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小组互助合作,实现班级有效管理

2018-04-02 12:32广州市海珠区聚德西路小学张新珍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互助合作包容性班级

文/广州市海珠区聚德西路小学 张新珍

我校位于解困房小区内,生源多为小区内住户适龄孩童或海珠区大塘当地村民子女,不少学生的家庭教育管理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学校教育管理任务繁重、落实困难。面对40多人的一个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只靠班主任自己、只靠班干部是很难教育、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必定在班级里会有一些学生被忽略, “学生全面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于是,我针对班级实情,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即在班级管理中实施 “包容性”小组互助合作的管理模式。凸显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合作,主动且有成效地参与班级管理,更充分地挖掘和实现班级管理的整体教育价值。

一、 “包容性”互助合作小组模式的操作过程

“包容性”合作小组是指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成立若干个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人人平等参与管理的合作小组。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合作形式参加学习、活动和主持班级的日常管理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选定组员和产生组长

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女生20人,男生25人。我将他们分成6个小组,3个小组每组7人,3个小组每组8人。各小组成员的分配主要采用互补式,尽力做到男生女生平均、思想素养与文化成绩均衡、表现及行为习惯好坏相对平均等原则。小组成员确定后通过自愿和组内竞选投票相结合的方法,产生六位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责任心较强、群众较信任而又愿意为同学服务的组长。

2.小组团队文化建设与培训

文化是凝聚小组力量的灵魂。小组长要引领小组成员,基于本小组的实际情况共同商定创建小组组名 (积极向上、朗朗上口、有小组特色)、设计组徽图案、制定组训、组规等,彰显小组的特色和魅力,提升组员的归属感,鼓励小组中师徒结对。在此基础上,各小组还要全员参与本小组的目标制定和各个组员的目标制定,目标主要包括学习、常规 (纪律、卫生、仪表等,和活动三个方面。

由于组织合作小组,就是要对班级的各项事务进行小组捆绑式的评价,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有强烈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意识。然后,对班级和小组内的各个岗位的职责、班级公约、班规、量化和考核等各项制度等进行全面的集中培训,并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善于抓住和利用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即时教育,如组员间的合作、协调冲突等技巧。此外,培训还可以融合到班级组织的具体活动中去进行,比如班队会活动,社区实践活动等,通过活动过程的实施和总结反思提升学生的班级管理能力。通过小组内的总结和小组成员自己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科学分工,形成合力

建立合作小组的目的就是想达到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所以,我们班采取了 “人人岗位责任制”,即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一项职务,一般来说是七人小组,分别负责学习、体艺、思想品德、纪律、仪容仪表、卫生、社团活动。同时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包干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可在小组管理中引进 “赏优罚劣”机制。 “赏优罚劣”机制分为周赏罚和月赏罚两种:周赏罚是每周评出优胜组和后进组,月赏罚是每月评出最佳小组和再努力小组。在这种 “赏之于组,罚之于组”的激励机制下,合作小组是“荣辱与共”的 “利益共同体”,伙伴的荣誉可以大家共享,伙伴的错误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每个学生都会努力为小集体的荣辱尽自己所能,同组伙伴之间会互相提醒、互相帮助,这对于加强班集体凝聚力是很有效的。

4.综合评价,定期激励

评价以平时的积分量化为主要参考,不仅对小组成员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还要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卫生、仪容仪表、考勤、活动参与等各个方面予以评价。每周评选出优胜组,奖励流动奖牌,组长即是 “优秀组长”,另外每组推选一名 “优秀组员”;不仅要从积分的最后结果进行评价,还要立足于过程和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找出原因并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寻求改善,每月评选出进步小组和进步个人;评价主体也要多元化,可以开展组内自评和互评,组间互评的形式,也可以协调学校、学科教师和家长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在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逐渐由他律走向到自律的境界。对于量化结果的处理,要及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奖罚,例如利用班级的文化墙、展示板和班会活动,充分展示优秀、进步小组和个人在“包容性”互助合作小组管理中的各项成果。对小组合作管理贡献大的学生,可适当给予满足其需求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5.组内分析,扬长避短

组内分析的具体做法是每周一的班会课,各小组长先组织小组成员对上周本组内的相关情况做一个小结,找出可以继续保持的方面和本组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各小组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讨论解决办法,并针对具体人和事进行督促。

二、 “包容性”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成效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 “包容性”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优越性。

1.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 “包容性”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组长与组长之间都存在着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状态在竞争中。由于同组同学是 “利益共同体”,组兴我兴、组荣我荣,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也大大增强。这种竞争下的合作大大增强了班级活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各项活动表现与评比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即使没有老师的具体监管,班级每天的学习、纪律、卫生方面的反馈情况都令人满意,每周都能评为文明班级,还被学校推荐评选为2016学年区的优秀中队。班级代表进行的各项活动,如体育节、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学科节、 “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我班均取得了学校一等奖的优秀成绩,班级团体诵读表演、四人小团体语文达人秀表演代表学校参赛分获本区一、二等奖荣誉。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每一个成员和每一个小组必然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这样每一个个体都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现在我们班的学生做事认真负责、上课积极发言、课后探讨问题喜爱阅读、尊师蔚然成风。

4.班主任脱身繁琐事务,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实行 “包容性”互助合作小组来管理班级之后,许多从来没担任过管理职务的同学,管理的积极性大增。由于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学生奋斗目标明确,干事主动积极,班级管理有序规范,不仅减轻了班主任的担子,还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真正达到了 “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实施 “包容性”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作为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作为指导,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为避免出现管理上的一些混乱,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取得各任课教师的支持。在推行 “包容性”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初始阶段,班主任就要把操作方法、小组名单和评价体系交给各任课教师,取得任课教师的配合。班主任平时要经常与任课教师交流情况,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表现,对小组合作的情况进行全面跟踪全面推进。

2.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人太多,责任分散会造成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局。人数太少,承担的任务过重,资源也相对少一些,不利于任务的开展和完成。

3.合作小组的伙伴要力求稳定。一个稳定的集体容易产生共同的集体感情,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有战斗力,小组也便于进行评价。一般一个学期内不要大动,对少数不受小组欢迎的组员,班主任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督促,帮助他们认清问题、改正缺点,做一个受伙伴欢迎的人。

4.班主任扶放要有度,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实现班级自治也不能一开始就完全放任学生去管理班级。没有班主任适时的指导和协调,班级管理只能陷入一片混乱的状态,因此班主任在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活动中要坚持 “扶放有度”的原则,要当好学生的参谋,和班委共同管理班级事务,有意识地传授他们班级管理的基本程序、方法和经验,教他们如何处理各种事件,循在学生掌握了管理班级的初步经验后,慢慢放手,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5.评价体系要完整、科学、可操作。小组合作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评价。评价体系相当于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儿,学生就会朝哪个方向努力。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要采取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猜你喜欢
互助合作包容性班级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热爱合作?快乐习作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幼儿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