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舆论工作

2018-03-28 06:36
传媒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舆论背景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近几年,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新媒体行业迅速发展,新媒体迅速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带动了对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更是打开网络话语权,让越来越多的人扮演起意见领袖的角色。高校舆论工作形成了“舆论自由化、舆论多元化、舆论影响扩大化”三大特点,对师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此,高校必须形成正确的舆论阵地,构建高校新媒体的价值导向,以此推动高校舆论和谐健康发展,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工作的特点

互联网裂变式的技术发展带动了大批新媒体社交工具的壮大,微博、微信、抖音等公众平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在这样的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舆论自由化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社会传播格局,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局面,使得社会热点在信息传播上更加迅速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外来文化的各种思想观念进入我国,从而产生了错综繁杂的大众文化,其自身具有的独特文化观念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喜欢富有个性化的特征,更是在开放的各类新媒体社交工具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自由选择网络信息并畅通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因此,高校学生群体有着惊人的接收能力和传播能力,这体现了高校舆论工作自由化的特点。

(二)舆论多元化

高校是社会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和集散地,从主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话题都可以成为高校学生的舆论热点,在内容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从途径上来看,高校学生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在网上发表言论,并可以不受限制地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网络言论的开放性、自由性、独立性和匿名性使得他们具备了抛却理性思考,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条件,这些现象使得高校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三)舆论影响扩大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批新媒体社交工具逐渐壮大,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点。微信、微博、朋友圈、公众号、论坛等交互性很强的新媒体社交工具逐渐发展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利用这些新媒体社交工具可以很快活跃校园舆论,引来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可以短时间、小成本和高效率地在微博、微信、贴吧、抖音上制造热点,掀起舆论风潮。例如在朋友圈形成的几何级裂变式转发就可以引起舆论风暴,扩大了舆论影响,也扩大了其带来的影响。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工作现状

依托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高校师生在上面发表的一系列对舆论热点或社会思潮带倾向性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言论被称之为高校舆论。下面就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论工作涌现出的诸多新特点分析舆论工作开展的现状。

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舆论发展中的主导媒介,经常产生一些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传播违背社会规范的现象,对于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在新媒体背景下媒体逐渐从专业机构向平民化转变,呈现出了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的特点。新媒体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众多的群众基础使舆论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作为校园舆论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阵地,给高校学生发表言论和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舆论一旦违背社会规范,其杀伤力超乎想象。

高校学生看待各种舆论热点或社会思潮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拥有较敏锐的社会洞察力,用创造性思维去分析,有着较高的思想素质。因此,高校舆论的理性成分较高。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者一般为一直坚持着客观、真实、公平、全面等行为操守的新闻从业者,其报道的新闻需要经过反复的核实,但舆论的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出入网络并对其信息进行“转发” “评论”,并且舆论的参与者隐匿性较强,更助长了自由发表言论不注重产生实际后果的风气。网络舆论特有的“兼容性”使其具有较强的自由化、多元化等特点,再加上高校学生处在思维活跃、情感充沛的年纪,对自己的规范意识不强,学校的管理监督机制也不完善,因此高校舆论存在着非理性成分。

新媒体下的高校学生形成了较强烈的权利意识,更多有魄力、有思想、有担当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在舆论中表达自己对舆论热点的观点,充当“舆论领袖”的角色。高校学生处于朝气蓬勃、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的年纪,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知识体系、价值观等正处于形成期,对舆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高校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新媒体背景下网络上充斥着泛滥又未经细致筛选的信息,营销号为博取关注的胡乱造谣,夹杂个人主观意愿的不理性报道都会给高校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综上所述,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对高校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三、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舆论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为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舆论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方向,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探寻高校舆论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强化基本素养,提高思想传播力

高校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真正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在面对舆论时可以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实践,从根本上解决新媒体建设下舆论工作存在的问题。更要密切建立起与官方权威网络平台的联系,丰富新媒体理论知识,增强自身作为“舆论领袖”的影响力。

(二)构建管理机制,落实舆论责任

一方面要完善新媒体管理机制,首先是在高校建立网络培训制度,提高学校新媒体运营者的素养和提升责任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新媒体内容建设的正能量,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舆论安全责任制,将舆论监督管理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加强面对突发舆论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三)加强阵地建设,强化网络舆论意识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管理者一方面需要加强阵地建设,更新观念与青年同向同行。更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除官方网站建设以外还要在时下热潮软件上关注青年动向,了解主流舆论潮流。另一方面,面对舆论热点要敢于发声,利用自身官方平台的优势做理性的“舆论领袖”,掌握舆论的话语主导权。加强与学生的平台互动,在面对舆论留言时要保持公平公正并用实际行动解决青年困惑,引导青年思想。

四、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舆论工作暴露出诸多的不足之处,通过对高校舆论的特点现状分析总结了基于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引导高校舆论工作的三点措施,旨在紧跟时代潮流正确引导青年的舆论方向,做好新媒体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舆论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