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2018-03-26 07:34周玳珈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科素养

周玳珈

2018新年伊始,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它如同一记响雷,让广大一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打了个激灵,而伴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也呼之欲出。为了更好地迎接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洗礼,同时为已进入最后审核调整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使用提供准备,作为教材编写组成员,笔者与其他几位编者在笔者所在城市开展了一次关于课标学习和教材调研的活动,其间印发了2017版课程标准并挑选了在编教材中的2个样章提供给本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读,教师们自然地将视角聚焦在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集中而突出地表现在对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项目学习感到茫然无措。笔者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教材编写组的解答,以期掀起关于项目学习的神秘盖头,让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瞥其貌,并从思想与行动上做好紧贴课标、应对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准备。

【问】2017版的课程标准为什么提倡开展项目学习?

【答】大家会发现2017版的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它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与2003版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所不同,三维目标是较微观的关注具体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整合了三维目标并在此之上的更宏观的育人目标,它所关注的除了学科知识外,还有学科思想、思维品質等。那么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是什么呢?在2017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就提到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学习能促进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知识学习的掌控力、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各种能力的综合也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这样理解,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学习活动则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有力途径。

【问】2017版课程标准提倡的项目学习和2003版主张的任务驱动有什么区别?

【答】前面提到的2017版课标的“实施建议”中已解释了项目学习的本质,那么它和我们已熟悉的2003版课程标准采用的任务驱动有什么异同呢?事实上,任务驱动与项目学习都具有“提出问题—探究协作—解决问题—形成成果”的基本线索,都强调了“学习活动”并把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但它们又有显著的区别:任务驱动中通常是由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也通常是固定的,学生通过既定的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目的,任务成果通常也呈现某种单一的形式,如一个演示文档、动画、程序等。而项目学习中的问题则是基于真实情境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也不唯一,学生必须在项目前期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好项目方案,之后才开始实施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调查、观察、实验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既要学习运用课内的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构建起自己的新知识,最后形成的项目成果也具有一定的“集成性”,例如,一个设计方案或一个实验报告,而一个方案或报告里就可包含项目前期问题分析的思维导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佐证照片或视频,最后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等。

【问】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项目学习是怎样的?

【答】课标在“实施建议”中,以必修1模块“数据与计算”中的一个单元部分为例,大致介绍了项目学习的过程,教师们可以先研读了解。下面笔者以粤教版教材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在必修模块“信息系统与社会”中,每一章对应着一个项目学习。例如,“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这一章提供了一个项目范例,即基于“网络订票系统的出现缓解了人们出行高峰的交通压力”的情境,提出了“剖析网络订票系统”的主题,并根据主题制订了项目学习规划与方案;随后,在各节中分别设置了若干探究活动,它们可能是调查、体验,也可能是分析、实验,如“进入网上售票系统体验车票预定过程”“分析网络订票系统的输入、存储、输出等功能”“完成一个组装计算机系统的实验”“调查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等,探究活动覆盖了每一节所呈现的所有知识技能的运用,每一个探究活动也是构成项目的一个部分,当完成了一个个探究活动,一个项目也就基本做完;最后,运用数字可视化工具完成项目成果,即集成了“网上订票过程屏幕录制视频”“网上订票系统组织结构和操作流程的思维导图”等在内的可视化报告,整章项目完成之后是开展项目学习成果交流与活动评价。

【问】虽然教材提供了项目范例,但还是没有把握在现实课堂中能否顺利开展项目学习,有什么具体的指导吗?

【答】教材中的项目范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可参照开展的项目,但考虑到地区、学校及学生个体发展等的区别,如果项目范例中的主题不能符合学习者特点和满足学习需求,则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其他选题,例如,“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单元还提供了其他选题,如“剖析自动售货系统”“剖析共享单车信息系统”等,也可由教师或学生另行选择主题。另外,每一章都围绕项目学习设置一些栏目,如提出项目主题之后有“项目规划”和“方案交流”,每节的若干探究活动之后都有对应本节知识运用的“项目实施”指引,在全章的最后有“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这些栏目既适用于项目范例,也适用于基于本章知识学习的所有自选主题项目学习,通过这些栏目,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递进地完成整个项目。

基于项目的学习对学生和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富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将看似零散的知识加以有机整合与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创造具有现实价值的项目成果。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得以充分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理解,培养与真实的人和事物的相处技能,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具有创见的行为思想。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将转变成为项目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甚至协作者,同时也将形成更具全局观的教学设计能力、更强而有效的教学组织能力。但是,他也存在很多挑战,如学生需要摆脱以往依靠教师、依靠课本的学习方式,学会向同伴、专家及社会寻求帮助与资源;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为学生匹配适合的项目,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辅助和指导;项目学习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分工协作,教师如何监控与评价各个小组的整体与组内个体的表现;项目学习应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有限空间,如何取得学校、社区甚至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持……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实施项目学习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发布是一个信号,催促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教育转型与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打造更富有生命力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科素养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