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一生的忠诚之心

2018-03-27 00:40光莹
中华民居 2018年1期
关键词:努尔哈赤陆机芦苇荡

国画《义犬童知》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但民间还流传着一句话叫“狗不嫌家贫,孩不嫌母丑”。狗之所以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动物,究其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其有抓捕猎物、看守家园、放牧巡山等本领,更因为其对主人的一片忠心。

狗通人性,一旦认准自己的主人,便跟随一生。无论主人家是贫穷还是富有,它都不会背弃。似乎它的先祖和主人在艰难岁月中积累下的深厚感情已经融入它们的基因之中。这种绝对的忠诚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让人动容,也让狗成为受人类喜欢的动物之一。

满族流传着一个“义犬救主”的传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到一片芦苇荡里,累得晕过去。明兵便火烧芦苇荡。在危急时刻,一条狗跳进附近的水泡子里,将全身浸湿,然后围着努尔哈赤不停打滚,将周围的草打湿,救了努尔哈赤一命。等努尔哈赤醒来时,发现狗已经累得奄奄一息。为了感谢这只狗的义举,满族人于是有了不食狗肉的习俗。

狗不仅忠诚,还有着坚定的意志。相传,西晋大文学家陆机离开位于江南的家乡到洛阳做官。他和家乡的亲人久未通信,十分想念。一天,他问从家乡带来的黄狗黄耳,能否帮他带封信给家里。谁知黄耳竟然似听懂般摇着尾巴。陆机便把一封家书装入竹筒,然后套到黄耳的脖子上。黄耳日夜不停,奔跑千里,把信送到,然后又马不停蹄地把回信带回,来回一共用了25天。为了感谢它的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里人称之为“黄耳冢”。

诸如此类的忠犬故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鉴于此,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疾呼:“犬有功于世,方劝人戒之之不暇,尚忍为制酷刑呼?”他强烈呼吁人们要善待狗。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疾呼:『犬有功于世,方劝人戒之之不暇,尚忍为制酷刑呼?』

猜你喜欢
努尔哈赤陆机芦苇荡
芦苇荡里的鸟儿
黄耳传书
芦苇荡
隐忍的最高境界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赏赐仇人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
芦苇荡里藏头“牛”
沙场老将
后金的军事统帅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