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特色词探讨

2018-03-28 15:03谭丽蓉李辉平吴立友
关键词:集韵源流声母

谭丽蓉,李辉平,吴立友

(1.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 永川402160;2.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地方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重庆 永川402160)

重庆历史悠久。早在204万年前,三峡一带便有“巫山人”繁衍生息。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重庆历史大约起于商代武丁时期,距今3 000年有余[1]。长期以来,重庆经历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重庆人的思想性格、生活习惯及语言应用。

重庆方言隶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西南次方言区成渝片[2]。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普通话迅速推广,重庆本土方言正在急剧消失。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一严峻形势,积极对重庆方言进行记录、考释与研究。2015年,国家正式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重庆列入首批调查地区。就目前重庆方言调查研究现状来看,成果最多的是语音方面,研究比较深入,有关词汇和语法的研究也有论文或专著相继出现,但对重庆方言里的特色词汇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选取几个与肢体性动作有关的特色词进行考释研究。

所谓特色词,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方言特色词“是从方言区片的比较研究中提取出来的、对内一致、对外排他的有特征意义的方言词,其特征意义主要是体现方言区片间的异同,这是一种相对的特征”[3]。本文中的特色词不完全等同于特征词,我们把重庆方言中有而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没有或读音差异比较大的词称为特色词。对文中的每个特色动词,我们首先考察其在重庆方言中的意义,然后征引工具书或文献,探索其语源,证明该词古已有之,并非方言自创,是古语词在重庆方言中的遗存。

(一)含义

1.拧

(1)握住物体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用力。

(2)扭转,控制住物体的一部分而绞转。

2.手、脚、腰等身体部位被扭伤

3.脾气倔强,不讲道理,胡搅蛮缠

4.纠缠在一起,多指以竹篾、藤条或布条绞合为绳索

(二)源流考释

二、扌曹[ʦhɑu214]

(一)含义

1.搅动,翻动

①锅头菜要糊了,快去扌曹一下。

②人怕闹,火怕扌曹。

③吃饭的时候不要老是用筷子在碗里头扌曹。

2.翻找、搜寻东西,一般指在多而杂乱的东西中找出目标物品

①你帮我把那本书扌曹出来一下。

②她好像不把那件衣服扌曹出来就不甘心一样。

③她一天没得捡拾,要找个家伙儿就到处扌曹。

(二)源流考释

重庆方言与四川方言多有类似之处。经查,四川方言中也有“扌曹”这一用法。《蜀语》:“扌曹,音曹去声。 读若造。 ”《蜀语校注》中说:“搅曰扌曹。扌曹,音潮去声。 ”[11]69此记载中的读音和意义与今重庆方言相同。 此义在《广韵》中已收录:“扌曹,手搅也。 ”[5]398又《集韵》:“扌曹,搅也。 ”[6]1211《康熙字典》:“《唐韵》《集韵》并在到切,曹去声。 手搅也。 ”[8]396《字汇 字汇补》:“在到切,曹去声,手搅也。 ”[7]181当代工具书《汉语大字典》:“搅,《广韵·号韵》:‘扌曹,手搅也。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食无筯,以手扌曹饭。 ’”[9]816《汉语大词典》:“《广韵》:‘扌曹,在到切,去号从。 ’抓。 ”[12]3732重庆部分区县县志中收录了这个字,如《四川方言词语续考》:“《新修合川县志》:‘搅曰扌曹,潮去声。 ’《云阳县志》:‘扌曹,翻也。 ’”[13]115

按:扌曹,“在到切”,“从”母,古属全浊声母,折合成今音,声母当为不送气音[ʦ],可在重庆方言中读作送气音[ʦh]。“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声调演变规律是“平送仄不送”,这是重庆方言在全浊声母分化上的特点,与北京语音古全浊声母字清化后的演变规律一致。少数字例可能是受重庆境内客家方言影响[14]。客家方言的一个重要语音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古四声,今客家方言逢塞音、塞擦音均读为送气清音。

三、捹[pən214]

(一)含义

1.搅拌和匀

①那碗面条要捹匀才能吃。

②锅头放的盐要捹匀,不然不好吃。

③我给你碗头加点酱油,你捹一下嘛。

2.蘸,含“添加”意

①你把黄瓜捹点佐料吃。

②你往这碗菜里再捹点儿海椒面。

③让你捹那么多的盐,等哈儿咸死你。

3.沾上某种污渍

①我去洗碗把袖子捹脏了。

②不要靠近灶头,衣服捹黑了就不好看了。

③你一天到黑都到坡坡上去爬,衣裳都捹得看不到布线子哒。

(二)源流考释

《集韵》:“捹,蒲闷切,去恩并。 手乱貌。 ”[6]1137《蜀语校注》:“和物曰捹。 捹音坌。 和物时,手必任意搅动,故和物也可叫捹,今蜀语犹然。”[11]19此记载与今重庆方言音义一致。又《康熙字典》:“《集韵》:蒲闷切。 音坌。 手乱貌。 ”[8]382《字汇 字汇补》:“步闷切,音坌,手乱也。 ”[7]177《汉语大字典》:“《集韵》:‘捹,蒲闷切,去恩并。 手乱貌。 ’”[9]795《中华字海》:“音坌。 手乱貌。”[10]343《四川方言词语续考》:“民国十年新修《合川县志》:‘和物曰捹,音坌。 ’《云阳县志》曰:‘捹,和也。 ’”[13]58

四、擩[zu31]

(一)含义

1.塞、按

①把衣服擩到箱子头去。

②你把钱从那门缝缝头擩进来。

③一只脚擩在泥里去了,扯都扯不出来。

2.(不经意)放置

①你又是把书擩到哪里去了嘛?

②喊你一天莫把钥匙乱擩,找不到了噻。

③你是不是随手就把钱擩到哪个衣裳夹包儿头去哒?

3.推攘,推打

①我擩你在那角角里。

②你不要擩我嘛,我晓得走。

③你小心我等哈儿擩你哦。

(二)源流考释

擩,古已有之。 《说文解字》:“擩,染也,从手,需声。 《周礼》:六曰擩祭,而主切。 ”[4]255但《说文解字》收此义今重庆方言已不再使用。《蜀语》未见此词。今重庆方言“擩”的“塞、插”之义,最晚在元代便有,如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猛凝眸,则见鞋底尖儿瘦。一个恣情的不休,一个哑声儿厮擩。”[15]183又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八回:“俺每是后娘养的,只认的你爹,与他磕头,望着俺每擩一拜。 ”[16]1475又《康熙字典》:“《唐韵》而遇切。 《集韵》儒遇切。 并音孺。 手进物也。 ”[8]185今重庆方言保留此义。《汉语大字典》:“方言。插、塞。如:一只脚擩到泥里去了;把棍子擩到草堆里;那本小说擩到哪里去了。”[9]829释义与举例与今重庆方言完全一致。

五、撋[zua31]

(一)含义

1.方言中常指用手搓事物的动作,或者揉搓

①小娃儿不要去撋泥巴,身上到处都是,洗都难得洗。

②你会撋灰面不,今天儿我们吃粑粑。

③衣裳不是很脏,你就随便撋两下就行了。

2.戏弄,摆布

①你莫去撋他嘛,他不安逸。

②弟弟还小,你就不要去撋他了。

③你一天把他当耍伴儿个,撋来撋去滴。

(二)源流考释

《宋本广韵》:“撋,如专切,摧物也。 而缘切。 ”[5]120《集韵》曰:“撋擩捼,烦撋犹挼莎也,或作擩捼。捼,《说文解字》:‘推也。 一曰两手相切摩也。 ’或作撋。 ”[6]357“两手相切摩也”,即揉搓,按摩。 今重庆方言保留此义。又《蜀语校注》云:“两手揉物曰撋。撋,儿宣切。”直音字较为生僻,可标“软”之阳平声[11]113。 《康熙字典》:“《唐韵》而缘切。 《集韵》《韵会》《正韵》而宣切。 并软平声。 摧物也。 阮孝绪《字略》:烦撋,犹捼挱。《周礼·冬官考工记·鲍人》:进而握之。注:谓亲手烦撋之。或作擩。又《集韵》濡纯切,音犉。拭也。又儒垂切,音痿。擩也。又奴禾切,穤平声。又儒谁切,音蕤。并同捼。”[8]401《汉语大字典》:“撋,同‘捼’,揉搓,按摩。 宋苏轼《东坡酒经》:‘投之糟中,熟撋而再釀之”[9]824。

按:“而缘切”,折合成今音,韵母当以鼻音收尾,但重庆方音却以元音收尾,与古音、普通话读音差异很大。这种现象可以用古今语音演变中的“阴阳对转”理论来解释,是“阴阳对转”音变现象在方音中的遗存。

六、敲[khɑu45]

(一)含义

1.用东西(指硬物、手等)击打

①你再不听话,我敲你嘣嘣儿。

②他敲了一下我的肩膀,吓我一跳。

③把这个椅子脚脚敲一下,弄牢固一点,不然耍哈儿又松哒。

2.欺诈、骗钱

①这个东西就只值这个价格,你莫想敲我。

②你莫敲竹杠,以为我不懂嗦。

③你一天木杵杵的,哪天遭别个敲了都晓不得。

3.在物体上面打,使之发出声音

①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②他吃饭时老是用筷子敲碗。

③你把那块石头敲响哒我就数你凶。

(二)源流考释

敲,先秦已出现。《左传·定公二年》:“阍乞肉焉,夺之杖以敲之。”[17]1529敲即敲打、敲击。此义今重庆方言常用。“敲打,敲击”义在历代韵书字书中均有收录。《说文解字》:“敲,横擿也。徐铉注:‘横擿,从旁横击也。 ’”[4]66《类篇》:“敲,击也。 ”[18]108《宋本广韵》:“敲,击也,苦教切,又苦交切。 ”[5]396《集韵》中有其异体字“毃”:“毃,击头也。 ”[6]391又《集韵》:“毃,击头也。 ”[6]1199在《四川方言词语续考》中也有相关解释:“《说文解字·攴部》:‘敲,横擿也。’徐锴系传:‘横擿,从旁横击也。’光绪二十六年《垫江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打谓之敲。《左传》:执其戈以敲之’,也表明了敲有打的意思。其中《川方》:‘敲’音[kɑu45],谓“揍”。 《川方汇编》:‘敲’音[kɑu45],谓敲击。 《成都话》:‘敲棒棒’,谓之‘敲竹杠’。 《重庆方言词典》:‘敲棒棒’谓‘敲竹杠’。 ”[13]472

按:敲,先秦已有之。“敲击”义古今同,普通话与重庆方言无别。但重庆方音与普通话读音差异甚大。语音不同的原因,是中古见系二等字的读音,在重庆方言和普通话中有着不同的演变规律。在重庆方言中,这些字仍然保留着中古舌根音读法,即不读[ʨhiɑu45],而是读为[khɑu45][14]72。

重庆方言的流播除了少量书面材料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人们的口耳相授,因此考证工作极其庞杂,所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在对重庆方言的上述六个特色词语考释后发现,就读音而言,部分特殊词考释不能完全与古代音韵吻合;就词义而言,有的词语使用的并非本义而是引申义。

本文考释的这些词是重庆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特色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从源流考释中可以看出,这些特色词在重庆方言中既古老又独特,是古语词在重庆方言中的遗存。

猜你喜欢
集韵源流声母
声母韵母
《源流》前进
镵针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声母歌
水痘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