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秘笈:只折腾自己不折腾娃

2018-03-26 09:13乐瑶
现代家长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志东江专家

乐瑶

悲愤妈妈讨教育儿秘笈

2016年8月,李念在儿子小志入小学之际,把他从婆婆家接回来,计划着开启陪读妈妈的生活。李念对儿子的未来满怀憧憬——以前儿子不在身边,自己没有发挥的机会,现在,终于可以一展身手,她决定全力以赴,陪儿子拼出一个灿烂的未来。万没想到,豪情万丈没几天,她就被现实迎头痛击,不但美好憧憬荡然无存,胸中的怒气却日盛一日……

李念和老公霍东江都是西安市一家企业的普通职员,儿子出生后由爷爷奶奶带,夫妻俩每到周末前去探望,带儿子玩,领他各处吃美食,儿子与他们的感情很亲密。李念偶尔看到小志任性调皮,但一想在祖辈身边长大的孩子大都如此,小志又不算过分,也就没太在意。

可是把儿子接到身边没多久,李念就开始感到头疼,甚至有种要崩溃的感觉。小志自理能力极差,房间里乱得像猪窝,在学校也是频出状况:书包拉链没拉好,文具盒不知掉到了哪里;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记,回家后还得跟同学打听;课堂上跟同學说话被老师批评;欺负女同学被家长告状……更让她崩溃的是陪儿子写作业,那么简单的题,她重复讲几遍,如鸡同鸭讲,小志依然一脸懵。有时候李念甚至都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跟儿子讲的不是人话。终于,她发火了,而且一发而不可收——这么“弱智”的儿子,让她实在无法淡定。

丈夫对李念很不满,指责她不会管教孩子,李念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霍东江经常出差,很少有时间管儿子的事,偶尔在家就只会当好人,对儿子宽容大度,对她却吹毛求疵。李念反唇相讥:“我不会管,就你妈会管。如果不是她,小志能这个样子?”霍东江火冒三丈:“你不顾念老人的辛苦,还埋怨他们,真是蛮不讲理!”“你以为我愿意让他们带?你要是有能力独立养家,我情愿当家庭主妇自己带儿子!”霍东江更加不能接受,反击道:“你咋见谁咬谁,属疯狗的吗?”

就这样,为了儿子的事,夫妻俩争吵不断,家里像战场,小志借机浑水摸鱼,更加不像样子。李念悲愤又绝望,觉得生活暗无天日。

李念的改变是在和家教专家交流之后。朋友见她为儿子的事心烦,极力推荐她去拜见一位教育专家。专家听了她的烦恼后笑着说:“你一定是独生子女。”李念点头,但又不解这有什么关系。专家说:“还有,儿子不是你一手带大的,是老人帮着带的吧?”李念一愣,专家的判断很准确。专家说:“因为是独生子女,你从小到大,愿望和要求都很容易被满足,也就失去了韧性与忍耐力。儿子又不是你带大的,你没有和他一起成长,没有经历过小孩子的磨缠,如今突然把孩子接到身边,虽然爱孩子,可你的耐心很容易被损耗。”

李念想想,认为专家言之有理,可已经错过了那些锻炼,现在要怎么做才能既管好孩子,又不让自己怒火中烧呢?专家让她列出儿子最让她生气的三个缺点,李念说:“第一个就是学习不好。”专家问:“为什么学习不好呢?”“不专心不用心,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写作业也不认真,我在旁边盯着骂着才能完成。老师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可他根本静不下心来看书,吸引他的是手机。之前是为了让他安静一会儿才把手机给他玩一玩的,结果他迷上了游戏,有时候还用学习和我讨价还价。”李念大倒苦水。“还有什么让你生气?”“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脾气坏。”李念说。“我知道了,你希望他是个热爱阅读,专心学习,自理能力强,脾气温和的孩子。”专家说完,以探询的目光看着李念。李念连连点头:“是啊,他要能满足这几条,我就非常满意了。”专家笑着说:“好的,我就告诉你秘笈:孩子是不需要管的,你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努力去做这样的人。因为孩子从小到18岁上大学,在家的时间比在校的时间要长很多,最能影响孩子的是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父母性格、家庭氛围、父母的心理特点及为人处世方式……”说完专家笑着看李念,李念吃了一惊,难道儿子是自己的翻版?

改造自己遇挫折

李念回到家,老公和儿子去了婆婆家,家中很安静。这是个寻常的日子,她以第三者的目光平静地审视了自己的家。儿子的房间不用说,凌乱不堪,床上堆了几层东西,衣服、零食、课本。再进自己的卧室和厨房,好吧,李念不得不承认,她的卧室和厨房也没好到哪儿去。是的,作为独生子女,她做家务尤其整理房间的能力也很差。至于阅读,她不爱看书,爱在手机上刷屏。至于脾气,就更与温柔、平和等字眼儿不沾边了。想到此,她终于承认,自己也没有做到她要求儿子做到的那些。想要改变儿子,首先要做一个全新的自己。李念决定,立即行动。

李念和老公认真谈了一次,对自己之前的行为道歉,并且说了她的规划。她要改造自己,成为她要求儿子做的那种人。霍东江听了并不激动,淡淡地说:“好啊,我拭目以待。”李念有点失望,其实她希望得到老公的鼓励,希望老公和她一起改造,因为他很多方面也做得不怎么样。老公不响应,那就自己努力吧,李念相信,假以时日,她会影响到老公和儿子。

李念为自己做了全面改造计划:不发脾气,开始看书,家里随时保持整洁。

说做就做,李念网购了一批文学经典及儿童读物,并在家里大张旗鼓地搞卫生。这时她才发现,积累已久的凌乱,整理起来极为耗时耗力,忙了一天,累得腰酸腿疼也没见多大成效。而霍东江则在一旁闭目养神,在李念再三要求下才帮了帮手,李念忍着没发火,还强行挤出灿烂的笑容。小志看着妈妈巨大的变化有些摸不着头脑,倒是比平时乖巧了许多。小志做作业时,李念也不守在旁边了,而是离开一段距离,拿起《日瓦戈医生》看。老实说,她没有想到这本获诺贝尔奖的名著读起来会那么吃力,看了好几页还没看出作者要表达什么。可是,既然拿起来了也不好当着儿子的面再放下,更不能让儿子看出自己的索然无味,她只好像演戏一样假装认真看书。旁边的手机一响,李念拿起手机看了看,看着看着就刷起了屏,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得做榜样,于是又强迫自己放下手机继续看书。给儿子检查作业时,她几次深呼吸,总算忍住没发火。

几周后的一天,李念下班回家,看到客厅一片狼藉,便让老公和小志去整理,可大的使不动,小的也不听话,老公还反唇相讥:“你的衣服也在床头堆了一堆。衣柜不是才整理的吗?也是乱七八糟。”李念进去一看,确实,这两天她稍微松懈了,衣服又乱了。看着小志一脸幸灾乐祸的表情,李念的怒火在心中升腾,认为老公不该当着儿子的面拆她的台。当晚给儿子检查作业时,小志把10减3的答案写成了6,李念让他数自己的手指头来算,小志数来数去还说是6。当算到第三遍仍然没算出正确答案时,李念终于忍无可忍,挥手打了儿子两巴掌,骂道:“你不长脑子吗?这么简单的题都算不出来!”小志哇哇大哭。霍东江进来生气地说:“就你还能变成好脾气的妈妈?你自己做不到也别要求我们!”李念积蓄多日的委屈和怨气爆发了,痛快地和老公吵了一架,直把老公骂得狗血淋头,落荒而逃。

可是吵过了李念又后悔,她不想让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只好再次向专家请教。专家说她太心急,叮嘱她:“我们不可能突然成为全新的自己,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改变,挑最要紧的方面来改变自己。”李念说当下最要紧的是给儿子当陪读差点被气死。专家告诉她:“其实我们不建议陪读。学校的老师都是科班出身,教学是他们的主业,家长能比老师教得好吗?而家长主要是负责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成长。家长和老师应该职责分明,当家长的本分尽到了,那么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不会太差。”李念思索再三,决定调整自己的方法。

只折騰自己不折腾娃

从此,李念只做老师要求家长做的,比如听写、检查背诵等,至于常规作业她不再盯着也不再检查。小志如临大赦般开心。李念也有时间在阅读上下功夫。她的经验是不能买人云亦云的所谓“好书”,得自己觉得好才行。于是她关注了几个读书公众号,先看书评,从书评中选书。接着又去图书馆,大致浏览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再借回来。可就算借了自己想看的书,也难以抵挡手机的诱惑,尤其是朋友圈,总是忍不住隔一会儿就刷刷屏。为了摆脱手机的诱惑,她索性退出朋友圈,可退出后心里竟然空落落的不自在,只好重新加入朋友圈,只是她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一天只进去一次,集中看一下。可是,每当儿子不在身边时,她还是忍不住频繁刷朋友圈。这时她才意识到,手机的吸引力确实超乎想象,成年人都难以抵挡,何况一个孩子?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她对儿子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苛。不陪读,不再对儿子过高要求,家庭气氛随之改变。

慢慢地,李念终于习惯了阅读,也喜欢上了阅读。如何拉儿子和自己一起阅读呢?李念发现儿子跟她一样喜欢《名侦探柯南》这本书,于是她购买了这套书,和儿子一起看。儿子看不懂的地方,她给他讲解。一段时间后,儿子慢慢地爱上了看书。小志喜欢智能机器、兵器和战斗故事,后来也爱上了温暖的童话故事。每次李念买了新书,小志会主动提高吃饭和写作业的速度,就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看书。母子俩经常各看各的书,时不时地交流一下,气氛特别融洽。这让李念暗自称奇:以前威逼利诱都无法让儿子喜欢看书,现在儿子竟然乐在其中。她再次想起了专家的话:孩子不用管,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不过,儿子期末考试时李念还是忐忑不安。成绩公布后,小志排在班级第20名,没有进步,但也没有退步。而这个成绩是在她不陪读的情况下取得的,李念由此判断:不陪读是可行的。

霍东江看到了李念的变化,也佩服她确实改变了自己,而不是装腔作势给儿子看,他向李念道歉,也开始尝试改变自己,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大为改善。

随后,李念又向自己的另外两个坏习惯挑战:一个是不整洁,一个是坏脾气。虽然其间并非一帆风顺,但她不再焦虑会前功尽弃,而是锲而不舍,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

经过近一年的自我折腾,李念真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她成了温柔随和的妈妈,成了儿子的亲密书友;家里也变得干净整洁了。而小志也变化明显:喜欢阅读,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和同学关系融洽,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这可喜的变化,让李念从内心信服专家的家教理念。

2017年10月,网上出现一则帖子:“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立刻引发跟帖无数:“才五年级,你要好好活着。”“每次到孩子写作业时间,我就觉得我的劫难来临了。”“我嫂子陪孩子写作业,把孩子揍得嗷嗷哭,我哥进屋去劝,十分钟后变成男女混合双打……”

李念看着看着就笑了,这些家长多像当初的自己啊!看来,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处在困惑当中。他们不明白,最需要接受教育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教育孩子是对一个生命的塑造,复杂、系统、持久、微妙,可太多的父母无却证上岗!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够自我反省,洞悉做家长的秘笈……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小志东江专家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沿岸而生
出门前要化妆
地邻
原因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那件蓝色制服
不能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