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传统文化再放光彩

2018-03-23 12:21杨威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本民族传统

杨威

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在学校掀起了读经热潮。社会各界或赞赏,或反对,褒贬不一。

让我们先来看看在中国读了十几年书的中国大学生,他们往往能流利地讲说和阅读外文典籍,却连浅显的文言都阅读不了,“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末曾见过”(林语堂语)。中国大学生被外国人问起孔子在世界思想家的排名,一定会很自豪地说:“是第一!”当问:“你读过他的《论语》吗?”回答是“没有,读不下来。”为什么会这样?这与中国现代的语言教育,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经验而忽视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关。在课程设置上,用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外语,却把中国古典语言视如敝屣,只是作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附属。过去属于孩童启蒙的“小学”教育,读书必备的“经学”常识,变得比外语还要艰涩难懂,令人生畏。[1]

经典该不该读?问题不是经典本身,而是对经典的注解。放眼于国外,数以千万计浪迹天涯的华侨华裔,有的已在异国他邦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他们的文化脐带,依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在他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中,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是种花儿女,炎黄子孙。已定居巴拿马几代,并且在政界取得显赫地位的华裔这样说“别看我们完全不懂中文,我们的思想举止都是非常中国式的。”美籍华人也说:“我觉得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束缚力量。”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和责任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途程中,都应该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2]

一、怎样认同中国传统文化

斯大林说过“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任何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动力接连不断的源泉。文化传统可以造成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精神。有了它,一个民族在遇到难以应付的历史环境的挑战的时候,就有可能激发民族活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使民族获得新生。[3]

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极其深厚、哲学慧根十分发达的泱泱古国它的民族文化认同心理更教其他民族为甚。仅以近代为例,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些为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志士们,他们的基本原动力就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它要迎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挑战,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不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西方各国或东方日本现代化的翻版,而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二、怎样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梁启超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宝典”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也说:“无论研究何种学问,都要有目的。什么是歷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是在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这资鉴。”现代古典文化研究,背离了学术研究的目的。古代经典不是离民众越来越近,而是离民众越来越远,没有予以新意义和新价值,仍是照搬古代的经解,还堂而皇之地斥责古代经典有糟粕。所谓的“糟粕”,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学者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用以服务当时的社会。现代社会,应该有新认识和再发现,予以的新意义和新价值。著名学者顾颉刚说:“不同时代对孔子思想的阐述都不一样,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孔子。” 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关键,是要对古代经典再发现和新认识,以现代理念重新解经。

例如:宋儒释“中庸”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之谓庸”,已把中国人的性格塑造成没有棱角的“谦谦君子”。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庸”重新释为“中和之用”。“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就是适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审时度势地采用相应的方法。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赞美。面对羊,则如羊,面对狼,则如狼。博大久远的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许多积淀在我们血液中的道德理念已不合时宜。要打破这些精神的枷锁,唯有从源头上再发现和新认识。对古代经典的再发现和新认识,不仅仅是当代社会负责,也是我们这代人对古代文化的责任。[4]

三、怎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正成为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和亮点。随着校本课程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行,课程改革的深化,表现在学校教师课程决策中地位的改变——从课程决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变为课程政策制定与表述的积极参与者。这不仅仅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求,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学校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教育者的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它反映的是学校的个性,体现的是学校特色,也明确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一年来的校本课程实践,建立发展学生多方向潜能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评价方式(如竞赛、杂家论坛、辩论会等),调动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注重过程评价,淡化结果评价,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诵读古诗词,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满足。查阅有关资料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研探性课程中学习,形成创新意识,个性观点。师生的交流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的人文化课堂氛围使师生一起享受着成长的快乐。发挥教师特长,使教师古诗词、曲、赋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教师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放光彩。[5]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出版

[2]《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3]《国内外教育文摘》,2004年,第3、4、5期

[4]《国内外教育文摘》,2005年,第1、2期

[5]《教育信息》,2003年,第2、5、6期

猜你喜欢
校本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