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8-04-02 12:32中山市西区铁城小学
师道(教研) 2018年5期
关键词:老汉预设环节

文/中山市西区铁城小学 葛 陵

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洪世林

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是语文教学中一对非常难处理的矛盾。常规教学中,上课前,我们反复强调教师要备好课,备充足,甚至是备详案,但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新课改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会生成许多新问题。往往出现准备的课上不完,预设的流程因课堂中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而偏离预设,使得教师为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常压缩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性;同时,又不断从生成的新问题讨论中,拉回预设的流程上,影响了教学的流畅性。

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以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中的《桥》为例,给出解决策略。

一、课堂学习事实

《桥》这节课我们预设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第二个环节是重点句子的品读与分析;第三个环节是启发想象,体验感情;第四个环节是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方法;第五个环节是再读课题,探究深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题目虽写的是桥,但其实是写老支书,写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表现了老支书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循私情的高尚品质。

就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的矛盾,我们例举两个课堂学习事实。

首先是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请同学作答,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句子体会老汉 “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循私情”的高尚品质。可学生只知道老汉的管理能力很强,不能体会到威严背后的情感,如 “他像一座山”。

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汉形象时,有学生提出,儿子的命和其他人的命是平等的,老汉没有资格让自己的儿子牺牲?这一问题的抛出和讨论,延长了这一环节的时间,但这一问题又很重要,同时这一问题也超出了我们的预设,没有考虑到此阶段的孩子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其次是在第三个环节中启发想象、体验感情中。文中有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老汉会对儿子喊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的是 “儿子, 爸爸对不起你”、 “儿子,你不要恨爸爸”、 “儿子、儿子、我的儿子”等等表达悔恨的句子。

但有学生起来提问,说这个时候如果写出喊出来的话,就没有悬念了,我觉得这个时候,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又喊出来,更让我感动,更让我体会到老汉心情的复杂和老汉的伟大。因此没有必要定格,让大家补出喊了什么?

这又是一个新生成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教师设问的必要性的问题。于是课堂教学又去关注这个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同样耗时太多。

二、观察与分析

尊重学生的真问题,探究学生的真问题。这节课预设了五个环节,最后只处理到第三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主要是处理生成的问题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但我们尊重学生的真问题,是新课改的精神,我们并没有用一些老师常用的套话来搪塞学生——“这些问题我们课后再来讨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值得延宕我们的教学预设,让学生讨论他们关心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讨论,不急于表达老师的观点,而是组织讨论,减少重复性的发言,将讨论不断向深入引导。本节课出现的两个问题,都是质量比较高的问题,而且是超出了我们的预设的,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们一般是很愿意讨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言。因为问题超出了课前的预设,我们其实也需要从学生的发言中,不断组织和调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就是以往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走的,教师在提问之前,自己是有参考答案的。但在学生提问的情况下,教师也不知道参考答案,于是教师的全知全能性视角被颠覆了,于是教师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一个引导者,引导和组织大家讨论。

学生思维的提升是关键。本节课之所以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处理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主要是这两个问题关涉了这节课的核心。第一个问题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问题,我们一般鼓励牺牲私人利益,顾全公共利益,但如果老人牺牲自己的利益,照顾大家的利益,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可能学生没有异议,但老人要求年轻人牺牲,而且后来大家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老人的儿子,要求儿子也牺牲来顾全大家利益,这在很多学生看来是不近人情,即使学生已经明白老人儿子也是党员。因为许多当代的孩子通过影视接受的观念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先走,同时,也接受了应尊重个人生命权利。因此在这里学生的多种价值观,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情景时,就会出现互相影响,便会出现困惑,便会有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恰恰是学生需要辩证去看待的问题。

三、思路与对策

我们对这节课的反思,它呈现了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呢?

首先语文教学前要做学生研究。学生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了解学情,为什么要上升到学生研究这一高度,主要是我们当前的了解学情,多是基于教师的经验把握,缺乏科学的依据,科学地了解学情就是学生研究。我们认为掌握学情,要从经验走向科学,对于重点课文,应该学会科学地调研学情,可以通过专门安排一节课面对面访谈的形式调研,也可以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提问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问卷星做问卷调查。这些方式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却能提高教师的课堂预设能力,努力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均衡,或者生成的问题是我们预设的一个延伸。

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知识储备,提高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许多生成的问题,多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多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进行预设,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他们面对文本的具体语段时,理解是超越了语文学科的,他们会与过往的知识体验相关联,此时他们思考的问题就会超出学科教师的预设。而学科教师,要想提升预设的能力,就要打破学科界限,平时的涉猎要广,特别是语文教师,很多文本的理解其实关涉政治、历史、伦理等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 “十三五”规划教育科研一般项目 “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及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 2016YQJK145。】

猜你喜欢
老汉预设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刘老汉笑了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吴老汉之死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