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初探

2018-03-31 09:31蓝玉莲
师道·教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波澜悬念语文课堂

蓝玉莲

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情感参与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语文课堂没有了情感,语文就会失去灵性,人文性的色彩也就大打折扣,也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努力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波澜,让语文课堂流淌着情感的韵律,让人文在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的认识上的局限。情感是人的一种重要而又复杂的心理现象,虽然它始终伴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和发展,人们也不时体验到,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是缓慢的。人们对什么是情感,它是怎样发生的,有哪些特性和独特的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不少方面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历代教育家对教学中情感因素及其作用的认识。因此,导致语文教师对激起学生的情感不够重视,而这种教学观念是很消极的。在相当多教师的观念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仅仅是“吃透教材,传道授业解惑”。围绕语文教学的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把文章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于是出现了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语法修辞,学会了分析写作特色,却没有了情感感悟。这就令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可以用一个‘淡字来形容。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逐渐深入,出现了于漪等的情感派教学。于漪是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她的情感教学法的魅力就在于以情去感染人,去塑造人,把情感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她的情感教学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影响和带动了一批语文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也认为要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重视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那么,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应重视在语文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感。中学生认知事物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能够圆熟地把握理性穿透事物的本质,往往凭借直观感性进行好恶判断,即依赖情感观察理解或接受周围的事物。大量生理心理实验都证明,情感愉快则感知敏锐,记忆牢固;反之,消极情感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当因势利导,将抽象的哲理或逻辑分析尽可能地融化在具体可感的情感熏陶中,只有这样才能直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语文教学有声有色。否则,忽视了这一点,语文课就必然会显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新修订的语文教育大纲和大多数语文教育专家的共识:语文的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应工具性,有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教学;对应人文性,则要求有语文情感教学。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只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不会视语文学习为负担,才会在书中获得乐趣,有了乐趣,也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因而,语文教师不能忽视语文课堂的情感激发。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谱写出优美的教学篇章。这样,通过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澜,给自己松绑,还学生自由,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到处涌动。

语文教学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利的便是利用文章情节具有的波澜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现行的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在情节结构方面,很多都把文章处理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具有曲折性。正如金圣叹所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如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于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多作家都明白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大都不会把文章写得如直口布袋,而是波澜起伏,曲折多姿,这样才会引人入胜。语文教师不应忽视这种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文章本身的这种波澜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文章情节营造波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文情节结构,在语文课堂上利用这种波澜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演绎出语文课堂的精彩局面。下面就从利用文章情节营造波澜的常用两种方法中来谈谈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课文的波澜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一、利用课文的悬念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悬念是文学创作的一大重要技巧。悬念能令读者形成心理上强烈的探求反射,使之不断探索事物发展的趋势。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在行文中设置了悬念。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悬念,让学生充分领悟,这些悬念就会像一个旋涡,能把学生的思维、思路、情感及探索激情都吸了进去。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不应忽略文章本身就有的能调动学生情感波澜的优势,应采用这些悬念,巧妙设置,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紧紧捉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思之有味,欲罢不能,情感几经波澜,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就可充分利用这篇文章情节具有的悬念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课文《范进中举》主人公范进向丈人借钱去参加乡试,不仅被拒绝,还遭到奚落,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学到这里,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心里设置一个悬念:范进去不去参加呢?促使学生产生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念头。如果范进不去参加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矛盾冲突,而范进偏偏要去,他觉得不去试一试对不起老师的教诲。学生学到这里,原来的悬念解除了。接着,教师又可利用情节引发学生的另一个悬念:去了,有没有考中呢?学生对范进关心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起来了。他中了,中了之后应该一帆风顺了吧?利用这个悬念,激起学生对范进美好前景的祝愿。而他偏偏又欢喜得疯了。利用这个悬念,使学生的美好情感从高落到了低,学生心里的期盼落空了,情感转为压抑。他是不是从此疯癫一生了呢?可是胡屠户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过来了。在这个情节里,教师又可激起学生的情感回归喜悦。课文情节的波澜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不能不叫人产生悬念和期待。教师在上课时可利用课文本身的一连串悬念促使学生的情感随之起伏跌宕,融入到课文中去。有了学生的情感波澜,这堂语文课必定不会再是一潭死水,而是生动活泼的情感浪花不断起伏的大海。

二、利用课文的抑扬来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语文教师可利用课文的抑扬在学生心里造成的震撼,掀起学生情感的波瀾。抑扬,指对事物事件的褒贬。本来,褒就是褒,贬就是贬。但是,如果文章一褒到底或一贬到底,那就成了直口布袋,使人一览无余,没有味道。所以,古人认为“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很多文章往往就通过抑扬的变化,使行文曲折跌宕,在读者的心理上也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波,让学生随着行文的抑或扬情感一次次起伏变化。这样,语文课堂就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再如一条直线般单调,而如波澜起伏的曲线一样,生动活泼,精彩纷呈。如鲁迅写的散文《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的形象就是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来营造文章的波澜。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课文的抑扬来激起学生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情感有了波澜起伏的变化,语文课堂就不会沉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时,初看到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心里也会以为他是一个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人,这是抑。随着对藤野先生的的逐渐了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具有正义感的藤野先生在学生的心里逐渐明朗起来,这是扬。随着行文从抑到扬的跌宕,学生内心的情感也经历了从贬到褒的波澜起伏的变化。教师巧妙利用文章的抑扬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情感经历了从抑到扬的波澜变化,这堂语文课学生的兴趣就被引起来了,也就掀起了学习的高潮,演绎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波澜悬念语文课堂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