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装“旧酒”
——论地方性新闻APP困境

2018-03-28 02:41
传媒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厦门传统媒体中心

(厦门广电集团总编室(融媒体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0)

习近平总书记说:“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如今的受众在网络,传统媒体全员向新媒体转型,各类新闻APP纷至沓来,带着传统媒体的余威向网络冲锋。其中的地方性新闻APP从开始的意气风发,渐渐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境地,其中相伴着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在机构、人员、体制等方面的力不从心。这不只是一家的困境。

一、地方性新闻APP的困局

“看厦门”APP是厦门广电新媒体战略中重点打造的新闻类APP,自2014年上线至2018年9月,已累积67万+的下载量,根据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与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媒体APP总下载量排行榜》,“看厦门”APP装机量位列全国64位。相较于全国性新闻APP而言,“看厦门”APP仍是以根植本地资讯为主。独家功能包括了对厦门广电集团的新闻类视频进行碎片化集纳、各频道的实时线上点播功能,同时具有发起直播、互动、投票等后台功能。虽然“看厦门”APP是厦门本地唯一的视频类新闻APP,但以目前每周平均12万+的开机量,600+的下载量,“看厦门”APP仍未能体现出地方性新闻APP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国内大的新闻类客户端面前,影响力及关注度更是不值得一提。地方类的新闻客户端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载量提升缓慢、日活跃度低迷,就如同地方频道屡屡下滑的收视率,所谓的发展新媒体只是把这种地方台的惨淡现状移植到了网络平台。

地方性新闻APP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个问题被很残酷地摆在面前。

二、内容优势如何转化——形式是关键

内容为王,地方性的新闻客户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本地新闻”。这源于地方性传统媒体在本地多年深耕的自信。一个地市唯一的视频类节目生产媒体,在采编人员和制作团队上都沉淀了相当程度的优秀人才,同时在地方新闻资源、线索、人脉方面都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新闻需求仍在,但是受众去了网络,原先的优势如何能够移植到互联网平台?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关键。

2018年3月29日,厦门电视台一档老牌舆论监督类新闻《特区新闻广场》播出了对当地知名房地产知名企业的曝光新闻《四位房主的卖房经历:房子没了 我们反而欠下一大笔债》《假身份做起房产中介 卷走五百万购房款》,之后经过厦门广电公众号的重新制作再传播,阅读量达27万加,并成为那几天厦门的网络舆情热点,也推动了事件的有效解决。但是反观看厦门app这两条新闻的点击量,总点击量不足2000次。

这次的新媒体传播,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平台新媒体产品的传播效果。公众号的优势在于“新媒体语言+留言互动+朋友圈生态”,传统新闻经过新媒体语言再编辑、朋友圈发酵,并借助于公众号这一自带流量的成熟平台,传播效果必然升级。而“看厦门”APP只是对电视新闻栏目进行常规的碎片化,内容与电视新闻相同,未进行网络传播形态的加工,无网络传播特色。

这就是“看厦门”APP目前碎片化传播常态,这也是多数地方性新闻客户端的常态——在手机端看到的与传统新闻栏目内容并没有区别,在传播的内容上并未走出传统内容的窠臼。只是用了新媒体平台“新瓶”装了传统媒体内容的“旧酒”。

而互联网视频的特点是什么?开门见山,结构紧凑、短而有力。能够激发“转发”欲望,形成讨论度的新闻类短视频往往具有冲击力的特性,“冲击力”包含了情节上和视觉上的,并且篇幅一般在1分钟之内,像是“梨视频”形式的新闻视频,用简短的篇幅体现的最核心的新闻事件现场,并加以字幕注解,已是业界较为成功的范例。而随着“抖音” “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短视频的篇幅越来越短,但人们看短视频的时间却越来越长。这也就意味着,人们看单条视频的耐心在缩短,但对短视频的依赖却在增强。

而“看厦门”APP对新闻的碎片化处理能否做到与传统新闻不同,甚至以首发形式进行网端视频传播?有没有能力制作?在目前看来,存在体制及人员的困境。

三、机制困境——生产人才的脱节

“看厦门”APP目前由厦门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运营,中心同时运作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多个平台的维护。厦门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机构设置上是集团总编室的内设科室。

融媒体中心隶属于总编室,这样的架构有利的地方是能够对集团的播出资源有全盘的了解,除了新闻的宣传部署,还包括各频道栏目的播出计划、电台宣传、产业板块活动信息,这些内容都可在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端包装及推广,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同样有碍于部门间的壁垒。而这样做的弊端就是,总编室本身非集团内容生产部门,这就造成了融媒体中心未能内嵌新媒体生产环节,总之就是“缺人”。而能够“内嵌新媒体生产环节的组织再造”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良性运作十分重要。

以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例。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2016年6月成立,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将新媒体生产内嵌到组织内部,中心汇聚了上海电视台主体新闻采编力量。这就为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和延展性,促成了“看看新闻Knews”的脱颖而出。

而厦门广电集团最主要的新闻内容生产环节,是在新闻中心和厦门卫视新闻部,本地新闻资源主要在新闻中心,还包括了五大电台频道,这些部门集中了集团大部分的采编人才资源。而融媒体中心的机构设置脱离于这些人才资源,部门22人大部分是平台维护及文字、视频编辑人员,缺乏一线采编经历及经验,在进行网端内容生产的时候,只能借助于新闻中心的记者,且以跨部门的模式,网端编辑与记者的关系相对较远,表现得相当弱势,更谈不上在选题初期就进行共同策划,这就造成了网络端发布的被动情况。

与此同时,如若对已播出新闻进行再编辑,缺乏人力支持,并且新媒体编辑在没有一线记者采访经验的前提下,易造成新闻事实的偏差。如若一线记者在采编电视平台新闻的同时,为新媒体平台编辑另一版本,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电视,主打“短频快”,融入新媒体的生产环节,这才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真正转型。

四、“你们网络先发了,电视都没人看了。”——这样的忧虑如何打破

“你们网络先发了,电视都没人看了。”这是在我们工作中曾经听见的抱怨。这种说法的出现,缘由是目前电视台依然保留对收视率的考核机制,造成一线新闻部门对于首发新闻的提供仍有所保留,网端的第一时间发布被打了折扣。

目前电视台对部门的考核仍是以电视收视率为主,网络点击量并未被纳入。这就与“网络优先”的集团理念相违背,造成了生产与网络发布两层皮的现象。

厦门广电集团是以“新媒体任务量”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每个月新闻中心向新媒体平台供稿120条图文或微视频产品,一年发起20场网络直播,以每月统计为形式,完成量与奖金挂钩。但是由于网络点击量仍未纳入考核,记者的“主业”也仍在传统电视新闻,新媒体形式的供稿寥寥。加快形成网络点击量及网络影响度的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传统电视媒体考核体系,是将人力资源引入新媒体内容生产的关键。

五、在短视频上寻求突破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电视的内容往往比较宏大,相比较而言,与“人性”缺乏关联,因此很难真正地打动人心。短视频则更能直击人心。

地方性新闻APP在集纳传统电视台新闻的同时,可考虑将短视频作为主攻内容,并且增强留言、点赞、互动等社交功能,这将是转变传统媒体新闻APP形象的一个方向。但这需要解决的是人员配备、考核机制的问题。

新京报前社长戴自更曾说,短视频将是传统媒体最后一根稻草,这是否会成为预言还未可知,但“短视频”确实在闪现着高光。

六、结语

地方性新闻APP的沉浮实际上也映射出了地方台新媒体转型的尴尬处境,机构组成、考核制度、资源流向、部门壁垒……这些都制约着目前地方性新闻APP的转型。是作为传统新闻内容的“容器”而泯然众人,或者是另辟蹊径,以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转化地方台的地方新闻优势?留给地方性新闻APP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猜你喜欢
厦门传统媒体中心
厦门正新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偶”遇厦门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厦门猫街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食在厦门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