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的起源与发展

2018-03-24 02:27吴盼盼
武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发展

吴盼盼

摘要:文章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黑走马的历史起源及历史发展、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的艺术特色和民间舞蹈黑走马的起源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发展的现状,为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更好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哈萨克族 “黑走马” 舞 发展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公元前就活跃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是“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其中民间舞蹈——“黑走马”,就是哈萨克族人广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深刻地表现出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知网通过全文的搜索,主要有12篇文章,万方数据库共搜索到7篇,在维方数据库中共搜索到2篇,而对于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的传承与发展的资料较少,所以本篇论文以论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的起源与发展为题,进行调查与研究,了解发展的现状,为以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促进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居住的哈萨克族人为研究对象,对该民族的民间舞蹈“黑走马”的文化进行阐释,了解其发展状况。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黑走马”进行了解。

2结果与分析

2.1哈萨克族黑走马的历史起源及历史发展

2.1.1哈萨克族心中神圣的骏马形象

哈萨克族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在草原上放牧牛羊,马儿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或缺工具和伙伴。这种地理环境造成自然亲缘关系作用于哈萨克人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哈萨克人便对马产生了崇拜和钟爱之情。一句谚语说“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因为哈萨克人一直遵循着赞美、模仿、歌唱和不伤害马的宗旨,所以哈萨克人一出生就能够得到他们的两只翅膀,这两只翅膀对于他们来说,象征着永不褪变的爱情、难以割舍的亲情、心灵追逐的自由、一往无前的勇敢、势不可挡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展现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真实,更是人文意义上的真诚。然而在哈萨克民间文学,传说故事有很多,在这些口传历史中,马与哈萨克族的关系作为一种母题,被哈萨克人不断传衍。

2.1.2“黑走马”的历史起源

关于“黑走马”的起源,传说不一,但都大同小异。阿勒泰地区居住的哈萨克人流传下来的是这样传说:从前哈萨克族与蒙古族为了争夺山峦起伏、绿草如茵辽阔的大草原,蒙古人在战场上以勇猛争得胜利,把哈萨克人民心中向往神圣的大草原占领了,同时也把大草原上自由自在奔跑的马儿、呛足母乳的羔羊、低头啃草的牛儿一并掠夺走。至此,哈萨克人悲痛绝望,这时却从草原中传来耳熟能详的黑走马乐曲,是一名哈萨克小伙儿思念平时与它陪伴的马儿,就情不自禁弹起了黑走马乐曲。弹到一半时,在马群中有一匹精通灵性、身材强壮的黑公马听到远方牧人的召唤,黑马就带着其它马儿奔跑如飞的跑过了蒙古草原,跑回了自己的家乡。哈萨克人为了纪念骏马,保留下来了黑走马之曲并且创作了黑走马舞,通过舞蹈的形式来展现马的各种姿态。

2.1.3黑走马的历史发展

“黑走马”(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深受哈萨克族大众的喜爱。该舞蹈多数是以代代相传的形式传承,将原始的舞蹈动作传给下一代,每到节日或者是有庆祝活动时,就会自觉的组织起来,伴随着音乐进行舞蹈,展现出哈萨克族独有的地方特色。因为他们从事游牧生活,所以在休闲时也会自娱自乐,相互比舞。

2.2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的艺术特色

2.2.1一脉相承的动作特征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哈萨克舞蹈基本是主要以动肩为主,上下微颤、颤动均匀,区别于蒙古族舞蹈的柔肩和耸肩,也没有“甩肩”和“硬肩”的动作。哈萨克女子舞蹈中的基本手势是兰花手,手势特点则是使劲往下压,“弹压”与“提腕”为主,有时是半握拳式,多以揉手与里转腕为主。哈萨克舞蹈为抖动帽子上的羽毛,多以晃头为主,但并非是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移颈。将哈萨克族骑马洒脱的动态用上半身的灵变来彰显哈萨克姑娘热情洋溢的内心活动,使舞姿变得挺拔柔美而延绵;将哈萨克走马拘束的静态用腰部力度和软度来表达哈萨克少女内心害羞的情感,例如晃头、动肩、腰部的动作;将哈萨克骏马奔跑的动态用脚下变换和交替来表现内心焦急等待期盼爱人的心情,如碎步连续而不断;将骏马奔腾狂野动态用手臂的交替性来表达哈萨克族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如双手两侧多转腕。

2.2.2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

“黑走马”有单人舞,双人舞。跳单人舞时,舞者大多会用身体模拟马儿奔跑、嘶鸣、散步、啃草等姿态;在跳双人舞时,就会模拟叼羊、赛马、马上拔河、马上摔跤、射元宝、骑马抢步、飞马拾银元、飞马拾手绢、骑马拾金币等舞蹈姿态。哈萨克人在进行黑走马舞蹈表演时,人们会围成一个圆圈,伴奏者则站在圆圈的任何一处,用冬不拉弹奏黑走马曲,音乐响起后,大家就会随着乐曲的节奏即兴表演起来。在舞蹈时一个人进场后会邀请对舞者一起对跳,对舞时二人一般做相同的动作,两人时而肩对脸围着小圈自转,时而二人单腿跪地交叉,时而二人相对前进后退,但不论任何舞蹈技术路线,对舞者在跳舞过程中,都保持着舞蹈的姿态与动律。

2.2.3多种多样的乐器

哈萨克族的乐器多种多样,如吹奏乐器有卡尔得乃、色布孜器等;打击乐器有达布勒怕孜、斯得尔马克等;弹奏乐器有冬不拉、萨孜等;拉奏乐器有库布孜、尚库库布孜等。

2.2.4“黑走马”舞蹈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意义

在“黑走马”舞蹈动作中,主要是用腿下动作表现马的奔跑,用眼睛表现马的聪慧、坚强、勇敢,舞蹈中男性的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女性的动作优美舒展、活泼含蓄。眼神交流贯穿于黑走马舞蹈表演的整个过程,他们坚持的是骏马的果敢,腾踏的是冬不拉的节奏,而传递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2.3民间舞“黑走马”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2.3.1“黑走马”编进课间操

阿勒泰市一所中学的同学们在大课间表演哈萨克族舞蹈“黑走马”,促进了孩子对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为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系统将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卡拉角勒哈”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亮点来抓,将其改编为“黑走马”广播体操,该体操分别由卡拉角勒哈、挥鞭子、骑师、毡合(擀毡子)、捻线、拍拍手、搓绳子、整队八个动作构成。课问操的形式新颖,富有哈萨克族的特色,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并开始在全地区的六县一市全面推广。新疆各县各学校还各自组织开展了“黑走马”广播体操比赛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对哈萨克族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丰富了校园文化体育建设。

2.3.2黑走马传承与发展的其他形式

近年来,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也对“黑走马”舞蹈有所研究,编排了《阿嘎加依》哈萨克民族舞剧,并进行了艺术创新。在各种节日、婚庆嫁娶、聚会和文化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舞蹈样式,不论男女老幼皆能融入其中,体现出浓郁的哈萨克民族特色。在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的开幕式中,黑走馬舞蹈都会参与开幕式,他们提前进行组织,对于该舞蹈进行编排,并且穿着民族服装进行表演,该地区的社区活动开展也比较丰富,会在村长的组织下进行定期的比赛,这也促进了人们对于黑走马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1)哈萨克族黑走马的历史起源及历史发展,让我们了解了民间舞蹈黑走马的历史以及古老的传承方式;(2)哈萨克族民间舞“黑走马”的艺术特色中,通过舞蹈动作的解读和比较,舞蹈形式、所用乐器的介绍,对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意义的展示,更深入的了解了黑走马;(3)民间舞黑走马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显示出了现阶段的发展与继承情况,同时在调查中也凸现出了不足,便于本文对于黑走马发展和继承提出更好的意见。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哈萨克族毡房中的数学及天文特征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