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特色下郓城水浒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8-03-24 02:27杨甜简文博
武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郓城水浒练习者

杨甜 简文博

摘要:水浒拳是独特的水浒文化现象与中华武术精髓有机结合而成的新生复合拳种。通过对郓城水浒拳的研究,激发更多学者对于地域武术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贡献。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水浒拳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体系内容丰富,难以全面继承;传承人的缺乏,传承意识薄弱;传承观念守旧、方式单一,出现青黄不接,学习程度差异大;政府缺乏规范的管理模式和完整的相关产业的运作流程等问题。通过探讨对水浒拳有利的方法与途径,使水浒拳更好地传承发展,同时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 郓城水浒拳 传统武术传承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并伴有一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宣传也有一定意义。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第二十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宣传和弘扬本地区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支持传承活动和生产经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动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但如今很多优秀传统武术正在逐渐失传。通过对水浒拳这种优秀拳种的调查研究,来了解和分析它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水浒拳的传承与发展。

1水浒拳的起源

水浒拳作为中国民间独特承载着英雄崇拜情绪的武术拳种,在中华武林中独具代表性。它集结了独特的水浒文化现象与中华武术精髓有机结合而成的新生复合拳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精神层面的文化信息甚至远远超过拳术本身。从水浒拳的产生和训练来看,它充分体现出水浒拳是从战争中演化而来,又服务于战争的竞技项目,体现了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的组合形式,可谓是心神融会、天地交合的产物,是其它一般武术技能所不能包涵的。

1.1源流及传播历程

相传,水浒拳为宋朝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创。据郓城县志记载:“公元年(宋江)结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曾在梁山泊设营结寨。”最盛时人数达千人,撼摇京师。“梁山寨”当时地处古郓城中心地带,号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出郓城”之说。练兵时各头领、士卒共同献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形成大体统一的趟子,即“水浒拳雏形”。由于当时场地限制,形成了趟子短、打四方、手法多、腿法多,多在原地起跳腾空完成,有进退自如的特殊风格。据《郓城县志》记载:“宋宣和年间,宋江率义军进攻沭阳和海州,为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兵所败”。幸存者和义军英雄后辈逃离梁山寨,为躲避官府追查,在荒僻之地隐名埋姓。古时郓城县潘渡镇位居郓城县东八之外“八百里水泊”西岸,义军英雄逃难于此,随之也把水浒拳带到此处。“水浒拳”不敢独立门户,公开教习,由于菏泽民间武术团练、教门组织较多,加上百姓对梁山英雄的崇敬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经世代努力水浒拳混迹于大洪拳中顽强地传承了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山东、河北、天津等地爆发义和团运动,水浒拳传人积极响应,至此将近拥有九百年历史的水浒拳扬名社会。由于历史原因,宋明清以来师承关系混乱,无文字记载,无法查清。武术协会经商议把水浒拳老拳首任凤武尊为第一代传人。民国二十二年,水浒拳第八代传人汪秀严由河北沧州传授至馆陶县,后又将水浒拳传人郓城潘渡村和侯咽集镇碱店村,现己载人郓城县县志。后冯占领拜汪师门下,深得水浒拳精髓,被郓城县体委聘为国家一级武术教练,成为水浒拳当代代表人物之一。

1.2内容丰富,源于军事

水浒拳内容丰富,拳术趟子、徒手对练多而不重,器械繁杂,器械对练多而不俗,水浒拳与其他拳种相比,保留着自身的独特风格特点、练功方法及要求,并容纳了其他拳种的精髓。水浒拳产生于乱世,其独特环境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拳术特点。水浒拳的地域特色表现形式、历史价值及文化现象,显现出水浒拳在武术文化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及独特表现形式。

1.3郓城水浒拳的流传地域

水浒拳主要流传于黄河一带,围绕水浒文化發源地展开。由于战乱、天灾等原因,水浒拳被带到其他地方,如河北沧州等,得到传承和发展。水浒拳主要流传地在菏泽郓城县北部、梁山县、河北省、河南省沿黄河一带,后又回到潘渡镇传播开枝散叶。潘渡镇水浒拳练习及传承点主要在赵营村、草庙村、碱店村、李楼村、冯店村、潘渡村、郭垓村、刘垓村等地。

2郓城水浒拳交流活动开展情况

2.1郓城水浒拳参加活动情况

近十年来,郓城水浒拳参加活动主要有:第二届山东省武术大会,第四届中国(郓城)好汉节系列活动之二第六届武林郓城会盟,第五届好汉节,2009年第六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2014年中国体育民俗“郓城水浒拳”专题等。水浒拳近年来活动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这对于水浒拳的发展还是有利的。但主要活动还是依附于郓城的发展,几乎所有活动都在郓城,对于郓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应把握水浒拳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推陈出新寻找更加具有创意的宣传形式,把水浒拳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浒拳,并能投身水浒拳的学习中。

2.2水浒拳的宣传及传承形式

水浒拳作为一种武术拳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其宣传、传承形式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水浒拳主要途径还是拜师学艺和家族传承,这也反应了水浒拳在传承上多以血缘关系和拜师学艺这种古老保守的手段传承。放下传统的思想包袱,社会发展节奏日新月异,在信息时代,应加大对现在网络传媒的利用,比如拍一些优秀的视频放到网络上,供人们欣赏、模仿、学习。

3练习水浒拳人群特征

3.1性别特征

练习者以男性为主,女性较少。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有:第一,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传男不传女;第二,由于拳术本身技法特点的局限。思想观念守旧对于水浒拳的传承具有一定影响,打破观念束缚,寻找新的视角,新的时代观念,赋予水浒拳新的时代意义。整理简化部分拳法,使之更适合群众体育。

3.2年龄结构

水浒拳练习者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人这两个阶段。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主要是青年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因此可以组建业余训练队,分组分场进行练习,每周安排两到三次课程。或者组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等组合进行练习,由一人带动全家,既有利于推广水浒拳又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3.3月收入情况、投入的经费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有所提高,对于训练所投入的资金也有所增加,如服装、器械等,但是两者不成比例。相关部门应更好的利用水浒拳的价值,规范其市场,促进其产业的发展。

3.4学习方式

水浒拳的教授者大多选择言传身教,偏重于技法的传授,不能很好的传授水浒拳的理论知识,或者在教授时表述模糊,所以学生这只能自己体悟,这对水浒拳的传承具有很大的阻碍。练习者可以每半年组织一次文化学习,总结这半年的学习心得,把它落实到文字上,每年整理一次,进行保存。

3.5练习动机

动机是人类为达成某一目标,并将具体实施行动的个人愿望。由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练习者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以传承文化为目的学习动机相对较少,这说明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和继承意识较差。传承人的减少,傳承意识的薄弱,这对水浒拳的传承是致命的危险。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对传承人进行相关的教育,使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3.6练习次数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所以大多练习者平时只在周六周天进行练习,这对于水浒拳的推广及其不利。可以推行水浒拳进课堂、公司、企业的方法,把课间操改为水浒拳的学习,开设水浒拳兴趣小组,在公司、企业进行简单的功法练习等。

4结论

(1)郓城水浒拳体系内容丰富,难以全面继承。

(2)郓城水浒拳传承人的缺乏,传承意识薄弱。

(3)郓城水浒拳传承观念守旧、方式单一,出现青黄不接,学习程度差异大的现象。

(4)政府缺乏规范的管理模式和完整的相关产业的运作流程。

5建议

5.1丰富学习方式,使传承体系化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水浒拳练习者的学习途径主要是传统的方式,如家族传承和拜师学艺。拳术传承情况不乐观。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建议:第一,传授者思想的解放和与时俱进,通过研究探讨寻找更加好的,更加有趣的传授方式,改变拳术练习枯燥乏味的状态;第二,学习者在学习时有新鲜想法可以提出共同探讨,不要师傅给多少拿多少,给什么拿什么,要多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第三,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创新,使之形成完整的、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体系。

5.2增强传承意识与责任

传承人传承意识薄弱。大多练习者是本着强身健体和提高社会交往的意愿进行水浒拳练习的,其中部分传承人没有意识到自己传承的责任,怕收徒后徒弟不务正业,自己受牵连,有一些只是自己练习或只教授自己的孩子。针对于这一现象相关政府应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增强传承人的传承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5.3扩大传播途径

练习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且男性居多。针对这种现象可以组织业余训练队,与社区体育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一星期1-2次为青年人提供机会;可以由孩子、老人影响自己的家人,组建兄弟档、姐妹档、父子档、夫妻档等,由点及面。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把一些优秀的练习者的视频放到网上,便于人们学习。同时也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及时把大家的练习情况进行展示,从而获得人们的关注。

5.4加大政府力度

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规范、专业的领导班子,形成完整、有序的产业结构,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方案。如组织业余训练队,组织教练训练队,培养优秀教练员。调动感染周边居民,加大郓城人民对水浒拳的传习,把自己根源地的传承发展做好,搭乘“全民健身”的顺风车,打造郓城人人会武,人人习武的景象。

猜你喜欢
郓城水浒练习者
小学生初学跳长绳小妙招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健美操训练中舞蹈意识的培养方法探析①
尖团音在郓城方言中的体现
《水浒》求疵录二则
冰上瑜伽
“绳子拉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