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学生应用型创新性能力培养的改革与探索

2018-03-28 05:12王瑞侠陈建兵钱立武
山东化工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创新性应用型材料

王瑞侠,陈建兵,钱立武

(池州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1],我们学校在制定办学定位上也紧跟时代步伐,着力于"应用型、创新性和地方性"的人才培养战略思路。但从目前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还是有些单一,对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多样性要求还未得到真正的体现,创新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应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将是我们这些教学管理工作者一直关心的话题[2]。

1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涵义

我国目前急需向社会输送大量能直接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集学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为统一的材料专业的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需要专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过程不求结果的学术性人才,而是要能够科学地将发现与应用相结合,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要能够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专业技术知识转化成设计图纸或者是设计方案,并进一步将设计图纸或设计方案再转化为产品[3]。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有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新环境和识别与处理新环境中新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看待与评价事物的眼光以及鉴别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和领会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人才。

2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践

我们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广知识、重实践"这一办学理念, 按照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4-5],并能充分体现"产、学、研"三结合的办学原则[6],经过多次反复调研,并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以适应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向,以解决学生实际就业为导向,依托我院国家级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化学与材料工程实训中心、材料学重点学科和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等项目,将我院材料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教学与目前工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探讨出具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置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培养出一批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综合型、创新性、应用型的毕业生,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并通过实践总结出一般院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推进地区及行业经济所需要的普遍性经验。

2.1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了以往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的弊端,在原有的专业设置上,增加二、三级专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6],建立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向课程的学习;在四年级,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入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顶岗实训与实习,在学院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实践性教学课程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我们所设计的富有弹性的教学平台充分体现了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也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更大自由和空间[7]。

2.2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

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更新了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在“厚基础”与“宽口径”、“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方面找到了平衡点。课程体系在注重专业理论课的同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了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CAD制图、CSCD等计算机应用课程,开设了专业外语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工程设计应用能力。通过开设实验平台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适当增加材料加工、电工、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专业技能培训的课时量,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8]。

2.3 更新了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工程观下,我国当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体现学校总体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办学定位,在新的培养计划中,我们对材料加工实习、专业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进行了重新布局,更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们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压缩了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了三个实验教学平台:即学科基础课实验平台、专业基础课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完成基础课实验,而在三、四年级时则主要从事专业实验,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7,9,10]。

2.4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按照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和创新性”的办学定位,在省教育厅领导、省内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不仅向兄弟院校学习,更重视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如针对池州非金属矿及制品发展的优势,与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签署了产学研战略性合作协议,用短短的一年时间,在我院教授博士等为主要技术力量的支持下,成功地申报了“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为我们的“外置式”实验室。2016年与池州绿箭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投资在我校内兴建用于教学与科研的“内嵌式”实验平台。到目前为止,已与安徽神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安徽博来登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天赐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友邦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省国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园区进行产学研战略合作,建立了10余家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我们目前正在考察浙江等地的一些企业,准备进一步洽谈,签订正式合同,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充分保证学生有固定的实习场所。

2.5 专业实验室建设

为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我们除不断完善基础实验室外,还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了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材料检测实验室、材料分析实验室、DCS仿真实验室等。这些专业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现有实验室总面积12000多平方米,拥有双螺杆挤出机、激光粒度仪、比表面积仪、电子万能试验机、凝胶液相色谱、转矩流变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聚合物注塑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度计、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核磁共振、电化学工作站、元素分析仪等一批先进的分析测试实验设备。另外,还建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已建成相关学科平台、实践教学平台。

同时,为辅助实验教学开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资源,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化学与材料工程实验中心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课余自由学习。

2.6 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按照"提升、引进、外聘"等路径,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定期轮流到对口企业进行进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而建立起一支队伍稳定、富有朝气、能够满足教学工作需要的"双师型、双能型"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和攻关项目,达到提高中、青年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注重从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师,以独特的"双进互动"模式,快速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2.7 改革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

2.7.1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素质养成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

在专业基础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学会学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的课堂教学, 严格的实验训练,耐心的课外指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之上,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为抓手,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实验技能比赛,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2.7.2 探索特色鲜明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阶段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材料专业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要求要有自己鲜明特色。学生的论文或设计选题必须紧密结合材料学科的实际,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是材料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与研究等。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不仅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同时又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先进性和实用性。

2.7.3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有职业资格的大学生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推进,各项工程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开放的工程教育的现实需要。针对工科专业特点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在培养过程中增加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等国内与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培养和考试。

2.8 以生为本,加强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遵循“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组织机构和政策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强化管理与运行机制,加强师资选聘等以充分保障教学质量。

2.8.1 完善学生校外实践的制度建设

大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是材料专业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校外实习实训的落实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外规章制度。我们通过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签订合同等技术文件,确保学生、学校和校外实习单位三方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1]。

2.8.2 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反馈机制体系及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改革探索,建立适应专业综合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常规的教学管理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自主创新与合作能力,以及组织纪律的遵守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以用人单位的反馈、学生自身的反馈、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学的反馈等组成的信息反馈体系,进一步建立建全学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体系。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较高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品行优秀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3 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是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而设计的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构建出新型教学实践平台,还要重视办学理念、资源投入等保障环节,因此要同时兼顾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中去,培养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训纳入教育教学培养计划中,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让应用型创新性人才能够在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里健康成长。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所进行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我们所进行的的实践探索还值得总结和借鉴,并展示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1,11]。

猜你喜欢
创新性应用型材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最美材料人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