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制与思考

2018-03-26 09:11卢天然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卢天然

[摘要]通过回顾2017年梧州市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第18题的命题背景、命题过程和试题评价,教师了解到要命制好一道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材料解析题,就要充分考虑知识点选取、试题立意、材料选择和问题设置等方面。

[关键词]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核心素养;命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4000103

目前各省市的中考一般都兼具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的功能。中考历史试题一般可以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大题型,而材料解析题是最有学科特色的一种题型,能非常有效地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层次,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材料解析题的命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应考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得到新的体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有鉴于此,笔者拟以2017年梧州市中考历史试题中的材料解析题为例进行剖析,以求教方家。

一、试题呈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条约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由此开始了英国统治香港的历史。之后,英国又于1860年、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分别将九龙和新界合并于香港。

材料二1943年1月11日,国民党政府照会英国,声明九龙问题暂时搁置,中方保留日后提出讨论之权。同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明确指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它的收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冯仲平《论战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即表明了对香港问题的严正立场: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的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在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唐文贵等《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材料三二战后,由于英国千方百计地恢复和维持它在香港的统治,加之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香港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直到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才揭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会谈的序幕。经过22轮艰苦曲折的谈判,中英双方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摘编自肖元恺《中英关系与香港问题》等

材料四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第五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材料五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至2.49万亿港元,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由4575亿港元增至9083亿港元。香港已连续2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营商环境和竞争力长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宋哲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高考改革背景下地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研究》(2017A024)阶段研究成果。

(1)材料一划线的内容出自哪一年签订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历届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一致观点。

(3)材料三主要说明了什么?

(4)材料四的规定,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并分析指出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

(5)材料五反映了香港回归后怎样的经济现象?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如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参考答案](1)时间:1842年。条约:《中英南京条约》。(2)观点: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适时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3)说明:香港回归的道路充满曲折;香港问题的解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4)方针:“一国两制”。权力关系:授权与被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5)现象:经济持续繁荣发展。(6)做法:增强综合国力;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二、命题背景

近年来香港出现的“占中”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我们对“香港问题”历史教育的新思考。如何讲清楚香港问题的来龙去脉,引导青年学生对香港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祖国统一》这一单元的要求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歷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香港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的解决过程、香港基本法的规定、香港的发展现状、祖国统一大业的展望等问题,将香港问题纳入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之中,以点带面,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链、问题链。综合地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这个专题的知识,有利于引导教学中对该专题知识的复习,也有利于强化学生对香港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涵养家国情怀。

在近年来的听课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对“一国两制”的教学过于简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较多,导致学生对“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中央与香港、澳门权力关系的认识也很模糊,这些影响了学生对国家统一大业更深层的认识。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20周年。2017年5月27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20周年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作为重大热点问题,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应格外注意复习这一知识点。以香港问题作为考点,既可以检验教学中对此知识点的重视程度,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也有利于引导师生对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

近年来,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研制组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还研制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考试的手段,引导教师重视这些改革新政尤其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这些考虑,选择香港问题作为切入点来考查祖国统一大业就具有很高的试题立意,也具有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命题过程

根據前面的命题设想,命题组围绕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的谈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内容、香港回归后的发展现状、祖国统一大业的展望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阅读。主要阅读的材料有:冯仲平发表在《世界历史》上的《论战后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1945-1949)》,唐文贵等发表在《四川统一战线》上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始末》,肖元恺发表在《西欧研究》上的《中英关系与香港问题》,陶文钊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太平洋战争期间的香港问题》,齐鹏飞发表在《中共党史资料》上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秘密磋商”》,方侃实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上的《1978~1982年中国收回香港的决策背景与历程》,周南等发表在《百年潮》上的《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亲历记(一)》《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亲历记(二)》,以及《中外旧约章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20周年上的讲话》等数十篇论文和著作。通过反复对比,从中选取了一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了试题中的材料。

所精选的这些材料,从来源上看,包含了原始的文献记载、后人的回忆录和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数据。材料来源具有多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种途径精心搜集多样化的材料,并注意甄别历史材料的权威性和价值。从时间跨度上看,涉及近代清政府、民国政府、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时间跨度近200年,把历史和现实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从内容上看,涉及了政治、经济、外交、国际关系等,信息丰富多元,综合性较强。

材料处理妥当后,命题组开始根据试题立意,结合精选处理后的材料,进行具体的问题设计。每一则材料都从不同角度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几个问题,形成问题库,并组织相应的答案。然后结合全卷的难易程度、材料题的设问类型和难易程度,大体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从问题库中选择合适的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一道完整的试题。

四、试题评价

试题基于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立意。考查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难度适中,符合两考合一的要求,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尤其可贵的是,试题较全面地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第一小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辨识出该条款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个条约签订于哪一年,这体现了时空观念素养。

第二小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一致态度,考查了考生信息获取和比较的能力,体现了史料实证和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素养。

第三小问,要求考生从香港回归历程的材料中得出自己的认识,反映了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的关系,引导考生深刻认识香港回归的复杂性和必然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第四小问,要求考生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内容概括指出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方针,并分析指出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凸显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制度创新和依法治国理念,有利于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央和特区的关系,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

第五小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香港回归后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形成自己的认识,以此说明“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体现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第六小问,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如何才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此问由历史问题回到现实思考,属于该题的升华之问、点睛之问。主要针对的是台湾问题,是对“一国两制”方针的再次强调,也是对依法反国家分裂的重申,还表明了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要加强综合国力,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

总而言之,本题以香港问题为切入点,将历史问题和现实思考结合起来,较好地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专题的知识,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在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试题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有利于引导学生强化国家和民族观念,正确看待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进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命题启示

命题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当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命制一道高水平的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确实很值得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要命制好这样一道材料解析题,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知识点的选取。知识点的选取是命题的基础,知识点选取是否恰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试题的质量。对于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尤其是中考命题来说,在知识点的选取上,一定要在考试范围内选取主干知识以及有丰富意义的知识,避免选取边角知识、冷知识和孤立知识。如果是综合性的材料解析题,还要注意知识点的时空跨度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点主线。为了强化历史试题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还应该尽可能考虑具有时政背景的知识点。

二是试题的立意。试题的立意反映考查的目的,是试题的核心或主题,包括知识与能力。可以说,立意就是试题的灵魂和价值,决定试题的品质和生命力。一道材料解析题的立意,必须充分体现知识价值、育人价值,可以考查出学生综合素养的层次和水平。试题的立意可以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史学阅读积累的程度,结合知识点的内容和课标要求来进行初步确定,再进一步进行史学阅读,深化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或根据阅读收获来重新拟定立意。

三是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决定试题的内涵。在命制材料解析题的过程中,要围绕试题立意开展广泛的史学阅读,通过比较、甄别,选取更恰当、更权威、更有内涵的材料。尽量不要选取一般刊物和信息过于单一的材料,更不能抱着捡到篮子就是菜的随意心态,一定要谨慎、精心地选取,还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

四是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的质量是决定试题质量的关键。有好的立意、好的材料,如果没有好的设问,那也是一道没有价值和效度的题目。要根据试题立意、考查目的和材料内容,设计好整个问题链。问题的组合力图逻辑连贯、层层相扣,切忌各自为政,以致每个问题之间似乎毫无关联。问题链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层次,尽量不要单纯考查某一种素养。此外,每个小问都要有明确的答题的限定条件和方向,设定恰当的难度要求。问题设计好后,还要根据问题的类型和考查的素养要求进行修改完善,并组织好答案,最终形成一道完整的试题。

[参考文献]

[1] 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黄牧航,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