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语感的培养策略

2018-03-27 01:49余文彩李娟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语文素养语感

余文彩 李娟

【摘 要】本文以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作为论述对象,详尽阐述了语感训练的原则和要求,语感训练的基本程序,以及注重强化对名篇佳作的理解性阅读及途径,并强调语感训练要立足于生活,注重生活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强化对语感现象和规则的研讨,还要让学生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学习的主人,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感;语感训练;语文素养;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105-02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解释,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表现,最能体现语文水平。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语感较强,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的强弱有直接关系。换言之,善于积累语言素材,有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达到培养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感训练要把握三个结合

1. 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段话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语感训练中“文道统一”即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从而接受课本或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 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相结合

语感训练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达到“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现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目的。例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优美﹑壮丽的景象,同时又融入了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鄙视的感情,真可谓“情随景移,情景交融”了。教学本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诵读,让其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对画面的剖析,引导学生“入境”,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还能启迪其灵性,领悟到作者那种“寄情山水以自娱”的不羁情怀。

3. 语感训练与知识传授相结合

语言知识教学,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领悟其中运用的词语、句式﹑修辞﹑论证方法等的妙处,这就把静态的语言知识学“活”了,也真正发挥了语言知识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如讲授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增强语感过程中,可以对文中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进行重新排列词序,变为“让暴风雨猛烈地来吧!”“让猛烈的暴风雨来吧!”。这三句使用的词语大致相同,只是排列顺序做了调整,但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从词语顺序入手,逐步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地训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语感训练要遵从一般程序

语感训练的程序是:粗知→悟意→品味→运用→提高

语感训练,是学生学习和领会课文语言材料使之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也是通过听﹑说﹑读﹑写理解课文内容,逐步掌握这些语言材料和语言方法的过程。因此,在确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之后,还必须注意训练的程序。其原则是:要遵循学生学习和认识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和运用﹑掌握和提高语言的过程,还要做到教与学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可思考﹑可感知、可接受,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训练的效果。

因此,语感训练必须根植于阅读教学。我们要把阅读思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把阅读的理解过程和语感训练过程结合起来。阅读理解过程是:感知→理解→深究→巩固→品味→运用→提高。通过初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细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悟出其中语言文字的意思,为表达打下基础;熟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相关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方法;精读课文,进一步深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反复揣摩研究文章的精华之处,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为表达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凭借课文,试着运用语言文字,经过反复的表达和运用,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由“入格”到“出格”,语感训练渐入佳境,能力进一步提高。如笔者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第8至第10自然段讲读時设计这样的程序:(1)说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2)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按事物的发展过程仿写三个句子。

这样由“扶”到“放”,举一反三,随着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把训练的要求和内容筑成台阶,形成坡度,通过严而有序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语感训练要注重名篇诵读

1. 熟读成诵,是获取语言的有效策略

熟读成诵,终生受益,古之学者,推崇备至。“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强调熟读有助于理解。“勤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熟读有益于写作。熟读成诵,可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的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情味﹑气势在脑海里留有深刻的印记,进而形成语感。有了语感,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和优劣。诵读是感知文本的有效途径,是获取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运用的前提基础,更是提升技能﹑陶冶性情的有效策略。熟读成诵,功莫大焉。

2. 熟读成诵,量变产生质变

名篇佳作往往体现着思维的方式与过程,诵读过程就是典范语言语境的再现与再造的过程,是“量”的不断累积与演变,它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增强。反复感受典范语言的情境必须蕴含着语感产生的契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诵读记忆的黄金时期,如能对其加强诵读的指导,授之以节奏﹑重音﹑停顿﹑押韵等诵读知识,必然会提高其诵读的兴趣,促成其诵读习惯的养成。

3. 语文教学中名篇诵读的训练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学生的诵读训练,使学生不断感知文字的优美,提高对文字的形象感﹑畅达感﹑情味感的感触力,从而领会文章的情味。吟咏诵读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范读移情。鄂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适合朗读训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朱自清的《春》、鲁彦的《听潮》等,教师在范读课文时,如能运用清晰的语言,熟稔的技巧和真切的情感来诠释文本,彰显文本的神情理趣,将学生引入心领神会的境界,必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感受。

(2)导读入境。教师的范读要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就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方法和技巧上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以语调传情,读得节奏鲜明,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逼真传神的境界。如在朗读《沁园春·雪》时,让学生想象与毛泽东一起登上白雪覆盖的万里长城,极目远望“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境界,让学生沉侵在意境中,去领略北国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并且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去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气息,从而达到用自己的声音去傳达诗人感情的目的。

(3)“趣”读提能。朗读形式不拘一格,自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一个同学起来读,其他同学静静地听,然后纠正其错误;有准备地朗读,则使同学们惊叹不已,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分角色朗读,又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在诗情画意之中;高声宏亮的朗读,更能增强气势……语感是语言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它以“思”和“悟”为出发点,以“说”和“写”为归宿。当学生有了深刻的语感积淀后,就会在特定因素触发之下,把各种词汇和表达技巧娴熟地运用于语言表达中,达到语言运用的较高境界。

四、语感训练要联系生活体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作为一种非言语实践,生活体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脱离生活体验,语感培养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得苍白而无力,自然容易重蹈“死读书,读死书”的覆辙。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感的培养最终还是要根植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学会揣摩和品味生活中各种语言现象,让学生成为语感实践的主体。当学生遇到课文中那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及作者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态度时,他们便能很自然地将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形成较为客观与准确的认知。像这样有意识且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语感培养定能收到实效。

总而言之,在语感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深挖教材,又要巧设学案,更要善于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留下空间,让他们在积极热烈的气氛中学习语言,品味语感。教师不仅自身要强化对语感现象和规则的探讨和学习,而且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并积极与语言学习相联系。长期坚持,不断实践,学生的语感定然得到快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定能不断提升。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语文素养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英语微课”对高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探讨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