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合力育人: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018-04-03 07:28丛子伟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智障行为习惯儿童

丛子伟

(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中山 528403)

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智障儿童因其身心缺陷,表现出的行为问题相对较多,比如辨别是非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较弱、缺乏纪律和秩序意识等。对于他们而言,只有养成了好习惯,才能享受文明生活质量,其步入社会后才能生活得更有尊严,从而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情感培育,尊重关爱

作为特教教师,面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要春风化雨,倾注充满尊重和人文关怀的补偿教育,温暖稚嫩柔弱的心灵。情感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老师的微笑和肯定能给智障儿童以无形的激励与动力,让他们建立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自强的自我意识,萌发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强化和巩固自己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创造并寻找与学生相处与了解的机会,随时留心观察,善于从其一言一行中发现问题,既要注意他们共同的身心缺陷和障碍,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和训练方法及时予以疏导,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纠正其不良行为,并做好相关记录和分析。

由于智障儿童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理解能力欠佳,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倾向,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要及时加以劝阻,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要坚持原则,任何孩子犯了错误都要一视同仁。教师的提示和指导语一定要简单明确,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和表情,让学生直观理解“好”与“不好”、“对”与“不对”这些基本的是非概念,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辨识与评判,如果做错及时矫正。

二、榜样引领,同伴互助

在培养塑造智障儿童行为习惯方面,树立榜样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学生身边的榜样,容易成为其效仿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做一个“仪态儒雅,着装整洁,做事认真,爱岗乐业,关爱弱小,热心助人”的表率。这会对班上学生的品德素养、行为习惯、个性养成等方面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其次,要在同伴中树立好的榜样,在学生表现出爱劳动、乐学习、懂礼貌、有爱心等积极行为习惯时予以大力表扬、即时奖励等正向强化,这样,学生的身边就有了可学习模仿的对象,孩子们会争相为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而努力向榜样看齐。[1]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夸可赞的闪光点,可教育引导学生多学习同学在各个领域的长处,从同学示范性的言行中受到启迪,从而较好地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也可通过观看书籍、海报、影像资料了解社会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受到美德的熏陶和感召,进而将好的习惯作为自己日常行为的参照。

良好的同伴关系在智障儿童个体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其社会化以及认知发展、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获得,都会有积极影响。班级管理工作中,可坚持推行伙伴关系指导法,倡导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同伴关系在生活自理、沟通协作、文明礼仪、规则意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按自愿原则结成“一帮一”友好对子,即指定其中一位能力水平、行为习惯较好的同学作为组长,充当指导者角色,在日常活动中主动关心和帮助自己的好朋友。组长这个身份,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他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高期待以及同伴对自己的依赖,因而为自己承担的领袖角色倍感自豪,产生“力争上游”“要比其他同学做得更好”的心理,全心全力做最好的自己。同伴互助还能激发小组长寻求更好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同伴互助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佳效果,无形之中调动了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多想想别人,多关心别人。[2]

三、任务驱动,因势利导

对于多动的智障儿童来说,对其严厉说教效果甚微,可变“堵”为“疏”,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参加一些需耗费体力和精力的劳动,如擦黑板、大扫除、拖地、浇菜、搬运重物等。通过劳动,学生释放了过剩的精力和多余的体力,发泄了负面情绪,人也就变得安静守秩序了。

可根据智障儿童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分配给每位学生不同的劳动任务,引导孩子们承担各种工作任务,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获得多种技能本领。比如,做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贴心人、学校的文明监督员、家庭的家务小能手等等。教师要以身作则,劳动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扎下身来、沉下心来,耐心示范劳动要领、传授相关技能,带动学生从简单、基础的工作做起,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难度,在学生达成阶段目标时立即给予通过精神上的表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使其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快乐和成功感,这样既矫正了学生的多动行为,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也让孩子们对劳动产生兴趣和热爱。[3]

多动智障儿童在自身感兴趣的工作、学习活动中,总是表现出很投入、很专心,可让其专注于有益的活动,逐步稳定注意力。比如,利用午休和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写生字、玩拼图、贴钻石画、捏泥塑等等,培养学生对静态工作的兴趣,提高其专注力与耐力;带领他们阅读、欣赏儿童图书和弘扬真善美的动画片,加强其有意注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坚持,班级学生已形成一股积极上进的良好班风。

四、班级文化,濡染熏陶

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能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殊教育学校教室环境的布置尽可能温馨、整洁、安全、舒适,区域划分、墙报布置等都要彰显实用性与人文关怀,注重美德渗透,充分考虑教学的需求和残疾学生的个别需要;根据学习活动合理调整课桌椅摆放阵型与方位,课间和举行活动时要挪出空地方便学生自由活动,课堂上须确保所有学生身体面向教师,清晰看到板书、听到语音,也要便于教师面向全体、分层教学、个别指导;让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程度重的孩子,坐在一起,共同进步;对于易躁动的自闭症孩子,要确保教室窗帘颜色柔和、光线亮度适合、室温温度适宜,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4]

智障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差,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难以理解较为复杂的行为流程与规范,教师可以建立合理的班级规则,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运用视觉提示系统和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将日常行为规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贴在教室几处醒目地方,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熏陶与养成教育的辅助提示,让学生互相监督,明白哪些行为不该做,提高班级教育管理实效性。在各种评优评先活动中,教育学生明白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互相帮助才能取得胜利,任何人表现不好都会影响班级荣誉的道理,进而树立“班荣我荣”的意识,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学习园地设置“星光大道”“作品长廊”“进步之星”“成长足迹”等栏目,把学生认真完成的写字、美工作品和美言美行的照片贴上专栏,在公开场合多次向来访客人、家长和老师们进行展示、肯定、表扬。平时每当学生有积极行为出现时,奖励星星贴纸一枚贴在“红花榜”上,十枚五角星可以兑换一颗小太阳,三个小太阳可以实现一个心愿。教师根据孩子的个人爱好提前准备惊喜礼物,比如,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给爱画画的学生奖励彩笔,爱写字的学生奖励字帖,爱学习的学生奖励笔袋、文具套装,还可以奖励卡通可爱的水杯、手表等常用生活用品,让学生一拿出某物件,立即想起“这是老师奖励我的,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有”,不断提醒并强化内心的自豪感,进而尽力保持与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和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激发学生的正能量,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更加积极努力,争取做得更好。[5]

五、实践历练,体验导行

智障儿童接受新知识的能较力弱,在其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养成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活动来强化,坚持小步子、多循环、长坚持的原则,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实践,使其在反复的技能、习惯的强化训练下,通过亲身实践来增进认知、巩固情感,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将好习惯变成自觉自动的常规行为。比如,每天上学、放学时间,教师坚持亲身示范和学生、家长打招呼、问候,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身教言传中进行模仿学习;再比如,通过动画情景再现或角色模拟,在具体的情境中反复引导带动,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对话;常态化开展“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深化体验,养成得自我服务的好习惯;通过创编文明习惯儿歌和小游戏,促使学生将外在的规则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自觉。

为使智障学生能顺利地融入社会,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社区资源的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到菜市场、超市、医院等场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与普校同学开展联谊游戏、“手拉手”融合活动,为智障儿童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及自我表现的机会,学习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调节其情绪和行为。智障儿童缺乏对人际关系变化的感受,他们常常难以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排斥。可帮助孩子制订文明行为计划并监督执行,逐步纠正其不良习惯,增加其受欢迎程度。[6]

六、家校携手,合力共育

孩子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家长配合教师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家校合一,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过程中同舟共进。教师和家长必须保持密切联系,通过电话、微信群、家校联系手册等途径,经常互相交换教育内容、教育效果、孩子成长情况和日常表现等信息。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要时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督导和强化,使好习惯在实际生活环境中得以巩固运用。家长可根据学校活动安排和教师建议,为孩子制定日程表,合理安排每日作息时间,按时有序进行吃饭、睡觉、运动、做家务、做作业、休闲娱乐等活动,帮助孩子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定期将各方面搜集反馈回来的学生发展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研究分析,不断调整补充教育训练内容,修改完善其IEP个别教育计划,使之更为科学合理、精准适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学校应不定期在年级组和全校范围内举行家长心理辅导和教育方法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儿观,帮助其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掌握教育技巧,以阳光健康、积极稳定的情感态度面对家庭、面对孩子,和学校、教师做好教育衔接和拓展延伸。通过家校携手努力,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风貌提高了,整个家庭的情感基调和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改观。

总之,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反复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抓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契机,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训练。教师要不断总结分析、研究探索,多措并举,广聚合力,寻求适合智障儿童养成教育的更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

[1]闫莉莎.模拟式教学法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144-145.

[2]袁晓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J].成功(教育),2013(3):171-171.

[3]陈小雕.中重度智障新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4):51-52.

[4]金莉,赵族.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智障生养成教育活动略谈[J].基础教育参考,2017(5):52-54.

[5]吕蕾蕾.如何在班级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养成行为的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7):179-180.

[6]阎莹莹.导之以行,塑造智障学生良好习惯[J].时代教育,2016(7):251.

猜你喜欢
智障行为习惯儿童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