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困境与发展

2018-03-28 02:41
传媒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深度受众时代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深度报道而言,新的传播方式给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媒体取向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新闻媒体的重心不再是新闻传播者,而更倾向于作为新闻接收者的大众;再者新闻泛娱乐化倾向严重,消解了新闻整体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也就导致新闻报道的质量受到冲击;加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无形中就给深度报道的发展带来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困境

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新闻报道呈现“短平快”的发展态势,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深度报道,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一)传播者方面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一些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面临记者流失的困境。加之深度报道领域成本的压缩,也导致了记者队伍的缩减。就算获得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但缺乏优秀记者,也凸显不出新闻背后的价值。再者功利主义之风导致新媒体记者自身素养下降,自律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乏,这就使深度报道媒体的公信力下滑。另外,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得受众不再像以往一样关注事实真相,又因受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挖掘事实的真相。伴随着大数据、社交媒体等技术和权力的介入,相较于主流媒体的澄清,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更愿意相信彼此。这对于以内容和真相见长的深度报道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二)传播对象方面

信息时代的来临,瓦解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人们对于过于冗长的信息呈现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反而接收了新媒体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碎片化信息,呈现出“短、新、快”的特点,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相比较而言,深度报道则需要公众高度的注意力和耐心,这时公众的新阅读习惯就和对深度报道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人们自然选择更符合现阶段阅读习惯的碎片化信息去接收和消化,深度报道的受众就面临缩减的威胁。

(三)传播内容方面

当今新闻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和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吸引公众的眼球、提高信息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从而获取利益,一些新闻媒体免不了去迎合受众,新闻内容呈现娱乐化的特点,新闻工作人员缺乏对新闻真实性的考量,从而消解了新闻整体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比如“青岛大虾”消费欺诈事件,此事经由微博、微信和主流媒体曝光后,在朋友圈和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调侃和嘲讽的“段子”。这就让原本严肃的新闻披上了一层娱乐的外衣。新闻内容的娱乐化加之标题党盛行,深度报道在此现状中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公民沉浸在全民狂欢的假象中,盲目跟风,模糊了公与私、虚与实的界限,这就使用户丧失了在深度报道中才能体现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

此外,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迎合受众,新闻报道在选题方面就免不了出现相同的情况。新颖有想法的新闻选题越来越少,取代的是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如关于环境污染、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校园暴力主题的深度报道屡见不鲜,而材料新颖的、角度鲜明的深度报道却不多。固然深度报道应着眼于社会的热点现象和问题,但大量相同主题的报道就会使公众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对阅读深度报道的兴趣。

二、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机遇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时代,用户成为信息生产的主力军;信息传播渠道发生了变化,微信、微博、客户端都可作为单独的传播渠道;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VR、AR技术的出现,给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视角和方式,可让读者以立体、交互的阅读方式,实现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就都为深度报道带来了广泛的发展机遇。

(一)传播渠道多元化

在大众传播时代,新闻往往是通过广播、报纸和电视这些大众传播工具来被动获得,信息的传播多是线性、单向的。而在新媒体时代,伴随着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也从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束缚信息传播的枷锁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得到了解脱,人们不再是被动地获取信息,而是主动地获知甚至是发布、分享信息。2017年3月,一篇《刺死辱母者》迅速刷屏,公众通过新媒体渠道,用转发、评论、发文章等方式参与到该新闻事件中。通过移动端的传播,公众实现了与新闻的近距离接触。而这就为深度报道和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互动渠道,一方面进一步推进了深度报道的发展,另一方面则让受众拥有了话语权,进而使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更为精准,也对新闻背后意义的把握更为深刻。

(二)信息来源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传播主体主导的模式,实现了多元主体传播。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公众表达、分享的意愿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例如“南都替考事件”,信息来源就是一条题为“重磅!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时正在南昌参加高考”的微博。这条微博发布之后,后续一系列新闻报道也随之发出,“替考新闻”便发酵起来。因此,新媒体环境有助于深度报道记者迅速从各种渠道获取到个体用户提供的原创新闻信息,从而调动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新闻敏感和专业素养,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题材。

(三)新闻生产定制化

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个性化的推送和定制化的生产成为新的趋势。“纸媒”变“智媒”,“大众”变“分众”。依靠大数据的挖掘、计算和分析,可以让新闻工作者了解到用户的深层需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样一来,深度报道的选题也更加精准。2017年“李文星之死”一案一经爆出,各大媒体一度刷屏。“传销”本就是与民众利益切身相关的热点词语,再加上此次受害的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条信息的阅读受众面和新闻价值可想而知。对此澎湃新闻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及时迅速发布了“李文星之死”的相关报道,一方面对李文星的遭遇进行了详细阐述,另一方面跟进了国家打击捣毁传销据点的进程,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这就使“李文星之死”一案的深度报道在众多新闻消息中脱颖而出,从而进一步打开了深度报道的受众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坚守与突破

如今,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移动互联网传播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传统媒体受到猛烈的冲击,深度报道何去何从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深度报道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继续坚守,同时也要勇于突破,在重视报道内容的同时,结合先进技术,注重媒介素养的提高和新闻队伍的建设。

(一)重视内容生产

对于深度报道而言,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吸引用户的生存之道。调查表明,对优质内容和深度阅读的需求,已经成为了移动端信息消费的新趋势。比如《新京报》刊登的《白银杀人往事》,在选题上迎合受众的信息需求,选择了埋藏在大众心中28年的恐慌——凶手连环杀人11次却未被抓获来进行报道;在内容上,不单单是描述了案件的经过和事件产生的影响,还描述了一个工业小城和它的28年,人文情怀扑面而来,这篇报道将新闻价值和人文关怀同时融入新闻中,才是深度报道的魅力所在。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以什么形式呈现,用什么渠道推送固然重要,但最本质的还是新闻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推送的时间、形式再恰当,但唯独缺少了优质饱满的内容,受众在阅读时也体验不到信息所带来的满足与快感。如今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但强大的内容生产力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的品牌和知名度,却是新媒体所不能及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原创的高质量内容恰恰是深度报道等传统媒体的有力阵地。而另一方面,深度报道由于能够延长受众的驻留时间,就成为了报纸等传统媒体增强黏合度,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当今的新闻界纵然身陷“技术”洪流之中,但“内容为王”“重视内容生产”依旧是深度报道发展的基础。

(二)拓宽传播渠道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人与机器的互动和联系远远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个性化的推送,机器人写作的出现,VR、AR所构建的与现实生活关联度更高的“虚拟世界”,都展示出技术在新闻领域里进一步运用的强大生命力。在此背景下,深度报道想要发展,在注重内容生产的同时,更应该顺应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利用现有技术为新闻领域服务的同时,坚持技术创新,将技术与新闻完美融合,实现“技术”和“内容”的协调发展,创造二者的共赢。

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王小艺的朋友圈》等H5互动新闻作品,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用户只要轻点链接,就可以看到魅力央广女主播王小艺站在朋友圈右下角,在口播解读一条又一条的朋友圈信息,让用户有了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进入了真正的微信朋友圈。这种交互设计将人与媒体的关系联系起来,打破了以往政治沟通的刻板印象。这正是新技术在新媒介得到良好运用的优秀例子。不仅如此,《人民日报》也做出了许多媒介融合的动作,“中央厨房”的推出便被中央领导人称赞为媒体融合的“样板间”。深度报道行业现处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深水区,在重视内容生产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技术的运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

由于功利主义存在,不少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产生下滑,这就导致新闻报道质量的下降。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自觉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强化自身的传媒职业精神,提高对意识形态的理解能力。此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努力掌握媒介的使用技能,积极提倡理性沟通。

深度报道记者队伍的缩减也是深度报道行业低迷的原因之一。在加强媒介素养的同时,媒体单位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和筛选机制,针对职业道德建立起相关的惩处制度。另一方面,应该增加经费和人员,提高深度报道记者的收入,从而增加深度报道记者的职业归属感,进一步加强优秀记者队伍的建设。

总之,新媒体时代给深度报道带来了许多挑战,仍然应该在坚守的同时注重突破。在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依然是新闻领域的龙头产品。因此,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应该充分利用,让深度报道在结合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内容的生产,双管齐下,使深度报道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新闻需求缺依旧未能满足的情况下,发挥深度报道的优势,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猜你喜欢
深度受众时代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