的情况下,更要从适应性考虑,实现双向适应的目标,即消防功能适应和老街文化适应,从而做到既满足老街保护,又满足文脉继续传承。

猜你喜欢
屯溪徽派老街
老街谣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清代“一口通商”时期徽州“屯溪茶”外销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出口量研究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民国时期皖南屯溪镇茶业概况
屯溪区档案馆里的红色基因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