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歌的大学生人文教育价值

2018-03-28 17:03汪恭艳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徽州民歌文化

汪恭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徽州民歌,经由徽州人历代集体创作,以生动富有色彩的语言和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这些身边人、身边事、平常态的文艺作品,历经时代传唱,大浪淘沙,留存的民间人文精华和内蕴的文化精神,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民俗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对于当代大学生,亦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徽州民歌的艺术表现

(一)丰富多变的形式美

1.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徽州民歌大量运用夸张、重复、双关、顶真、比喻等修辞手法,同一首民歌甚至多重手法并用,技巧地描绘出灵动、形象化的生活场景和个性化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民歌广泛运用赋比兴手法,不但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还进一步丰富艺术形象,增强了传达情感的鲜明度。赋大多出现在长篇的叙事抒情民歌中,如《绣荷包》、《文革谣》,用词朴实无华、平铺直叙,但道理史实深刻隽永。比兴的运用在仪式歌中是如意吉祥的祝福,在生活歌里是对传统美德的褒扬,在时政歌里则是对阶级敌人的丑化和对黑暗丑恶的深刻揭露,往往寥寥几句,入木三分;而在爱情歌里就是充满灵动的爱慕寓意,既直观丰富了形象,又烘托渲染了意境,增强了民歌的艺术感染力。

《映山红》[1]10:映山红,红彤彤,隔壁隔坞讨新人。讨哪个?讨爱情!爱情生个娒(方言,婴儿、小孩),大家都喜爱。爱情生个添,肯定是先先。(方言,先生,读书人。)借映山红绽放时红彤彤的景象,起兴寓意,以结婚讨新人来祝福联想爱情,一语双关的“讨爱情”,形象生动,饱含清新美好的寓意。

2.艺术语言质朴多彩。无语不成歌,民歌是语言的升华。徽州民歌是徽州的土语吟唱,独有韵味。徽州方言土语,即徽语,徽州群山环绕的山区地理造成“隔山不同话,隔水不同音”,徽州方言的复杂多样性,让民歌呈现出不同的风采。民歌大量使用了民间口语化、平常化的乡野俚语和生活化的名词称谓,如“苞芦”“嬉嬉”“省得”“打摈个”,叠词如“油汀汀”“气雄雄”“娇娇女”等,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节奏明快,具有徽州咏叹调的艺术魅力,饱经风霜的老人如痴如醉、一唱三叹,能够深深打动每一位听者的心弦。

3.艺术结构自由多变。从体式上看有短歌、长歌,章句格式上除了典型的“四句头山歌”,四言体、五言体、杂言体等也大量存在,每一句民歌可以字数相等,工整有序,也可以字数不等,长短不一,承接转移,不着痕迹;结构自由,但韵律整齐,方言发音多为押韵,虽然体式多变,但形散而神不散。在小调中大量使用季、月、更等时序概念,通过序数连贯上下,整齐划一,结构严谨凝练,如《四季探妹》《十二月当兵谣》《十别》等;歌诵形式上有设问、对答、自问自答等,《打牙牌》《摇篮谣》是带有语气词的传唱式。《瞌睡虫》则是婆媳对话式,章句上长短句结合,方言多音押韵,大量使用叠词对比,如“热烘烘”“干松松”等,唱诵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形象生动,反映出小媳妇的机智伶俐,但也侧面折射了婆媳关系的紧张和初为人媳的艰难。

(二)自然朴素的意象美

徽州民歌通过音韵曲调和词句语法构建起丰满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了人们对生命的真实感悟和对生活的真诚热爱。民歌的创作和传承的主体是生活在徽州封建社会中下层的劳苦大众,他们取象广泛,随意摘取身边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场景,自然、质朴、直观,乡土味十足。涉及农事生产的“斫柴、舂米”、涉及作物的“苞芦、茶桑”,涉及乡土特产“挞馃、筒烟”等,涉及地理环境的“辣坑、徽岭”等等,都是人们周围的日常事物和山野环境,以民歌的形态灵活地组织起来,简单、平凡的意象传达出的却是徽民们朴素、真挚的情感。究其原因,生活在社会底层民众的文化接受面小,思想观念相对单纯,思维方式更为直接,映射在民歌的意象就显得更为率真直观。因而在其感悟抒怀的时候,对眼前的景象总是信手拈来,恰似行云流水般自然。

《蜻蜓》:蜓蜓飞得低,下来搭娒娒做伙(方言,在一起)嬉;蜓蜓飞得矮,下来搭娒娒做伙野(方言,玩)。这是一首很朴素的儿歌童谣,简单的意象,乡土味的动作语言,天真的稚音唱出来,是童趣的欢快,勾勒出乡野的自然和谐。

(三)凄婉动人的意境美

最具民间气息的意象群在徽州民歌中组合成了最具徽州民间特色的意境,徽州底层民众们像是一群手艺精湛的织布大师,把地理风貌、风俗民情、生活情调集于一体,勾勒出一幅幅色彩各异的生活图景,且不管这图景是自然和谐的、乐观向上的,还是悲凉凄切的,都是用最质朴的语言塑造出鲜活的形象,传达出最真切的情感。

悲剧往往总是触及灵魂,令人扼腕兴叹,徽州民歌最深刻的主题便是生活在底层的徽州女人。童养媳“十八岁大姐三岁郎”“等到郎大我已老”“结发夫妻冇奈何”,为人媳“蜘蛛吊水过难关”“暴做媳妇好艰难”,徽商妇“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寡妇娘“镜里乌云变白发,解尽连环九九数”“寻寻觅觅九折肱,熬完寒冬历炎暑”“她们有着一定的文学修养,更因为她们受的痛苦深重”[2],这些发自肺腑的民歌展现的正是她们悲凉的内心世界。

《寡妇上坟》[1]1174:日如年,夜如年,披上个麻衣更苦怜。低头化纸钱。纸灰化作花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虽寥寥几句,33个字,通过上坟串联起“麻衣”“纸钱”“纸灰”与“花蝴蝶”“血泪”与“红杜鹃”,构筑起一个度日如年的寡妇煎熬岁月、相思苦长的凄丽景象。徽州的寡妇不仅要忍受漫长的相思和寂寞,还要谨守理法,比起身体的劳苦,精神的压力更让她们不堪忍受。

二、徽州民歌的大学生人文教育价值

徽州民歌,来自于底层人民的真实情感表达,大多反映出徽州人民勤俭持家、耕读传家、以法治家的家风理念和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的徽商精神、徽骆驼精神。这些处事哲学和人文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其人文教育作用是许多黄钟大吕式的作品不可代替的。

(一)艺术审美价值

作为徽州民间文学的代表,有山歌、号子、茶歌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质朴自然的语言,色彩浓厚的方言,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善于藉优美婉转的旋律构筑起底层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意味深远,意境深邃,兼具文学性、音乐性、民俗化和民族化的特征,带给大学生的是古朴原生态的艺术韵味,在倾听、学习、吟唱中能够深刻享受动听、动人、动情的精神愉悦,感受艺术之美。

(二)社会历史认知价值

徽州民歌在徽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温养中孕育而生,经历多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吸收了周边和迁徙而至的中原大族的文化因子,同时与地方民俗文化相互交融,最后慢慢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谣。山越时期,徽州先民的生存环境恶劣,地域上又处于“吴头楚尾”,歌谣带有明显的荆楚之风。新安时期,三次大迁徙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大融合,农耕文明得到极大发展,这个时期,山歌、田歌、采茶歌的发达,耘田山歌、采茶山歌、放牛山歌应运而生,这种劳动人们的相互应咏,对答如流,手不歇,歌不停,《年纪轻轻要唱歌》《无郎无妹不成歌》等唱出的是种田人的苦中作乐。徽州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教育发达、徽商鼎盛、理学兴起,民歌也达到鼎盛时期,《牵三哥》等劝学题材、《徽学官学生意》、《学徒苦》等描述徽商起家痛苦经历的题材大量创作,由此衍生出的如《怨我哥哥要出门》《撒铜钱》《寡妇娘》等徽州女人题材,“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诉说的是缠绵的离情、独守空房的辛酸,寡妇身世的凄凉与悲鸣。解放时期,《城里有官府》、《抓壮丁》、《抗战》、《欢迎红军》等分别以讽喻歌、赞歌为代表,揭露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批判社会不公,表达对国民党政权鱼肉百姓的愤懑,歌颂共产党政权带来的新生。

徽州民歌其传承、流变、发展的过程,真实记录了徽商发展演变、徽民农事生产、徽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生动的徽州社会发展“口述史”。熟知、学习民歌,能够让地方大学生在史书之外,再次深入感受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强化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感受乡情之美。

(三)道德情操陶冶价值

徽州民歌种类复杂繁多,情感内容醇厚,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价值体现。爱情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也是民歌中最多的题材,《抢亲谣》《十送郎》等表达的是未婚青年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已婚男女对婚姻的忠贞,与当下动辄物质攀比、网恋闪婚相比,纯洁高尚的爱情追求、劳苦相依的情感值守能够让青年学子更加深刻领悟到情感的真谛。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一年四季总是辛苦不得闲。山多地少,除了种田采茶,还需经营着许多谋生手段,忙时种田采茶,闲时砍柴打铁、货郎买卖,如《打铁》《长工谣》,既透露了不同职业生存的艰辛困苦和底层生活的苦辣心酸,又有乐观豁达的处世精神,《新安江号子》表现的是劳工出统一节奏、团结合作、自然和谐的集体精神。受徽商的影响,徽州人从小励志艰苦从商生活的民歌广为流传。《前世不修》《甜竹叶》,是徽商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他们跋山涉水、背井离乡,从学徒做起,从险恶的竞争中一步步走向辉煌成功、光宗耀祖,背负在身的是深沉的使命担当和家族寄托,是当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鲜活范本。《灯草不点双根》《人心换人心》“斤换斤,两换两,少一两不来往。”崇尚节俭、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徽州人这种厚道朴素的为人处事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诚信、友善是一脉相承的,让学子们感受到淳朴、高尚的情操之美。

(四)民族精神培育价值

徽州民俗悠远古朴,人生礼俗、节庆祈典等自成一体,每有仪式,多相伴歌舞穿插,婚嫁歌、节令歌、祭典歌等,生动地反应了古徽州人们重教育、倡文风、讲礼俗、崇理法的传统。徽州民歌与民间风俗水乳交融,青年学子们能在或热烈、或喜庆、或肃穆、或活泼的仪式感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民歌中感于时事政治而作的时政歌谣《轿夫叹》《月亮升起》《抓壮丁》《妇女解放歌》《快快去当新四军》等,反映阶级分明、社会不公,战乱影响下国民党抓壮丁等历史事实,针砭时弊、反映阶级斗争、歌颂革命,有批判、有讽刺、有调侃、有自嘲,也有无奈的认同,它们揭露出旧社会的政治黑暗和地方的恶风坏俗,表现出新时代的美好期盼和赞颂。这些民歌,爱憎分明,表现出鲜明的人民立场,展现出的艺术形象和表达的情感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结,凝结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朴素教材。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熟知、热爱徽州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唤起和激发爱国热情,潜移默化地陶冶爱国情操,培育民族精神。

总之,徽州民歌所表达的爱情、劳动和生活是真,是善,是美,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革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徽骆驼精神真实写照。通过广泛开展高校教育传承,挖掘丰富精神内涵,赋予鲜明时代特征,让徽州民歌如涓涓细流,温润宜人,润物无声,既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在倾听美、欣赏美、创造美中陶冶情操,充分激发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热情,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可以在传承中继承和发扬徽州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珍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方静.徽州民谣[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余治淮.桃花源里人家[M].合肥:黄山书社,1993.

[3] 李彤.弘扬优秀民歌艺术.北方音乐[J].2011(1):101-102.

猜你喜欢
徽州民歌文化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徽州春雪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徽州绿荫
谁远谁近?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