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2018-03-26 12:25何玉林王再新杨连发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何玉林 王再新 杨连发

【摘 要】本文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论述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分析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明确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原则,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评价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构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 创新创业教育 教学能力 能力评价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04-02

高校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众所周知,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推进和落实“双创”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将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相融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研究能力、熟知创新创业整体流程与经营管理环节,而且还要有一定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如何保证和有效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如何评价这种能力,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部门和高校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一、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

所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凭借自身的德、智、体、美等素质,在认识和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过程中所达到的水平和效果。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而言,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即是教师以科技创新为主,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并传授于受教育者,促进自己与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它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师不仅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起到主导作用,其自身所具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既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保证,也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自我成长与实现价值的要求。因此,应明确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而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为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思路,也为教育部门和高校制定教师评聘和考核等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

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通常包括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创新创业研究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创新创业认知能力是以创新创业为认知对象,对创新创业的背景、意义、特点、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视野、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热情以及对所教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教学思想、理论与规律的认识。创新创业认知能力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对所教学科专业内容的选择和分析,创新创业知识的有效组织和呈现方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

(二)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将自身理解和掌握的学科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通过运用一定的教学技术与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功底对其教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专业理论知识是前提,而将掌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则是关键。如何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一般来说,要多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带领学生深入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学习实习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三)创新创业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指一个人积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并创造性地解释未知事物或解决未知事物的能力。科研创新是教师自身智力水平与理论能力的保证,面向社会的智力输出是教师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要注重教研融合,积极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提供有价值的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新产品,进而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教师应有在企业实习、挂职、学习的经历,甚至是创业的经历,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

三、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标准,高校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本文依据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并以客觀性、多角度性、可衡量性、可接受性为原则,构建了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见表1)。

创新创业认知能力是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基本能力,与专任教师职业、创新创业导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直接相关;而创新创业认同能力是对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认可与肯定,与岗位教学、课题研究、职务评聘、晋升、绩效分配等直接相关。

(二)评价方法。从教育部2016年11月发布的“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导师”选聘条件来看,目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选聘标准比较抽象、笼统。根据表1中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上引入专家组评定法,运用专家组评定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评价。专家评定组主要由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和学生、创新型企业科技人员、成功企业家等组成,让学生、老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三)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优秀总分为85-100;良好为70-84;合格为60-69,不合格为60分以下。

(四)评价应思考的几个问题。具体如下:

1.评价标准制定的可行性。制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和采取什么样的程序方式,是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公平、公正评价的关键。因此,在制定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时,应当客观、全面,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创新创业要求,制定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

2.评价标准权重的适度性。评价体系只考虑全体教师的情况,没有针对特殊教师的具体情况。由于文科、理科、工科各专业性质不一样,职称层次上有高低,教师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必然有差异。因此,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的学科专业和职称,科学配置指标权重,确保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的准确度、可信度。

3.评价实施者的组织能力。严格的评价组织是保证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还要有丰富的、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评判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制度,做到评价过程规范化、评价结果落地化。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不仅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建立起客观全面、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既要考虑从教师的职业准入、职称申请及聘任等方面入手,也要考虑从专家评价、单位评价等多维角度科学衡量,以期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在评价标准制定的可行性、评价标准权重的适度性以及评价实施者的组织能力等问题方面,还有待于教育部门和高校进一步思考探究。

【参考文献】

[1]倪花.浅谈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2)

[2]徐丽娟.从高校基本职能看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EB/OL].(2012-10-11)[2016-12-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a783d01019uul.html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EB/OL].(2016-11-29)[2016-12-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8/s5672/201611/t20161129_290306.html

【作者簡介】何玉林(1980— ),女,湖南双牌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王再新(1978— ),男,湖南龙山人,副研究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政办副主任;杨连发(1965— ),男,博士,贵州黎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