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的传播学解读

2018-03-29 02:01
传媒论坛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诗词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文化类节目连续几年热度不减。2018年2月16日,央视借势重磅推出了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打破了以往文化类节目的答题模式和音乐类节目的竞演模式,力求创新,用音乐表现诗歌、传唱诗歌的形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节目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一、传播者分析

专业素质强,打造优质节目。节目制片人田梅是《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总导演,同时也是央视综合频道的制片人,曾作为总导演制作出了如《朗读者》《梦想合唱团》等优秀的节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锐意创新,为本次的节目策划和制作奠定了基础。主持人撒贝宁,毕业于北大,后作为央视节目主持人为大众所熟知。最近几年,他活跃于各大综艺节目乃至春节晚会的舞台,主持经验丰富,形象健康向上,在本节目中经典作品的诵读环节很好地把握住了诗歌的节奏和情感。鉴赏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文学、音乐方面具有相当的权威性。香港歌手曾宝仪和台湾音乐人庾澄庆作为鉴赏团成员,也分别在自己的领域浸淫多年,专业知识丰富。四位鉴赏团成员多层面解读作品,触及文化内核。

传唱人覆盖面大。从年龄上看,既有88岁的钢琴演奏家巫漪丽女士、89岁的我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郑小瑛女士,又有演唱《咏鹅》的4岁稚儿王恒屹;从职业上看,既有专业音乐人士如老一辈艺术家杨洪基、乐坛新生代力量谭维维,又有京剧名家李胜素、王珮瑜,再有跨界的围棋世界性大赛冠军柯洁,更有普通的山区支教老师和学生们;从地域上看,既有外国友人,又有本国同胞,同时既有大陆的群星荟萃,又有港台艺人汪明荃、齐豫等的倾情加盟。经典传唱人及参演人员覆盖范围极广,便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受众们多样化的需求。

讲究贴近性。这里的贴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贴近作品。相恋21年、60多岁才结婚的汪明荃、罗家英夫妇,几经磨难、相濡以沫,由他们二位演绎《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再合适不过;内蒙古汉子腾格尔与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的《敕勒歌》融为一体;游泳名将孙杨在伤痛中演绎《亭亭山上松》,让我们感受其中蕴含的自强、拼搏、坚强、奋进。二是贴近受众。撒贝宁在诠释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时,戏谑地说自己不认识字,“绛帻” “阊阖” “冕旒”这些字确实生僻,他还特意提到了导演组给自己准备的手卡上标满了拼音。另外,撒贝宁还用武汉方言说了一小段rap,“热干面,吃得爽,三天不吃我心里慌”。康震老师的陕西话“油泼面夹一口香得发抖,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牛,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让人爆笑,这都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较好地体现了贴近性。

二、传播内容分析

传播内容以诗词作品为主。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经典诗词作品更是灿若星河。正如制作人田梅所言,节目“从我国历朝历代诗人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挑选经典的内容”,出现在《经典咏流传》节目里的诗词作品,篇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里的爱情,相思相恋,真挚而热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将进酒》气势豪迈,感情奔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的《观沧海》深沉饱满,气韵沉雄,其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抱负跃然纸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的《长恨歌》曲折动人,哀婉缠绵;“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仓央嘉措的《在那东山顶上》,优美空灵,神秘高远。一部部作品,呈现给观众文化经典的盛宴。

内容兼顾音乐知识。音乐是传播经典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节目中,除诗词作品外,观众也获得了音乐方面的丰富知识。比如,节目介绍了京剧里的“上口字”,《梨花颂》里“梨花落,春入泥”的“入”不念rù,而念rì;沙宝亮演绎的《送别》原是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时代的一首作品,学堂乐歌的明显特征就是其曲调来自国外,其歌词则由国人自己填写。我们见识了唐代的五弦琵琶、宋代的古琴、极具历史感的编钟,知道了河南出土的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已经有七声音阶了,也知道了有一首千年古谣叫来甦,还了解了古琴谱的基本知识,这些都是对普通人民群众音乐知识的极大丰富。

讲好故事。在新闻传播业界,“讲好故事”被无数次提起,精彩的故事总是更能吸引人。《经典咏流传》深谙此道,向我们讲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王之炀,一个普通的老人,他在病床上写下了少时唱过的《长恨歌》全诗曲谱;他的外孙女顾盼,痛心于无数的像宋词一样原本广为传唱的音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她把老人演唱长恨歌的视频发到了网络上,引来上万名网友按此曲谱传唱长恨歌,为老人送祝福;山村支教老师梁俊带着学生演唱《苔》,鼓励他们勇敢开放;汪明荃、罗家英夫妇几十年来风雨同舟、甘苦与共;腾格尔克服种种困难在大沙漠上种出了上千亩的腾格尔林。一个个故事,给人带来情感的浸润和心灵的震撼。

传达正确的价值观。节目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达给广大受众。74岁的陈彼得是台湾流行音乐发源阶段的代表性人物,他说“树要有根,文化就是根”,他演绎的《青玉案·元夕》,展现词作者梦想中的盛世中国的景象;他吟诵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爱。爱传统文化爱祖国,深沉的情感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从小在加拿大长大的11岁少年王泓翔,其父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喜唱京剧,在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王泓翔3岁便开始接触京剧,小小年纪不辞辛苦,求教名师,用他独有的空灵声音给京剧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希望。

三、传播形式分析

诗歌与音乐交融,“和诗以歌”。《经典咏流传》节目以诗词文化为魂,以音乐为形,形神兼备,相得益彰。

其实,诗词早在诞生之初,就与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和诗以歌”的传统古已有之。如广为人知的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里的《桃夭》,而《桃夭》原本就是当时婚礼所用的音乐,可说是当时的“婚礼进行曲”。但在当前,诗歌的传播由原来的咏唱变成了朗诵。虽然也有少部分诗词被改编成音乐作品,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但数量很少。相较于咏唱,朗诵表达感情的空间有限。《经典咏流传》节目则克服重重困难,打破了当前诗词节目中常用的诵读的形式,把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再现了传统的诗歌相和,借助音乐传播经典诗词,开创了国内文化类节目的新局面。

四、传播渠道分析

媒介变革的新时代,受众需求和接收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成了很多人获得内容的首选途径。央视熟谙这种变化,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节目内容之余,还利用微博、公众号、客户端、海报、QQ音乐、H5互动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内容分发。这些分发的内容既立足于节目本身,又结合新媒体各自的特点,达到了“二次传播”的良好效果。

五、传播效果分析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符号。文化的传承于国于民意义非凡。经典传统文学作品历经千百年风霜而光彩依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经典咏流传》节目采用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方式,以音乐为形式、以文化作内核,促进了经典作品的现代化,彰显了现代特质,易于现代人理解接受,实现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文化自信的树立。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诗、词、曲、戏剧、小说曾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经典咏流传》节目在一首首诗词、一曲曲音乐、一个个人物、一段段故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六、结语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则需要借助媒体的不断创新。《经典咏流传》节目采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深层挖掘文化内涵,在推动经典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社会化方面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诗词
经典“咏”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