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2018-03-27 09:55三三妈
女性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情小伙伴中学生

三三妈

新年前后,临近期末考试,已经在朋友圈看到三起初中生自殺的消息。上个月,看到一位痛失爱子的父亲写下的点点滴滴,字字血泪,催人泪下。“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太差”—这是很多人看到这类新闻后常常给出的评价,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进入寒假,有的孩子看上去根本无心学习,要么偷打游戏,要么睡懒觉,甚至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跟爸妈说话……家长很生气,觉得孩子是在偷懒,在浪费时间,却从未想过这些都可能是抑郁的初期表现。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更不愿它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你是否知道,抑郁症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某大学硕士发表了题为《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的报告,通过对唐山市和济南市879名初一至高三中学生(年龄12~l 9岁)的调查,他得出的结论触目惊心:样本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43.5%,接近一半。其中轻度30.8%,中度10.4%,重度2.3%。2016年,《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某重点大学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个别学生甚至无法参加论文答辩,不得不延迟毕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抑郁症患者上千万,而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病情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有点吓人,是吗?其实我只是客观陈述一个事实,希望引起家长的警惕与注意。怎样才能提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现之后又怎样给予帮助和干预呢?

我的女儿正在青春期,刚刚开始住校的高中生活,在校期间,所有联系方式只能通过手机。有时收到她的微信,也会让人一惊一乍,马上在心里启动“紧急预案”:“妈!”“在吗?”“昨天睡得好晚。困死了!”“好难受!”……可能是考试考砸了,又或者跟小伙伴吵架了,也可能是比赛失败、心情低落、经前紧张综合征。抑郁症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一时“心情不好”,也不是摆脱学习压力的“借口”,更不是孩子自身“软弱”。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轻度抑郁的时候,但有些人能够及时调整,而有些则会越来越难过。初期抑郁症的表现有很多种,比如经常性失眠、嗜睡、不愿与人交往、心情持续低落、厌食、暴饮暴食等等,想要较为准确自我评估抑郁情况,可以在网上搜索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比对。我们并非草木皆兵,只是随时做好心理准备,做孩子第一时间的“救生垫”,在他们从高空跌落的时候随时提供保护。

如果发现孩子情绪不好或者有抑郁症倾向时,要怎样提供帮助呢?我会主动跟女儿聊天,帮她纾解情绪上的压力,不要太关注成绩,或因一次比赛失利全盘否定自己;我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她分享,别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遇到和好朋友争执的时候怎么平和应对,如何对待他人的误解或敌意……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从小的陪伴让我们能够成为无话不谈的母女档,上学路上推心置腹的聊天也让我们保持心情同步在线,遇到事情她第一时间会想起我,而我第一时间的应对绝不会是责备或者继续施压,更不会把我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女儿身上。心理学家建议,对于可能有抑郁情绪的孩子,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心倾听。

用心倾听意味着不要只用理性判断分析孩子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更应该去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能说说你现在的感觉吗?”对他们经受的痛苦不要下判断,尽量同理心去感受,去理解。

二、控制情绪。

出于本能我们会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第一时间想要去改变或者压制它。比如孩子小时候家长“不要哭!立刻停止!”其实就是这样的“无理要求”。家长要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克制自己的焦虑、不满、不安和愤怒,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万万不要火上浇油帮倒忙,否则就亲手切断了孩子与你沟通的电话线。

三、户外运动。

陪孩子一起或者约上小伙伴多参加外出活动,打打球、跑跑步、骑骑单车或者爬爬山。运动可以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治愈受伤的心灵。

四、放低预期。

家长的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很多孩子的焦虑就来自于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多给孩子预留一些犯错跌倒的机会,少求全责备和谩骂指责;多关注孩子个性与情绪的成长,少关注成绩单与考试分数;多创造亲子阅读与旅行的机会,少充当“监工”或“陪读”。

著名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希望更多家长与孩子们享受成长的快乐,也能从挫折里感受陪伴与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心情小伙伴中学生
“小伙伴”等十七则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天天有个好心情
河里的小伙伴
心情
稚趣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