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8-03-28 17:03吴卫兵高天星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融合

吴卫兵,高天星,张 昊

近年来,在数字化、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1]

一、应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全国各地分布广泛,在校学生众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但其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弱势特征也越来越显现,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培养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受本科教育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很多方面联系不够紧密,地方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学校不能很好结合地方产业和自身优势合理确定自己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学校应用型办学经验不足,办学内涵积累还不丰富,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行业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比较明显,专业对口就业率也不够理想。

(二)社会优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与共享

新建本科高校虽然有很强的与企业行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直以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度、支持度不高,学校很难将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利用政府、社会的丰富政策和资金资源,不能共享企业先进的设备、工艺、技术优势。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师资、设备、基地等不能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有效支持,存在着“双师型”教师匮乏、实验设备陈旧、教学基地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人才培养路径多样性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需求、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专业构成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等对接不够紧密。大多数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健全,实验实训教学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学生很难及时获取满足职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2]

综上,要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深入实施产教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尽快提升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更能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使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产业需求对接,必将大大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牢固树立产教融合理念,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是依托企业和行业校企合作平台,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过程,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是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深化发展。2015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和转变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它是推进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有效路径,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常态,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3]

(一)推进产教融合,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融入地方产业经济

应用型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实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联合谋划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外聘教师,逐步建立“资源共用、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来确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使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相对接,与地方产业聚集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需求相对接,让行业企业和地方实务部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亲近企业”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通过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文化下乡等活动,将地方本科高校建设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形成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推进产教融合,使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

实施产教融合,地方高校可以建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实务部门专家深度融合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等要素依法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加大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集群。通过对地方产业需求的充分调研,行业专家参与的科学分析论证等活动,地方本科高校可以按地方产业、行业需要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地方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使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

(三)推进产教融合,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实施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建立“全程参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办校内二级学院,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坚持走协作育人发展道路;二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进一步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三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习与就业基地,把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实习与就业基地进行,创新基于就业导向的毕业实习模式;四是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通过工学交替,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推进产教融合,使行业产业发展促进应用型课程改革

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体现行业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往往要借助于产业技术的革新。高等学校应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来完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和实验实训课程,构建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或课程群。要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事务部门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建立课程共享联盟,推进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革,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4]

(五)推进产教融合,使高校教师向“双师双能型”发展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双培养、双使用”机制,加快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为学科专业建设把脉问诊。另一方面,学校加大专业教师的优化培养,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教学水平,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培训教师的长效机制。

(六)推进产教融合,使地方高校助推地方新兴产业发展

要实现产教融合“互利共赢”的目标,地方本科高校要树立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行业推进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一方面,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紧紧抓住地方新兴产业需求动向,建立相应的决策咨询和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面向社会开展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和应用技术研究,助推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也应积极走出校门,主动与地方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服务和技术攻关,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三、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近年来,铜陵学院将产教融合作为办学基本理念之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引领,加强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一)探索建立了“三引入、三延伸” 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积极将企业引入校园、企业家引入课堂、企业科技攻关项目引入学校;将实验室延伸到企业、教师培训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企业,有效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与知名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场所

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遴选合作伙伴。近年来,学校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校内建设嵌入式实验室,与许继集团合作共建了“智能变电站实验平台”,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共建了“博世力士乐气液电创新实验中心”,与美国GE Fanuc公司共建了自动化系统实训中心等。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与铜陵市和长三角地区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其中,铜陵学院—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铜陵学院—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四)与地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先后与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渤海商品交易所(安徽中盾)共同建设了安徽省投资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暨BEST人才培养模式示范试验区,与安徽新能集团等一批地方企业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并联合举办“蓝盾班”、“莱德班”、“新能创业班”等特色班。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铜陵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是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变发展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阶段,各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勇于担任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推动者,积极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的模式和路径,实现产教融合、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常态化,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5]地方高校只有牢记使命与职责,通过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地方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整合办学优势,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R].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 冯建业,闫喜亮. 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5):47-49.

[3]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4] 王青林. 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5] 王宇平.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20):93-95.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融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