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读写点”,一字点睛,巧解文本

2018-03-31 09:31王与
师道·教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标点题目课文

王与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至关重要,善于解读文本是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抓住“读写点”,一课一得,就能够汇聚目光,找到突破口,提纲掣领。当然,文章的“读写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眼或者题眼,它可以是线索,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标点,纵观小学语文教材,“读写点”的表现形式众多。

一、以“题”点睛,提炼读写点

题目是一篇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便能窥见全篇,居高临下,整体把握。

1. 围绕题眼的教学模式

有些文本的课题中心词就是全文的中心词,这一类的文章可以参考以下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三上第15课《玩出了名堂》1为例,课题中的“玩”是题眼,也是很好的“读写点”。教学可以设计四步:说“玩”字;背诵“玩”和发现创造有关的名言;再寻找课文中列文虎克由“玩”镜片到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过程,体会如何“玩”;结合实际写“玩”与创造的故事。一个字串联起整个读写教学。《给予树》的“给予”、《跨越百年的美丽》的“美丽”、《桥》等课文都可以用这类模式进行教学。

2. 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有鉴于此,学生的模仿与训练当然也是教学的重要步骤,仿写成为了小学阶段的重要写作手段。而单元整体教学围绕一个写作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则可以治繁从简,事半功倍。比如三上第六单元的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的小兴安岭》“美”,《香港,璀璨的明珠》中的“明珠”,都可以用来训练学习围绕“题目中的中心词”写作的方法。单元整体读写教学模式主要分三步走:典型课文揭示方法——拓展课文细化写法——练笔仿写运用方法。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二步,因课文而异,即使是同一种写作方法的文章也是各有亮点,挖掘具体例子的不同写法,就是拓展课文的教学作用。

二、对比阅读,深化读写点

1. 同一题材对比

四下第31课《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中,教学时以“神”来串联整篇文章的学习板块,解读“神”——寻找“神”——区别“神”——对比“神”——点评神,逐步地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神”是关心民间疾苦的,是有人性的。前三个板块基于主课文来学习:说文解字解读“神”;在课文中寻找“神”,有天神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并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这些神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形式,逐渐地发现这些“神”的区别。这三个板块结束之后进入后两个板块——对比“神”,将三下第32课《夸父追日》中的“神”、《后羿射日》的“神”对比学习。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又是对“神”的重新解读,最后回到主课文《普罗米修斯》,学生自然而然能够写出对真正的“神”的赞美,也可以创编神话。由“神”到神话这个主题的学习,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同一题材对比。

2. 同一中心对比

中心,是全篇的“通体之眼”,找到并抓住它,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犹如葫芦藤上串葫芦,可以解决一连串的课文读写教学。可用此法的课文不少,比如四下第21课《乡下人家》,解读“乡”,带文学习《乡村的夜晚》。又如四上第四单元丰子恺写的《白鹅》中的“傲”,对比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的“傲”。

三、字形演变,演绎读写点

1. 字形悟文义

通过体现读写点的某个字的字形演变,可以体会全文中心。比如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的“拜”,金文 ,包含 (手,作揖)和 (页,磕头),表示作揖、磕头。造字本义是作揖,磕头,表示最高崇敬。本课中中心就是体会孔子拜师的诚意,不断求学的可贵精神和两位伟大人物的品行。通过解读“拜”,了解“拜师”的过程,拓展阅读“拜师”的故事,继而了解人物品质。这样的解读适用的课文有很多,如三上第8课《我不能失信》的“信”,三上第27课《陶罐与铁罐》的“谦”,三下第13课《和时间赛跑》的“赢”,四下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的“隙”,四下第9课《自然之道》的“道”,五上第25课《七律·长征》的“难”,五上第26课《开国大典》的“典”等。

2. 字义悟文义

汉字的内涵丰富,放在不同的语境里就会有不同的含义。这给学习汉语带来一定困难,却也是教学的契机。比如五下第19课《草船借箭》描写诸葛亮的语言精练,却有一“笑”意味深长,可以抓住这个字细细品读,感知人物形象,逐步走进整本书阅读。又如五上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我们可以从解读题目中的“圆”和“明”的意思开始,结合课文去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再从“灭”字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毁灭的耻辱。

诗词、寓言的教学中运用好,教学将更巧妙。如三上第21課《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宜”,四下第23课《渔歌子》的“归”,五上第5课《长相思》的“故园”,三下第9课《南辕北辙》抓住“硬”突出坐车人的固执等。

四、字义变化,巧解读写点

“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是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这就需要研究。”这是叶圣陶先生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在文本解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字词的变化是难点,但它恰恰就是整篇文本的线索。因此,找到这个字,发现它变化的过程就是解读文本的“画龙点睛”之笔。

四上第9课《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围绕题目中的“巨”设置三个环节,分别是:“巨”,体型上的巨人——拒,拒绝他人的巨人——巨,真正的巨人。这样的解读新颖且中心突出。

类似的解读还有:三上第32课《好汉查理》抓住从“好汉”到好汉的变化;五上第13课《钓鱼的启示》从钓鲈鱼到人生的“鱼”;五下第18课《将相和》紧扣“和”,体现矛盾冲突点:和——不和——和;五上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由战士到壮士的变化……

五、标点符号,微化读写点

传统中药的加工方法是粉碎和煎煮。而使药粉更细,更便于吸收,称为微化。我们解读文本有时候也可以将文本微化,标点符号就是微化之后发现的奥秘。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现代书面语里有机的部分。不仅如此,在有些文本中,标点符号还起着特殊的作用,教学中充分挖掘标点蕴含的读写价值,是巧解文本的蹊径。

1. 题目中的特殊标点

五下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间隔号,用来表示题目里不同的内容,可以进行命题创作练习。五上第4课《我的“长生果”》运用双引号一语双关,表达阅读对作者的意义,学生也可以模仿用这样的比喻进行作文题的设计以及全文的构思。

2. 文本中的特殊标点

藏在文本句段中的标点,有特殊的含义。

三下第14课《检阅》第六自然段中共五句话,都是问句——“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些问号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体现了俱乐部的队员对于截肢少年博莱克的体谅、关爱和尊重,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抓住这个符号,用创设情境朗读、想象补白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再用这样的方法结合实际仿写一个片段。

五上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疯狂地挖地震后的废墟的时间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这四个逗号写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啊!又如五上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体现巴迪焦急等待父亲回家看他写的诗,简短的时间词组却用句号结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用这种特殊的符号传递巴迪内心的期盼,拉长了时间感。在这里设计两个螺旋上升的写点,可以充分运用好这个例子:想象补白写心理——对比原文悟写法——语言留白意无穷——结合生活写自己。

类似这样的课文還有不少,如托尔斯泰的著名短篇小说《穷人》中描写桑娜纠结的心理用了13个省略号,也正是这样的矛盾心理彰显了桑娜的人格魅力。《桥》这篇课文是整个小学阶段唯一的小小说,全文用简短、紧凑的语言烘托出紧张的氛围,也凸显了老支书伟大的人格。最妙的一处体现在第一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简短的两个字就用句号凝结,用作仿写的题材在合适不过了。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标点题目课文
标点可有可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有趣的标点
追根求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