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8-03-23 12:00唐雪玲
地理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角马撒哈拉肯尼亚

唐雪玲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以Beyond乐队《光辉岁月》背后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合作探究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与国家”的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了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都颇具特色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学习案例[1]。本课内容包括黑种人的故乡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两个专题,教材将自然地理知识融入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突出该地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这样的编排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根据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归纳出本节教学重点是读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对动物迁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途径。难点是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动物迁徙的影响。根据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反应较为敏捷的特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本节课教学设计打破教材编写顺序,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以Beyond乐队《光辉岁月》背后的故事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播放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MTV引入新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受这首经典歌曲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以Beyond乐队去非洲肯尼亚的所见所闻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三个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该地的区域认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片段

活動一: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置和范围

师:播放肯尼亚马赛人的歌舞表演视频。

提问:肯尼亚在哪里?视频中的人属于什么人种?这类人的故乡在哪里?

生:阅读教材第61页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地图上找出肯尼亚的位置;描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轮廓;描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说出其所处温度带;填出撒哈拉沙漠、印度洋和大西洋。

活动二:探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和气候特征

师:播放新闻《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问题1:读图分析东非野生动物生活的地形是什么?圈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地形区。

生:阅读教材第61页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圈出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和刚果盆地。

问题2: 角马每年1月在坦桑尼亚,4月向北迁徙,7、8月到达肯尼亚北部,次年1月又向南迁徙到坦桑尼亚。提问:东非的野生动物为什么要大迁徙?迁徙的路线是怎样的?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

生:参照教材第62页的活动题,读图判断热带草原气候特征与动物迁徙的关系。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原因是它们生活在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的特征为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1月是南半球坦桑尼亚的湿季,此时水源充足,草类茂盛;而肯尼亚北部位于北半球,此时正值干季,水源缺乏,牧草枯萎,角马便往南迁徙;相反,7月是肯尼亚北部的湿季,角马向北迁徙,因此,角马一年四季呈南北顺时针迁徙,主要与热带草原气候的干湿两季特征和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有关。

活动三:解决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师:图1展示Beyond一行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所见所闻。

问题1: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衣食住行的特征及原因。

生:衣—轻薄宽大、价格低廉;食—主食玉米、木薯;住—土屋、木屋和茅草屋;行—泥土路、初级交通工具。该地人口众多、农业落后、粮食短缺、基础设施缺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问题2:提出解决该地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的办法。

生: 略。

师:播放中国援非的视频,感受非洲的改变和祖国的强大。

三、教学反思

学习本节课之前,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节课教学设计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教材编写顺序,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情境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堂课活动设计问题新颖,亮点突出,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和补充。

探究一:独具特色的歌舞表演,引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置和范围

Beyond乐队代表香港到东非肯尼亚访问,观看肯尼亚马赛人的歌舞表演。视频中黝黑的皮肤、鲜艳的服饰、高亢的歌声、独特的舞姿深深吸引着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激发探索欲望。三个小问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行政区图,让学生通过看图、描图、填图和析图找出本区范围、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探究二:揭秘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探索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和气候特征

视频展示角马大军的迁徙之路,成群的食草动物角马穿梭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草原之间,学生能够直观判读出该区地形平坦,为判断高原地形打下基础;结合非洲地形图,从分层设色图中判断出该地海拔大多在1 000m以上,且地面起伏小,属于高原地形。借助生动活泼的视频使抽象的地形特征更加形象化、直观化和可视化,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也减小学生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读非洲地形分层设色图,训练和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圈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地形区,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要点,加强学生对地形区的记忆。

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动物迁徙的影响是本节重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分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轻松获取角马迁徙的时间和路线图,对理解角马迁徙的原因有很大帮助,进而突破本节课难点;结合课本活动题读图8.28“恩贾梅纳多年平均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将重难点又回归教材本身,利用角马的迁徙路线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索该地气候,为接下来分析气候特征打下基础;引导学生读气候图,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判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基本方法,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到同类知识中。

但从课堂实操的效果看,能够有效完成探究问题的小组较少,个别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小组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也不强。究其原因,一是问题设置过泛且难度偏大,特别是第三个小问题:东非野生动物迁徙与热带草原气候的关系。该问的题意不明,对学生引导和帮助作用较小;二是判读气温降水图分析气候特征对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较难融入小组的讨论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因此,第三个小问题应作如下调整:该地位于 半球;每月平均气温都在 以上,气温全年 ;月降水總量超过100mm的月份有 ,形成 季,月降水总量低于100mm的月份有 ,形成 季;因此,该地的气候特征为 。调整后的问题依次从半球、气温、降水三个方面判读,总结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题意更加清晰,引导作用增强,降低了探究难度,也让学生掌握了判读气候的一般方法,提升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探究三:关注衣食住行,解决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衣食住行的四个小问题较为简单,且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相关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直观感受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生活现状,与《光辉岁月》背后的故事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为解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出谋划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播放中国援非视频,让学生感受在我国帮助下非洲在农业生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2018年春晚中提到的蒙内铁路,是祖国实力强大的象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胡平香,张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活动分析(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6(03):15-16.

猜你喜欢
角马撒哈拉肯尼亚
被“欺负”的小角马
“三不像”角马
撒哈拉的眼泪
黑客盗走肯尼亚税务部3900万美元
大选登记
骆驼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