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际项目共同体”教研机制的实践探究
——以武汉市黄陂区学前教育区域教研为例

2018-03-29 17:45
成才 2018年9期
关键词:园所幼教共同体

一、建立“园际项目共同体”教研机制的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武教基(2015)2号)和《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学前教育园际项目发展共同体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武教基(2016)47号)的文件精神,针对我区公民办园数量迅猛增多,师资水平相对薄弱,教研活动开展不均衡的现状,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区域融合、资源共享”的教研思想,树立“公办引领民办,达到共同融合发展”的目标,在建立和推进园际项目发展共同体建设和形成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二、建立“园际项目共同体”教研机制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不同性质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均衡发展。以区级教研为依托,以专家为引领,以区域内资源的集聚、共享、融合为抓手,在全区实施各个教研主体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之间、园所之间实现问题共研与资源共享,促使教师个人的研究经验不断转化为教师群体的实践经验,促使一个幼儿园的大胆尝试带动更多幼儿园的广泛运用和创新探索,让更多幼儿园产生自主研究的需求与行动,从而推动区域内研修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区域内保教质量的均衡发展。

2.有利于扶持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幼儿园打造园所特色。以区域内幼儿园园本教研为依托,将教师的个人需求、幼儿园的发展需求及区级培训要求三者紧密结合,利用兼顾需求与发展的区园互动,关注园所与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需求,调动园所与教师的原有经验,跟进园所与教师的实践步伐,提升园所与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促进幼儿园园本教研不断向更加深入、有效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各个幼儿园的特色园本教研制度。

3.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园际项目共同体区域内各级教研的开放融合、交互共享为依托,针对区域内公、民办园中不同层次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遴选实践工作中的“困惑”、“疑议”和“不确定”,共同体成员群策群力,多角度地去探寻,在教研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4.有利于促进幼儿园开展有效的课题研究和整体发展。在开展“园际项目共同体”区域教研过程中,很多幼儿园从教研互动中打开了思路,在实践中找准了问题,在交流中学到了方法,使课题研究不再是壁垒。如盘龙中心幼儿园的课题“将盘龙文化浸润到环境创设中”、前川第一幼儿园的课题“幼儿园健康质量检测标准及工具的研究”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另有6个市级课题、4个区级课题也在积极地申报与研究中,各园结合园本情况,立足实际,潜心研究。

三、“园际项目共同体”教研机制的实施策略

(一)区级统筹,定点蹲联;强化管理,落实责任

1.为推进全区园际项目共同体建设工作,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先后印发了《关于成立全区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区学前教育园际项目共同体建设和管理的意见》2个文件,并多次召开共同体建设动员大会、共同体建设推进工作大会,为共同体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劲的领导支持。全区共建立12个共同体,涉及公、民办幼儿园70余所。

2.成立“园际项目共同体”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并明确职责:区幼教站站长卢翠青,全面负责共同体建设统筹安排工作,区幼教站副站长吴小松,负责全区共同体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3名教研员分别蹲联3-4个项目共同体,协助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

领导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布置及安排共同体计划制定,参与共同体组织的活动,并给予指导协调、对外宣传报道;全面掌握共同体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协调省市区幼教专家、学科带头人、名师指导共同体项目研究,为共同体建设活动提供技术与人员支撑。

(二)牵头负责,共同协作;共拟方案,稳步推进

各项目共同体由参加市级共同体研究的园所承担牵头工作,负责共同体内部管理,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通过方案共拟、模式共探、策略共商,加强共同体内自主管理;通过制定共同体内部章程,优化过程管理,激发内在活力,推进共同体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以保教一致为基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武汉市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南(试行)》,通过共研课题等途径,力求由量变逐渐实现质变飞跃,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与水平;深入推进校园五大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所文化建设生态序列,提升文化品位,彰显文化价值,促进园际之间的文化融合与共生,推进园际之间的合作研究与交流,形成往来频繁、交流活跃、研究密切的发展格局。

(三)建章立制,科学规划;找准课题,分步实施

1.夯实共同体建设保障机制。区教育局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共同体建设,在政策、经费、专业、技术、人力等方面提供多方支持,切实增强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活力,实现共同体园所同发展、共提升的教育目标。牵头园所组织签订项目共同体协议,起草、拟定项目建设三年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方案,与成员单位共同确定项目研究课题,抓好常规管理,并保障人力和财力,无条件参与和承担任务,积极按要求做好反馈与经验总结提升工作。

2.创新共同体研训机制。为了全面提升幼儿园园长的专业素养、管理及决策能力,从而带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业务培训。聘请省、市相关领域专家从《幼儿园教育政策法规》《幼儿园文化建设》《幼儿园管理及团队建设》《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专业培训。我区不同层次、不同专题的研训,成就了一批有思想、勇开拓、敢创新、乐实干、有影响的专业型园长。

3.强化幼教站、中心教研组引领机制。以幼教站、中心教研组为引领,审核和商榷每次共同体教研的活动主题、实施方案等,确立每次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及时发布活动主题、时间、地点的通知;中心教研组和专业园长对活动给予点评引领;牵头园负责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幼教站领导对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下一次教研活动内容。系统规范的引领,使教研活动真正做到掷地有声。

4.做实共同体项目课题研究机制。各园际项目共同体按照“需求相同、意愿相合”的基本原则,围绕“五大领域”和幼儿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瓶颈问题,通过项目认领式的协作研究,紧密结合共同体项目,科学制定本共同体研究课题,各成员单位结合本园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办园的优势与不足,合理分解并承担成员单位子课题。区幼教站全面统筹安排。

(四)专家引领,多元互动;定期研讨,展示交流

1.专家引领,砥砺前行。我区先后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吴航博士,市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张敏、家庭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陈红梅,常青阳光幼儿园园长何磊(正高级教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张国华等数十名省、市区知名幼教专家参加我区共同体活动。精彩的讲座、专业的现场指导、参与式的互动……专家们引领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

2.多元互动,合作共赢。为了让共同体活动都能达到实效,让参与园都能有所收获,我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明确的共同体活动,如实践观摩、专题讲座、工作汇报、研讨交流、家长互动等,每一次共同体活动,各参与园所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而获益匪浅。

3.常态化交流,互助式学习。每学期不少于4次集中交流与研讨,针对课题、系统分析、发掘提炼、集群提升,形成具有实效性的阶段性报告和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园级骨干、区级学科带头人、优秀园长优势全程参与项目研究。

(五)及时总结、成果共享

1.做好共同体建设过程性资料与成果的整理收集,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共同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共同体单位非常重视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建立专门档案资料,做到“任何工作留下痕迹”。同时,加强共同体项目研究成果的提炼与整理,采取“先行先试、边推边改”的成果发布、推广和应用策略,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拓展应用渠道,促进研究成果落地生根。

2.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建立开放的平台,创设多维度的开放展示活动,通过网络、微信、QQ群等方式,分享共同体活动的成果,提供相互借鉴学习的平台,将每次教研活动以简讯的形式及时发布在群里,方便各幼儿园学习借鉴,形成了一个成果多渠道扩散的共享机制,也充分体现出专业把关、常态执行、信息化分享的良性循环态势,达成了教研成果推送,资源共享、线下交流、成果共享的最终目的。

3.区教育局将园际项目发展共同体建设和管理纳入今后年度绩效目标予以考核,作为学前教育领域典型选树、幼儿园定档晋级的重要方面常态坚持,并计划在2018年底共同体建设总结阶段,组织开展全区共同体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与优秀个人、优秀成果的评选,对结果予以授牌、颁奖。

四、反思与展望

(一)加强成果提炼,着力推进园际项目共同体区域教研实效

我区“园际项目发展共同体”区域教研制度的落实呈良好发展势态,但还缺乏一些实效性的管理经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这一教研制度建设,突出区域教研的实效性。首先在区内加大宣传,树立我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共同愿景,逐步形成本区学前教育“园际项目发展共同体”的区域教研特色;其次,继承落实好融合教研模式,如片区领域赛课交流、城乡手拉手活动、专家下园指导、读书活动等。教研员、中心教研组成员定期深入园所,切实有效地和幼儿园一起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在市教科院的引导下,深入思考有效实施区级教研制度的途径与方法。

(二)加强专业培训,着力打造骨干教师团队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针对目前我区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与专业性不足的现状,我们要争取多方力量,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制定长远的教师培养计划,打造一批年轻的骨干教师团队,进行带动和辐射。

(三)加强课题研究,促进园所内涵发展,着力打造区域学术品质

借助共同体教研活动,推动园际交流,促进园所间互惠互长。优势互补,借鉴别人好的做法,促进本园可持续发展。通过多主题、多特色、多形式的共同体活动,使园际之间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如在计划制定、主题开展、环境创设、家园工作、区域打造、户外活动开展等方面形成一致的、系统的、规范的模式,提高了园所内涵、优质、特色发展。

(四)加强技术运用,促进教研的网络化发展

通过网络远程教研,积极打造“区域性教研协作体”,充分运用互联网、微信、QQ群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组合教研活动。

由幼教站组织,由信息化建设项目共同体负责,对全区教师进行定时的网络办公培训,每所幼儿园培养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信息管理、上传、发布、总结、反馈工作。如此,区内各园所保障信息畅通,交流无障碍,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使教研活动更加体现出开放、便捷、融合、集中的特点,为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平台。接下来,我们还会考虑建立全区幼教平台网站,打造不同交流版块,为全区幼儿教师、园长提供更多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促进各幼儿园内涵发展。

作为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薄弱的新城区,我们将在市教科院专家的专业引领下,努力创新区域教研运行模式,逐步形成区域教研规范体制,利用园际项目共同体建设推进区域教研机制的不断完善、优化。

猜你喜欢
园所幼教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利用园所周边资源开展园本活动的思与行
幼教产业的风向标,上海幼教展的五大看点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