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特征、实践亮点及现实意义1

2018-04-02 23:02崔绍怀许妙彤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余映潮主问题品析

崔绍怀,许妙彤

(1.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教学设计在语文教育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余映潮首倡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在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中,展现了独特的科学规律和艺术魅力。1993年,余映潮在评点徐振维《〈白毛女〉选场》教学时,提出“主问题”。他说:“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个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板块集中解决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1]”。因此引发众多人关注与思考。有侧重于实践探究的,如冯启佳的《余映潮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研究》[2]、陈雅风的《余映潮“主问题”教学设计分析》[3]等。也有探究教学艺术的,如潘娜的《对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方法的探究——以余映潮课堂提问教学为例》[4]、许志文的《挈领一顿,百毛皆顺——余映潮老师“主问题”设计的艺术》[5]等。现有研究成果偏重于余映潮“主问题”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评述,而余映潮“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特征、实践亮点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还可进一步探索。

一、余映潮“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特征

(一)整体性

“主问题”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中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或习惯性的“碎问”等,它是教师从教学全局出发,多角度研读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提炼、概括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他说:“这种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问题’或‘话题’,就是‘主问题’[6]”。在《狼》的教学中,他构建了几个有梯度的“主活动”:“三读”和“三写”。“三读”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整体参与朗读并对声律、情感进行感知,“三写”可增添学生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苦思冥想又津津有味地参与写作。这样的集体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而且扎实地发展了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可以看出,“主问题”的设计灵活多变,不仅满足于知识的累积,还十分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倡导综合性学习,体现了“主问题”对教学活动起整体性的提升作用。

(二)生本性

余映潮“主问题”教学的设计会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课中活动,并得到充分锻炼。在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余映潮设计了三个创意“主活动”: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在第一个“有味”中,学生对老师范读的音调、语速进行模仿朗读,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体会其中感情,老师让学生自由说出文中哪里需要“读得快乐一点”,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悟文章“复杂的情愫”。在第二个“有味”中,老师故意卖关子,让学生对“试将课文进行变形”感到困惑,让他们苦苦思索,再进行点拨,学生马上就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各自把课文结构分成两段、三段或四段并进行讲解,这训练了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重头戏,老师请学生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之美,学生纷纷讲自己的感悟,如一字之美、一句之美、表达方式与描写手法之美等。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评点都不是简单地夸赞或重复,而是围绕文章进行补充和提炼,在交流中自然地传达了教师精心研读文本的思想。这一课例的“主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结构明晰,而且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充分引导学生感悟探究的能力训练,也展现了余映潮提倡的“课堂积累丰富,学生活动充分”理念的魅力。他指出:“主问题”教学设计立足于课文整体,突出学生的整体参与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品味、赏析、探究的综合实践能力[7]。这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主阵地。每一环节设计都围绕学生展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有效性

“主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选择设计什么问题”。因此,“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一节课中有几个“主问题”,它们的先后顺序和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是针对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高效而提出的。在《童趣》的教学中,余映潮在导入时提道:学习的方法是说、练、背。接下来他便将这三个方法设计呈现在教学活动中:第一个学习环节是“说读”,第二个环节是“练读”,第三个环节是“背读”。在“说读”活动中,他设计学生先朗读课文三遍,再分别根据“忆”“小”“趣”三个字进行概说、分说、详说课文内容。每一个环节紧扣学习方法展开,教学思路简明清晰。《童趣》中首句为:“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余映潮强调,设计这三个“主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反复地阅读、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话题设计,学生反复说读课文首句中的三个字,每一次地说读都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如此环环相扣,简单明晰,实用高效。假若一个课时中的教学步骤设计过多,每个环节都将浅尝辄止,这会大大影响课堂效果。“主问题”教学着眼于设计简洁有效的教学思路与步骤,让学生在条理清晰的活动中得到启发,有利于他们更深入探究文章脉络,进一步提升文本鉴赏能力。

二、余映潮“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亮点

“主问题”的教学设计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当然也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余映潮一向以课文内容、篇章特色和文体特征为依据,提炼与设计“主问题”,进而展示不同文体的教学重点或实践亮点。

(一)小说“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亮点

1.把握文意,选点突破。小说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和授课时从细节研读,从整体角度引领学生精读,明确小说的三要素,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争取一让学生读懂内容,二让学生积累知识,三让学生训练能力。在《最后一课》的学习中,余映潮引导学生选取“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三个点来精读品析课文。首先细读“我的教室”,他提出:独立读书和思考“小弗郎士来到了教室,看到他的老师穿上了礼服,看见镇上的很多老百姓已经在教室里坐着了”这一片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在学生交流看法时,他说,小说塑造人物出场所安排的活动地点叫作场景,并采用“横向联系法”整合《刷子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人物出场,研究都德设置场景的作用,明确“我的教室”在文中的作用,将“一课”引向“一类”,由一点生发开去,将能够聚集的材料集在一起,从而铺开一个个不同的板块,增加了教学的厚度,也开阔了学生视野。紧接着,余映潮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我的课”中的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最后一课沉重肃穆的氛围。在“我的老师”的细读活动中,学生通过声音、脸色、动作、神态等细节挖掘了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活动,余映潮采用“定格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爱国之情。而这一板块正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表现人物的手法,通过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展现社会生活而设计的。在小说教学中,不是采用“碎问”,而是采用“主问题”和“对话”的形式,依托文本内容、针对学生学习,通过“选点精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细读、分析小说。

2.含英咀华,课文集美。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余映潮会对“主问题”教学设计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学习效果。在《台阶》的学习中,他首先提出“主问题”:用一句话概说“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句中要用上一个四字短语。活动任务是品析人物,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余映潮提出运用“四字短语”概括形象特点,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这样做还能使学生积累描写人物的四字短语,课堂活动设计合理,学习效果显著。在《台阶》教学的第二阶段,他采取从写作手法角度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赏析小说细节描写的技巧、手法及表现力。学生阅读、思考、批注过后,进入课堂交流环节,不难发现余映潮通过点评不断地调整学生的发言,使学生的表述越来越有深度。而在精彩的师生对话之后,余映潮进行课堂小结,将学生发言中提到的细节予以逐一归纳,将“一线串珠”“概说细写”等阅读方法传授给大家,让学生在品析课文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很显然,这有利于学生积累深厚的语文知识,培养深刻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散文“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亮点

1.扣词品析,以点带面。散文意蕴丰富,不仅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而且给教师设计主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散文教学更需要注意文本细读,从文章局部发现宏大的整体,从琐碎内容观察出深刻的哲理。在《老王》的教学中,余映潮通过扣“词”品析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细读和分析文本能力,首先提出两个“主话题”。在第一个“主话题”中,余映潮紧扣“三轮”二字品析,要求学生读课文,独立思考后进行阐释,范围锁定在整篇文章中。学生细读课文后,认为“三轮”的作用很多,它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我”和老王之间沟通的桥梁,还表现了老王的善良和生活的疾苦。老师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又提出了一个学生没有发现的基本点:“三轮”还是老王的工作。在和学生交流之后,老师对这一“主话题”进行小结,为学生梳理课文情节,明确行文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并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扣词品析中关注到老王的生存困境,体察出老王与“我”之间的共性:善良。余映潮借助扣词品析方法进行散文教学,完成了学生关于“主话题”深度思考和归纳阐释的能力训练目标。在第二个“主话题”活动中,余映潮再次进行了扣词品析,关注“病了”二字。这二字作用重大,请学生继续思考并将所得旁批在课文上。学生逐一进行段意概括以及细节分析与阐释,教师加以鼓励、评价与点拨,一个词带出更多的词,引导学生继续分析文中细节,如五个“直”字,如多、好、大三个很普通却充满情感力度的字。紧接着归纳“病了”在文中的作用:一是故事情节的重要转折,二是有助于表现老王的性格。教师由点到面,环环相扣,进一步明确方法、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思维活跃,渐入佳境。教师又巧妙地提出“换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发现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词”。余映潮还特别强调“不需要阐释,就说这个词很重要”,欲擒故纵,让学生自己提炼文中有价值的词,最后落脚在学生提出的“愧怍”上,并进行引导。随着教师的点拨,学生已经不自觉地从“不阐释”到主动分析和阐释文眼,培养了学生的深读文本能力,使得学生完成了方法的习得和能力的提升训练。在散文“主问题”教学中,扣词品析,以点带面的方法是引导学生选点深读的手段,站在全篇的视野高度对文本进行品读、评价,以文本解读文本,由教师教到学生悟,由教师引导到学生主导,使得课堂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

2.从“宏”到“微”,层层深入。余映潮说:“一切阅读教学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之中[8]”。教学的创新设计,表现的是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散文教学,要根据课文实际内容进行有选择地设计“主问题”。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余映潮从宏观到微观对文章进行分析和创新设计。在第一个“主活动”中,设计了“说读活动”,指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理解全文基本内容,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句子用“——,是冬天的济南”的段落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并且率先示范,接着使用优美的形式对济南冬天的特点进行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整合课文信息及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课文信息的能力,从宏观角度概括了课文内容。第二个“主活动”是“品读活动”,教师给出四个段落中的四个喻体:“小摇篮”“带水纹的花衣”“小水墨画”“空灵的蓝水晶”。学生分组回答,分析这四个比喻为什么用得好,并在全班交流。这个主活动从中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课文重要内容进行细腻地品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既串联、理解了各文段的内容,又深入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在第三个“主活动”,即“练读活动”中,余映潮引领学生独立完成精段阅读,并结合课后练习设计了相关“主问题”:朗读并品味这一段中哪些字词最有助于朗读时表达情感;这段文字中的动词用得好,试举两例进行说明;这段文字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试举一例进行说明;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试进行分析。可见,余映潮对于本段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微观”,着眼于对学生进行扎实有力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意在推动学生在充分的阅读思考活动中完成任务,品味散文词句、情感、意境之美。由此看来,这样的散文教学设计避免了零碎的问答,训练的层次有梯度有难度,由宏入微,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

(三)诗歌“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亮点

1.读中有析,动脑动口。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是一要能借助朗读的形式感受诗歌的旋律美、节奏美,二是通过品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形式和内容皆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围绕诗歌特点展开“美读”“美析”,在诗意盎然的课堂中大有收获。余映潮在《雨说》的教学中,首先介绍了本诗创作背景,即“文革”后的两年。而作者说自己是“春的使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其次,教师特别指出诗歌的朗读基调:温声细语。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进入正文教学,教师明确学习诗歌的两个主活动,一是文意理解品读活动,二是美段赏析品读活动。在第一个主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用诗写诗”的方法,举例给学生参考,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写作和对话,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读写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再加上教师简洁机智的讲评,起到了不断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训练的作用。在第二个主活动“精美诗节品析”中,教师带领学生重点品析两节诗,首先还是温声细语地朗读,感受文本,又因为这两节诗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读得亮丽”的要求,并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对这两节诗进行美点赏析。余映潮关于“主问题”设计,提出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观点。设置的“主问题”,可以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品析诗歌语言。接下来的活动是学生成段赏析诗歌,说出自己发现的美点。教师通过课堂对话,引导学生分别从意象、画面、动作描写以及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观察和欣赏诗歌,使学生在共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提高诗歌阅读能力,还拓展了语文学习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诗歌“主问题”教学着眼于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和方法指导,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课堂创设了探究品读的情境,为学生深入阅读和体验实践提供了动力。

2.课中积累,妙点揣摩。在诗歌教学中,余映潮注重在课中选段品析,引导学生进行赏读、悟读,观察、思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精炼之美。在《木兰诗》品析课中,余映潮提出的“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品析一节诗所写的内容,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尤其美和精致。学生通过揣摩抓住了“万里”“飞”“十年”“戎机”等关键词,并进行了精深的品析。教师适时归纳,将这一节短短30个字的精炼之美逐一提炼、总结,特别指出学生需要关注的修辞知识(互文),以及需要积累的字词(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戎”的古今意义,教师巧妙地引用耳熟能详的成语,如用“投笔从戎”来联系古代的“戎”之含义,拉近学生与古文字词之间的距离。对于“互文”这一修辞知识,余映潮简洁精炼地解释:上下句或者若干句的意思互相交错、兼顾和补充,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教师还在诗中找出了其他几组使用互文手法的句子,用以帮助学生积累和熟悉这一修辞。选段品析中最精彩的一点是教师对本节诗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用文学语言评价本节诗的表达特点:惜墨如金。接下来余映潮不着痕迹地插话,巧妙地将学生的品析逐渐推向更深更细的境界。在木兰还乡的品析中,学生从爷娘、阿姊、小弟、伙伴、木兰本身等角度细致地分析、探讨了诗歌用词的传神之处,使得诗歌品析更加立体、更具品味。课堂简洁、融洽、切题的对话,使得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精心独特的教学设计,无一不体现诗歌“主问题”教学中教材研读的精深、教学灵感的细腻以及教学智慧的丰厚。这充分表明余映潮对课堂有序活动主体的重视。作为教师群体,站在提升语文教育质感的角度,更加懂得厚实的积累将给学生带来终身受益的文化积淀。

(四)记叙文、说明文等“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实践亮点

在记叙文的“主问题”阅读教学中,他变“提问课文”为“利用课文”,着力用“主问题”来牵动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语言训练和能力训练,如教《钓鱼的启示》一课,设计了两个“主活动”,一是抓住词语“月光”要求学生概说课文,二是让学生自己提取文中词语进行课文品析。教学顺序明晰,强调“主问题”对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在说明文“主问题”教学中,余映潮根据教学目标精准把握说明文的特点,设计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体会说明文丰富的结构层次。如教《中国石拱桥》一课,就设计了证明《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全文构思严密且布局极有层次)是正确的“主话题”,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这充分体现“主问题”在构建学生课中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议论文的“主问题”教学无疑是较有难度的。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余映潮为化解学习难度,在“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方面,分成三个阶段:初读、进行和深化阶段,分别组织三次“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为何而写”“是何主旨”“有何妙处”。一线串珠的“主问题”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对时代背景、驳论方法有层层深入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评价能力,有效克服了传统问答式教学的弊端。

文言文教学重点是字词句掌握和细节赏析两个方面。余映潮以“练读课型”开展文言文“主问题”的阅读教学。比如教《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他设计了自读练习、背读练习、欣赏练习三个“主活动”。自读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掌握字词与文本内容的能力。背读练习:在教师的引导讲析下,根据课文结构规律进行背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练习:让学生边读边写,既能积累、品味语言,又能训练阅读技能。

三、余映潮“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9]”。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当既重视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研读,又需注重安排学生听说读写四者的有机发展。“主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内部系统的听读训练出发,达到说写的外部交流能力为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与交际能力的协调发展。研究指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作为对话主体,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以交往为沟通方式,以意义的生成为实践旨趣,强调阅读能力或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10]”。而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设计不仅仅关注师生对话,而且从整体的角度,在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有意培养学生与自我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新的课堂对话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使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从单一枯燥变得丰满流畅,使学生从接受型学习到探究型学习,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强化阅读技能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师生课堂的有效对话。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达成也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而“主问题”教学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学生进行主动的钻研、感悟与思考,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整体学习,加强学生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发展,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讲,“主问题”教学设计关乎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提问设计的优质与否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为了能提出高质量的主问题、主话题、主活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练好两种基本功:一是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研读教材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做到用心钻研教材,从不同角度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品味各种材料,如何能将教材的精华意蕴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二是练好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基本功。“教学手法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怎样教’教学水平的研究。教学手法,就是让课堂教学在某一细节、某一步骤方面能够具有文趣、具有情味、具有美感、具有诗意的教学技巧或方法[11]”。这对于语文教师的学识素养和教学智慧具有较大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立足于自身发展,努力提升教材研读的技术、教学设计的技术、课堂实用教学的技术,确保自己能深刻领悟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将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境界,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稳步提升。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12]”。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功能就是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的自觉意识是指学习主体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计划地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高效率的学习行为。“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提出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出现的碎问、无意义追问、满堂问等多种无效提问现象,站在学生活动主体的角度,从整体性教学的高度进行提问或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占有时间学习语言、训练技能、发展思维,进行大量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该设计由于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长时间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与分析,因此能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和集体训练活动,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创造的思维能力。

总之,余映潮提出的“主问题”教学设计,是指从整体出发,在深度研读和精心思考之后,所概括提炼的中心问题,具有整体性、生本性、有效性的特点,能有效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阅读自觉意识的设计。他不仅是“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创造者,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理论的探索者。他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在小说、散文、诗歌及实用类文体中丰富多彩的实践,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余映潮主问题品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一堂朴实、厚实的语文课——余映潮《“飞天”凌空》课例评析
Som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余映潮诵读教学艺术研究
余映潮“一课多案”教案设计分析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