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客观规律 重视习得过程
——对关注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的思考

2018-03-26 04:27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小学校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知课前预习分类

□ 文/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小学校 敖 翔 夏 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名言中所指的“学”与“习”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而是学习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教、学、习”三要素中,唯有“习”明确包含教学过程的目标要求——即“习得”的含义。现代学习理论将知识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习得——保持——应用”三个阶段。“习得”即指人类文化在被主体消化、积累、运用乃至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心理特性与心理构造得以发生、发展。因此,习得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最终转化为个体能力的过程。基于班级授课,习得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助习、课后练习三个有效控制阶段,针对这三个阶段,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改变。

一、关注课前预习,尊重学生起点

我校虽是一所城区小学,但就读的学生85%以上都来自于随迁子女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整天为生计忙于奔波,缺乏对孩子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与引导,家长的思想认识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学生学习情况呈现出较大差距的两极分化趋势。鉴于学情的具体情况,教师在备课中如何真实的进行分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妙招一:回顾性预习

课前预习是建构新知的第一步。我们会在新课前,特别是概念教学课程前,布置回顾性预习作业,了解他们的真实知识起点和技能储备,同时也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其中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的操作技能准备尤为重要,这能使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大大提升。举个简单的例子:认识时间中,老师都会用到请同学们按要求拨指针的方法来巩固对时间的认识,而学具也是学生自己家里常用的钟,所以在预习时,利用家中的学具进行“拨”这种操作技能的预习,也是预习点之一。

妙招二:强制性思考

现在的学生“耐心”比老师要好,他可以专心的等待老师讲解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过程,这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我们也会在学生有能力完成探究的课程前,布置强制性独立思考的预习内容,让学生有意识的运用前面所习得的方法来理解、探索、整合新知,达到思维训练和方法巩固两个目标。例如:五年级“3的倍数特征”一课,学生在是完成了2、5的倍数特征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的,他们已经习得了寻找倍数特征的方法和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就将在百数表中找3的倍数及初探3的倍数特征两项任务,划分在了课前预习中完成,课堂中同学们就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讨论。像这样先独立思考、再碰撞思维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对的能知理,错的亦能明意。

妙招三:网络式回顾

在这个部分,我们需要特别认真的面对预习质量明显不佳的情况,在教学进度的压力下,我们该怎么办?回想起来,我们往往试过三种方法:一是边讲边补。在讲授新知时,讲到哪里需要了,就在哪里补,但这样会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特别的零碎,学生没办法将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二是利用导入时间。在开课导入时,快速带领学生回顾今天需要用到的最近的知识,但这样的仅能勾起部分学生的回忆;三是网络式回顾。在课堂上花费5分钟左右的时间,踏踏实实的把前知进行网络式回顾,让学生从比较早形成的、一定会记得的简单知识开始搜寻记忆,慢慢回顾起这一脉知识的形成过程,或过手的教一教操作过程中需要的关键技能,这5分钟能真正的帮助学生准备好新知的学习,能让我们后面的20分钟新课有效甚至高效。

二、尊重主体地位,扮演陪伴角色

我们现有的班级授课模式比起一对一授课,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度和知识输出效率肯定是不一样的;比起网络课堂、互动微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能不同。可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优势,班级内年龄相近的学习伙伴共聚一堂,有益于学生生理、心理与学业水平的同阶段发展,而班集体中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多向合作、通过必要的操作活动来习得知识。例如,三年级的面积单位教学,在课堂上设计操作活动,任意的摆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让孩子们通过铺、摆的过程体验,更好的感受长、正方形的面积。孩子们上课学,下课摆,因为动手操作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通过一周的活动,这个年级的孩子,面积单位认识、估量明显优于许多高年级的孩子。

在学生课堂操作中,我们很注意“必要”二字,课堂时间是宝贵的,我们需要有课前习得的准备,也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例如: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我们课前让学生先行完成了分类预习,不出所料,大部分学生分为了三类,就算没有分对的同学也能在课堂上一点即通,但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的全部目标,我们还需要学生能掌握分类的方法(二分法)、清晰分类标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次讨论(我们认为讨论也是操作,是思维的操作):“你是怎么把这么多的三角形分成三类的?”“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你们分出的三类有没有哪两类存在交叉的信息?”通过多次讨论,让学生习得最基本的分类方法——二分法。同时,让学生明确按角分三类是并列关系,而按边分三类,是从属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书上只讲按角分类,并提出两种具有特殊关系边的三角形概念的原因。

这样的课堂,没有颐指气使的教师,师生关系平等、融洽,知识的习得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是通过自已动手操作、思维操作而来,牢固、具体,就如一句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获得的引导者、学习的陪伴者。

三、尊重个体差异,分层内化提高

“课后练习”我们分别给出“巩固所学知识”(必选)与“拓展所学知识”(可选)两项学习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选择,从而让学生各有所选、各有所获。

针对学生课后小结、整理知识能力不强,我们申报了小课题《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整理复习能力》,这个小课题的初衷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让思维过程可视化,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知识习得过程和快速、简明指导。但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思维导图作为一个拓扑结构图,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形成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再研究、挖掘、引入课堂利用的地方。

我们相信先进的思想做实践,总会有一点点的改变,总能给孩子们更多。无论教学方式如何变换,客观规律不会变,只有尊重规律、顺势而导才能和谐教学过程,成就师生各自的人生!◇

猜你喜欢
新知课前预习分类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分类算一算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