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思考

2018-03-26 04:27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叶邦见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变革信息技术过程

□文/重庆大学城第三中学校 叶邦见

一、背景与定义

2001年7月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至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始在我国铺天盖地地展开,其目标不仅仅是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更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变革我国教育教学。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已有研究

目前,对于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进行整合有诸多研究,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对其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归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研究

最早引入的就是泰勒的3T模式,即计算机作为tutor(教师)、tool(工具)、tutee(学员)。这一研究在西方有广泛的影响,在我国也甚为流传。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更多功能,如它还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学伴、脚手架等等。同时,信息技术在我国还有另外一个特殊的角色:学习对象。因此,国内学者又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归纳为:作为教辅工具、认知工具和学习内容。还有人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细化为:信息资源、课程、交流媒介、思考工具、环境、同伴、支架等等。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功用的研究

有的研究者就认为上述的阐述过于宽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本不知如何操作,也不适合我国传统教学的习惯。因此就有研究者提出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功用来说明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用于呈现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景、教学评价、协作交流、自主创作与作品发布、反思、教学管理,并提出了各种整合策略的具体方法和需要用的工具甚至是运用的实例。相对于上一种研究,这种研究确实更为具体、可操作,也更适合我国教师的教学习惯。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和层次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 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他们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细化为十个层次。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

余胜泉及其团队在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后,在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20种通用的整合模式,另外还包括文史类和数理类的新型整合模式。例如:讲授型教学模式、个别辅导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头脑风暴、基于资源的学习等等。

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思考

上述的各种研究为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提供的广阔的视角和基石,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我发现,目前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国内各级教师大多在用信息技术,但遗憾的是,教师们大都没有根据我们的专家们提出的角色、功能、阶段、层次和模式来进行教学实践。甚至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什么要整合,更别提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整合。他们中的有的人纯粹是为技术而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效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了阻碍教学正常发展的绊脚石,成了教师的包袱和累赘,成了做秀的道具。

因此,我认为,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真正的、深层次的整合应从观念和操作两个层面上来执行。

(一)观念上

1.以生态观、系统观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个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过程,更不是一个用技术来代替教学方法的过程,而是一个新技术融入教学生态系统的过程。信息技术这种新技术融入教学生态系统中有可能能够完全融入这个生态系统,在经历一系列的变革后使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平衡。但也有可能因为变革的失败或技术的缺陷而使新技术完全泯灭。因此,我们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是为教学所用的,而不是主导教学,凌驾于教学之上。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种种有利变革,认清其优势,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2.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文化敏感性

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包括三个层次:作为产品的文化、作为学习方法和程序的文化、作为观念和价值的文化。第一个层次如果确实有效的话,则比较容易推广,而后两个则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惯性而难以推广。因此,我们应该以产品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手段、资源,最终实现教育的变革。强调思想、理念的重要性是应该的,但要想我国的传统教育完全在思想和理念的作用下变革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行的。

(二)操作层面上

树立上述观念后,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实际的整合工作呢?笔者认为,三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什么时候介入?如何引入?介入的时候怎样具体操作?

1.在学科教学中何时需要引入信息技术?

在常规的教学中,使用常规的手段和教学活动遇到一些困难,比如只从理论上讲分子的组成很难给学生形成直观概念,这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这其中关键的是要找准常规教学在实施教学时,无法用常规手段表达完成教学任务的地方,找到后再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完成,否则介入信息化手段就没有必要。

2.如何介入?——两个切入纬度:教学和信息技术

在学科教学的哪些方面介入信息技术手段?

也就是常规教学存在什么样的困难。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困难:如何促使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解决学生水平不同的需要;如何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不同动态状况;如何建立学习的互助,建立教学小助手;如何对学生学习动态的监管和反馈;如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及信息的效率等等。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切入的纬度。这就需要我们要对信息技术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知道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特点和功能,并能紧跟技术和理念发展的前沿。

3.引入的过程?

在此引用钟绍春等人提出的一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方法——基于课程实施过程的基本整合方法(MIBP) , 它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步骤:

·本节课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整合点的诊断

·本节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选择

·本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各整合点的整合方法选择

·本节课的课件设计与集成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它关乎到我国教育信息化成败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走向,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迄今已有10多个年头。在这10多年中,教育信息化领域,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各种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如理论的合理性、可行性,实践的有效性等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开始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话题,再加上它所遭到的批判,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一个冷门的话题。因此,这一领域目前进入了它发展的瓶颈期。正因为上述原因,笔者提出自己对这一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以期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人加入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教育的真正变革!◇

猜你喜欢
变革信息技术过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变革开始了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