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育德工作开展初探

2018-04-02 12:32兴宁市齐昌小学曾伟良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育德渠道协同

文 兴宁市齐昌小学 曾伟良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接受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活动内容,协同多种德育渠道,不断拓宽德育空间,努力创新德育形式,围绕学生的自主育德意识和能力下功夫,从而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可持续发展。

一、协同五种渠道,提高学生自主育德的意识

针对学校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交际网络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 “一个目标五种渠道”的德育思路,即:以建设文明校园为目标,向全体学生发出“做文明学生,建文明校园”的倡议,引导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守纪律,有秩序的良好习惯;同时汇聚五种渠道并驾齐行:以思想品德教师为第一渠道,发挥课堂教育为主的作用,落实学科德育渗透;德育处,辅导员为第二渠道,以活动为载体,建立以情育人的德育氛围;班主任为第三渠道,建立以生育生、以生促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为第四渠道,利用板报、广播、周边环境渲染德育文化,营造 “德物相连”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以境育人,以物育人的德育文化内涵,以优质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情操;社区和家庭为第五渠道,通过开展常规电话访问、家访、家长会等密切联系活动,加大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配合,形成德育合力。通过这五种渠道的协同教育,让他们 “明理、陶情、立行”,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心态环境,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不断地完善自我。

二、渗透 “五育主题”,发展学生自主育德的能力

学校在已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不断丰富和优化德育内容,抓住学生的接受特点创新德育实施方式,形成了 “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载体,适时渗透五育主题”的德育活动基本模式,逐步发展学生自主育德的能力。

1.通过创新德育文化传递德育信息。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德育文化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使德育教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进行,促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日常行为规范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形成。

2.坚持常规升旗活动和国旗下讲话活动,结合国家大事,创设诸如 “国庆主题画展” “我为祖国献礼”等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目标。

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与本地风俗文化,抓住特殊日子的特殊资源,对学生进行活动教育。如:清明前夕,组织学生代表到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先烈精神,接受烈士的革命事迹教育;六一前夕,组织执勤队员到叶剑英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

4.渗透情感教育,发扬传统美德。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坚持以情为中轴,通过成立 “学雷锋月”,开展 “帮扶贫困生爱心活动” “美德在我家” “捐献一本图书,贡献一份爱心”的倡议、捐献等各式情感活动。

5.利用社会资源,借用专业手段,贯彻法制安全教育。用社会的现实资源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中以明亮、正确的思维去辨析好坏、真伪、是非,去防范社会不良行为的引诱,去保护自身的安危。

三、拓宽活动空间,满足学生自主育德需要

在德育过程中,我校尽量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一方面通过开辟特色通道,创设便利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切身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发展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个性。比如,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跳舞,想展示自己的舞蹈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 “竞争上岗”,尽情表现。另一方面抓住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一杠杆,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整体地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知、性、宽、行自主协同,实现思想品德与知识才干、个性等素质的自主协同,实现个体品德与群体形成、环境优化的协同。

学生是学校德育的对象,更是学校德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常规德育管理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德育渠道与德育空间,不断优化德育文化、创新德育形式,积极开展源于学生实际、活于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活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育德渠道协同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渠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