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苏?奈保尔小说《模仿者》中主人公的身份寻求之路

2018-03-30 09:05朱鹏军
青年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模仿者第三空间模仿

朱鹏军

摘 要:作为一位印度裔英国作家,迄今为止,奈保尔发表了超过三十部小说和纪实作品。其中《模仿者》为其早期作品,也是他写作生涯的转折点。这部作品既是小说,也是纪实作品,结构奇特,语言充满虚幻和讽刺。本文从霍米巴巴的“模仿”、“混杂”、和“第三空间”理论来关照小说主人公辛格的身份寻求之路,以期加深人们对殖民地人民身份丧失的理解。

关键词:维·苏·奈保尔;《模仿者》;模仿;混杂;第三空间

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是一位印度裔英国作家,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赞扬了其小說中表现的深刻洞察力和细致公正的叙事,使受压制的历史得以再现。奈保尔的获奖表明国际社会开始更加关注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其小说《模仿者》深刻地再现了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身份寻求之路。目前国内对《模仿者》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而这部作品至今在国内也还没有出现汉译本,一定程度上对其的普遍研究形成了障碍。小说情节并不复杂, 主角辛格在伦敦的公寓里以回忆录的形式叙述自己在海岛的童年和到伦敦的求学, 以及后来被当作替罪羊流亡伦敦的生活。奈保尔用辛格和他父亲两代人的遭遇展示殖民地知识分子的“ 夹缝人” 尴尬境地。他以伊莎贝拉岛(与特立尼达极为相似)作为各种政治力量和跨国公司相互倾轧的战场, 讲述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的移民以及土著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揭露政府管理层的黑暗、殖民官员的腐败以及宗主国(英国)恣意妄为的统治。另外, 奈保尔还强调了英语在殖民化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认为人们可掌握这种统治者语言达到自己的目的。该书详尽地叙述了奈保尔的寻根、失望和觉醒的过程。

作为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了“模仿”、“混杂”和“第三空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或源于他自己的创作或借用与前辈,在其作品《文化的定位》里得到了详尽的阐释:身份的寻求因模仿而变的混杂,而这个混杂的空间进一步被称其为第三空间,巴巴认为身份问题的解决途径就隐藏于这个空间。

一、模仿

辛格小的时候在伊莎贝拉接受了教育,期间他不断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给其带来困惑。在那个时候,伊莎贝拉的方方面面都被英国控制着,尤其是教育。辛格家族起源于亚利安名族,因此从小的时候开始,他就不得不承受着两种文化所带来的冲突。这可以清晰的从他上学时期看出来,“我对学校的最初记忆就是拿着一个苹果给老师。这很令我困惑,因为伊莎贝拉根本不产苹果,那一定是橘子,但我的记忆却坚持认为是苹果。”由此反应出来殖民教育对其影响之大。小说中写道,伊莎贝拉孩子的教科书都是关于大都市和对本国文化的贬低。因此,从小的时候开始,辛格就一直向往着伦敦,这个帝国的中心。

辛格有个同学叫豪克,他的名字类似于中国人,而他是中国、欧洲和非洲三族混血。他以自己的黑人血统为耻,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中国血统,因为中国血统显得更有尊严。有一次,当他所在的班级列队在去培训中心的路上,大家因为沿路古老的房子而哈哈大笑。其间,有个男孩向老师报告,说豪克刚刚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但却默默地走了过去。豪克的母亲是一个黑人,身高矮小,也很胖。这时候老师叫停了队列,要求豪克走上前去和她母亲打招呼。豪克被这个要求击溃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完全暴露了,而自己也和刚刚经过的普通街道没什么两样。他永远地被自己“幻想的天地”驱逐了。辛格此刻深刻地感受到了豪克的痛苦,因为他心底里怀揣着同样的“幻想”。之后,辛格终于来到了自己的梦想之地—伦敦。看着伦敦街道在夜晚霓虹的灯光和喧闹的人群,他感到自己终于来到了本应他属于的地方。辛格住房的房东是一位英国人,他对其充满了羡慕,总是在无意间开始模仿房东的一言一行,但房东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这预示着辛格在伦敦梦想的破碎。热闹喧嚣的街道之下隐藏着冷漠,每当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外面的夜景,他感觉这座城市的魅力一下全部消失了。辛格来到伦敦梦想着寻找内心的“秩序”,但看到城市的街道上人群拥挤,最终又都回到了自己狭小的空间。整体和融合感并没有来到,一切都显得那样的飘忽不定,没有意义。

在伦敦的时候,辛格遇到了桑德拉,桑德拉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被桑德拉的自爱、贪婪和风趣深深地吸引着。漂流在这座大城市,辛格深深地感受到了挫败和失望,而桑德拉最为一个英国人似乎充满着自信。她身上所代表的一切都是辛格所缺乏的。辛格和桑德拉的联姻象征着辛格对英国身份的向往。但在婚姻中,辛格永远是被动的,甚至在当初求婚的时候,都是在桑德拉的要求之下。他感到和桑德拉的沟通充满了乐趣。因此她说着纯正的英语,这是辛格所无线向往的。但他过分估计了桑德拉的自信,辛格心目中所谓的纯正的身份其实并不存在,婚姻也最终走向了灭亡。他来到伦敦来寻找着内心的安静。但伦敦却只不过是个幻影。他不断的尝试着如何被“标准”所接受,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他者”。

二、混杂

在《模仿者》中,辛格出生于一个“混杂”的家庭,并成长于一个“混杂”的地方。辛格的祖父从印度移民到了伊莎贝拉,而辛格出生于伊莎贝拉,从没去过印度。这意味着家庭传统被切断了。虽然在学校受到英国文化的强烈影响,并立志要去他的梦想之地—伦敦。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他唯一的出路。辛格在伊莎贝拉的早期生活充满了秘密:关于他父亲的秘密,一个贫穷的教师;自身带有“标志”的秘密,他总是感觉他在被保护着,并有一只摄像机公正地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实际上,他和他的同学们把整个伊莎贝拉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秘密”。他不断承受着这些秘密带来的压力,并决心摆脱它们。在心底里他承认自己是辛格家族的一员,并在梦想着成为家族部落的领袖,驰骋于那块原始土地。在学校,他经常沉浸在图书馆阅读关于其祖国的书籍,甚至尝试去阅读那些对他来说非常晦涩的卷本。这都显示了辛格“寻根”的愿望。因此,无论辛格多么努力地去模仿西方文化,他却永远也逃脱不了母国的文化。也是在这种时刻他感到伊莎贝拉让其无法忍受,他经常发现自己陷入矛盾的幻想之中。

辛格的早年生活不断游离于不同文化之间。此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混杂的背景本身并不是一种威胁,而放弃自己的母国文化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通过模仿,一个被殖民者拥有了混杂的身份。而这种混杂打乱了东方和西方的这种典型的二元对立。当辛格开始走上写作之路时他开始意识到,所谓身份的纯粹只不过是一个幻想,而身份是不断的游走和流动的。

三、第三空间

成长于伊莎贝拉,辛格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这在小说中清晰的表现了出来。他不仅从教科书中学到很多关于英国的知识,甚至当地的老师都被西化了。当他写作文的时候,他写的并不是发生在当地的事情,而是关于西方世界的畅想。他并不是唯一这样做的人,他的同学也大都在努力地模仿着西方文化。他们嘲笑当地的一切,街道、商店和本地人的行为。他们忘记了放学之后还要回到这一切,并接受当地文化的滋养。他们认为他们属于那个“秘密的世界”,这个世界给予了他们安全感。从此可以看出,辛格和伊莎贝拉的孩子完全受着殖民教育的控制。正如辛格在小说中所说:“我决定摆脱这一切,但在伊莎贝拉却是如此的困难”。虽然辛格偷偷地改了自己的名字,但私下里他仍然承认自己是辛格家族的一员。辛格梦想着去伦敦并拥有英国身份,但他却不断地畅想着自己驰骋在祖国大地之上。不断的往返于两种文化之间,使他陷入身份认同的无限纠缠之中。即使他最后去了伦敦,但却并没有找到解救之道。他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西方世界的模仿者。单纯的身份并不存在。最终他选择了居住在伦敦的郊区,开始了写作。正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终于找到了安慰并解救了自己。

最为一个被殖民者,辛格的身份是“混雜”的。他不断地受着三种文化的影响:安亚文化,伊萨贝拉文化和英国文化,而这三种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身份的认同,根据霍米巴巴的理论,他终归要和这三种文化“达成协议”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独特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既不同于英国文化,也不同于其本国文化,并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所谓的“主流文化”,并找到文化的发声,这就是霍米巴巴所说的第三空间,一个不断流动,并具有颠覆作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Naipaul, V.S. The Mimic Men.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67.

[2]Bhabha, Homi K.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olonial Text. Brighton: Harvester Press, 1984.

[3]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4]罗小云.从《模仿者》审视奈保尔的后殖民意识.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6).

猜你喜欢
模仿者第三空间模仿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盗”亦有道成为高明的模仿者
TV Talk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