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扶上马”“送一程”

2018-03-25 06:16袁航
当代贵州 2018年42期
关键词:摘帽贫困县食用菌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袁航

保持现有扶贫政策不变,在持续有效的帮扶下,贵州将贫困县“扶上马”“送一程”,不断提升退出贫困县的造血功能,让其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继去年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后,全省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果,9月26日,贵州省政府宣布江口县、桐梓县、碧江区、湄潭县等14个贫困县(市、区)实现脱贫摘帽。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任务重,全省88个县(区)85个有扶贫开发任务,85个县(区)中贫困县有66个,其中重点贫困县50个。

近年来,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5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70.8万,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6.8%下降到2017年底的7.75%。

思路决定出路

“没了贫困帽子,腰杆自然挺直了。”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茅坡村村民向志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国家帮了我,给了我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现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让我能撑起这个家,今天我郑重申请退出贫困户,把国家的好政策留给最需要的人。”2017年年底,向志德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申请,尽管女儿还在读大二,经济压力依然大,但向志德说,丢掉贫困户这个包袱,凭着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摘除“贫困帽子”后,向志德主动参与到协调解决村里矛盾纠纷的事务中,因为处事公正,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与之相同者,还有玉屏自治县平溪镇杨柳村村民洪加元。他递交《主动脱贫申请书》时说,人要自力更生搞发展,靠自己挣的钱用着踏实,“我现在已渡过难关,还有比我更困难的”。

2015年,洪加元务工的工厂停产,妻子因患有疾病长期住院,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洪加元顿时不知所措。

了解到洪加元既有劳动力,又有脱贫愿望后,杨柳村村支“两委”把洪加元纳入温氏畜牧公司的生猪养殖项目中,通过贷款自建圈舍搞生猪养殖。仅2017年,洪加元靠养殖生猪赚了6万多元,今年预计产值9万元左右。

在江口县三沛塘村,28户贫困群众发出“我是产业的主人,我要脱贫”的呐喊……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转天地宽。争当贫困户现象少了,主动想要脱贫摘帽的人多了,这是贵州近年来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趋势。思想的惰性远比贫穷可怕,贫困人员如果不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主动投身脱贫攻坚战,为自己脱贫致富奋斗,则永远不可能摆脱贫穷的困扰。

摘帽后,玉屏自治县洞坪村村民李琼学起了种黄桃和养猪,瓮安县岚关乡岚关村村民杨昌友学会了养马和养牛,68岁的习水县同民镇同民村村民古开顺学会蔬菜种植和养猪,与他们一样,很多往日的贫困户,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把扶贫和扶志结合,坚定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消除“等靠要”思想。通过与贫困群众的不断沟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干劲,充分调动起贫困户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

在万山区敖寨乡蔬菜产业基地里,村民聂生菊将采摘好的蔬菜整齐叠放,准备装箱运往市区超市。

“以前在家种地只能饱肚子,没有多余收入。现在来基地务工,每月都有2000多元收入。”61岁的聂生菊是敖寨乡中华山村人,子女常年外出打工,自从村里有了蔬菜基地,干了大半辈子农活的聂生菊第一个报名参加。“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元,如果光靠种庄稼,这在以前是完全不敢想的。”聂生菊说。

敖寨乡中华山村是万山区推进产业扶贫改革的试点,2016年以来,通过产业扶贫,该村从空壳村到村集体经济资产突破3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120元增加到7324元,实现了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老百姓从穷到富的蜕变。

目前,敖寨乡食用菌、标准大棚蔬菜、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4000亩,覆盖全乡所有贫困户,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产业、贫困户有就近就业门路”的扶贫格局。

在兴仁市潘家庄镇下溪村食用菌产业基地,村民正在熟练地对菌棒进行接种,新扩建的食用菌大棚也正如火如荼加紧建设。

凭借当地丰富的巨菌草、农作物秸秆及人力等有利资源,下溪村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当地及周边200余名农户通过购买菌包在公司免费提供的大棚里种植,与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习水县把覆盖2500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展的黔北麻羊做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湄潭县把茶山培育成为老百姓长久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凤冈县通过“借牛还牛”发牛财;龙里县大力发展刺梨种植,把刺梨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性产业……

今年脱贫摘帽的14个县(市、区)通过发展蔬菜、食用菌、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有效确保了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摘帽的14个县(市、区)通过发展蔬菜、食用菌、茶叶、经果林、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有效确保了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图为江口县闵孝镇村民正在采摘葡萄。(江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覃儒方说,桐梓县等14个贫困县(市、区)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成果,如何巩固脱贫、抑制返贫,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还任重道远。

贫困县退出后,如何更好地走致富路,确保不再返贫,这不仅考验着脱贫出列县决策者的顶层设计能力,也事关脱贫质量。

保持现有扶贫政策不变,在持续有效的帮扶下,不断提升退出贫困县的造血功能,让其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这要求不只是将贫困县“扶上马”,还得有“送一程”的布局。

怎么送?在现有发展基础的前提下,积极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是贵州各脱贫出列县区的关键词。

赤水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在丙安、长期等农业乡镇集中发展佛手种植,实现产业兴、农民富。

“尽管已经摘了帽,但我们的脚步不能停。”黔西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汉华表示,抓脱贫就是抓发展,黔西县将继续保持攻坚决战态势,在做好剩余贫困人口帮扶的同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桐梓县委书记吴高波说,桐梓将持续打好“四场硬仗”,抓好农村产业革命,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好、组织好、实施好,把桐梓建设成为贵州最美北大门。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使每一名贫困户都有稳定的致富产业,为下步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万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吉刚说。

“过去认为,减贫摘帽就是目标,真正实现摘帽后,才发现我们收获了太多。”江口县委书记杨华祥说,脱贫攻坚不仅使干部观念发生了改变,也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从根本上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杨华祥表示,江口县脱贫出列的实践表明,只有乡村实现振兴,开启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摘帽贫困县食用菌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奋力打赢老区脱贫摘帽攻坚战
发力“摘帽后的续航”
贫困县摘帽后不得搞庆祝活动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为何争当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