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法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2018-03-26 04:27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郑华恒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班规法治教育

□文/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 郑华恒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战略。

小学是法治教育的关键期和黄金期。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小学17. 76万所,在校生9913. 01万人。蒙以养正。对小学生进行法治启蒙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社会参与)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

一、实践体验:源自小学法治教育的再认识

小学法治教育,经过国家“五五”“六五”普法,理论与实践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法。如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调以思政课(以前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现在的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为主体,其它学科渗透为辅;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但忽视在实践体验中培育学生法的价值理念、法的精神信仰,等等实践缺失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 法治教育的内涵召唤实践体验

2014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将“法治教育”代替了过去的“法制教育”。法治与法制,两者都强调了法律制度及其运用过程;但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值,法治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

对我国而言,法治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权利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我国法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因此,2016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强调了“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等。要实现国家提出的培育目标,解决上述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最好就是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

(二)实践体验是法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实践出真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所以,小学法治教育,是实践性法治。学生有了实践体验,才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理、精神和价值有真正的感悟、认同与赞赏。

体验出真实。体验,即亲身经历。小学法治教育,需要学生亲身经历,亲自验证,才能内化为法治素养,在“内部知觉”的基础上,提升法的自我意识,形成法的“理智直觉”。

(三)实践体验是国际法治教育成功的共性

考察欧美各国的法治教育可以发现,其实践体验开展得更为灵活和真实。

美国和瑞典都非常重视案例的运用体验。比如,以体育竞赛为例来说明规则的重要性,以盗窃为例说明刑事诉讼的程序、相关司法人员的职能划分,组织儿童扮演警察来处理交通阻塞、家庭纠纷等,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能力。法国组织儿童议会,并将儿童议会的提案吸纳到立法中去;甚至把学校的规定也视为一种法律规范,在制定、修改校规时,会通过学生所在学校的代表把各班级以及学校的决议事项反映给市长,以确保规定能够反映学生的心声。

二、案例分享:小学法治教育的实践体验

(一)一所学校的行动:构建体验式法治教育课程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以深入贯彻落实《禁毒法》为载体,构建体验式课程,让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与理念。

四全育人,实施主体课程。“四全育人”,即全学科教学(主体学科《道德与法治》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和)、全学科展示(提供法治教育学生展示的舞台)、全过程育人(保证法治教育的学生主体参与)、全学科评价(搭建法治教育提供了反思与创新的平台)。

寓教于乐,创新活动课程。通过小故事、小游戏、儿歌、书画、泥塑、沙画、手抄报、演讲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师生主动参与。师生、义工共同参与拍摄的微电影《不让毒品进家园》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视频决赛一等奖,被推送到中国警察网、公安部,引起强烈反响。

文化浸润,营造隐性课程。学校推进“五个一”建设。“一屏”,电子屏每日滚动播出毒品预防教育的名言警句;“一园”,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开辟学习园地;“一网”,校园网开设毒品预防教育专栏;“一廊”,设置毒品预防教育文化长廊;“一室”,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室,安装触屏多媒体,展播优秀禁毒作品,供师生学习禁毒知识。

……

感悟:法治教育内容庞杂,涉及面广,面面俱到,就会“雨过地皮湿”,学生实践机会反而少,体验反而不深入。四牌坊小学将《禁毒法》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实施“毒品预防”主题式教育,将同一主题做精做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同时,积累的典型经验,也可作用于其它法律、法规精神理念的感悟。

(二)一线教师的做法:以班规为例

班规:用自己的水杯喝水。

这条简单的规则,它的诞生却颇费周折。

瓶装饮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而且造成了极大浪费,随意摆放抛掷还严重影响了教室的整洁。但是直接禁止学生喝饮料显然剥夺了学生的“公民权”。

宣讲喝饮料对身体发育的弊端,制作了专门的饮料瓶子回收箱……依然不能解决问题。

一天,老师抓住机会与学生算起了账:刚才我们数了这一周有220个瓶子。如果平均每瓶水卖3元钱,这一周就花去了660元。如果一个学期在校16周,一学期支出10560元。6年共12学期,在饮料上支出的钱最少也应该有126720元了。

126720元!重庆长安欧尚2017豪华版才不到6万,喝饮料的这点钱,够买2辆了。

这份让人瞠目结舌的账单让新班规的讨论和制定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全班一致通过:全班同学只能够用自己的水杯喝水,不准把饮料瓶子带进教室。谁违犯,谁就做当天的卫生;大家遵守得好,可集体建议开展一项有益的课外活动。

……

感悟:培育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是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从实质上看,班规与法,都能起到指引、评价、预测、教育等作用。但法律条文往往“面孔生硬”,小学生接受起来困难;班规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问题紧密相关,利为班规(还有《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体验法治的理念、精神与价值,更利于小学生接受。正如康德所说:“他之所以崇高,并不由于他服从道德规律,而是由于他是规律的立法者,并且正因为如此,他才服从这一规律。”因此,法治教育在实践体验上编应努力向“问题思考型”靠拢,从“复制”生活的模式走向了对儿童生活的“摹仿”,尊重学生的需求,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对法治教育产生兴趣及认同。

“实践是法律教育骨骼上的肌肉”,法治教育只有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找准儿童的认知起点,契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才能唤起儿童参与实践、深入体验的兴趣。德润童心,法护成长。让我们不断探索实践体验理念下的法治教育新途径,以法治教育助推学生良好公民道德的养成,为培养出既具有道德情操又具备法治精神的合格小公民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班规法治教育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My New Year Wishes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进行班规的制订和实施
班规要科学合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